天刚微微亮,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正是晨曦已到,破晓未至的时刻,恭州城外的秦府粮仓处已经挤满了等待买粮的人。
这些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身上穿的都是单衣,脸上都有苦色。
这群人正是恭州城周边的穷苦人家。
当战争爆发后,蜀地涌入了大量流民,尤其是以秦府为主导的有秩序的难民转移工作给蜀地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虽然这些人的口粮基本都由秦府解决,但蜀地的粮价还是不可抑制的起飞了。
战争会带来饥荒似乎是个常识。
除了农民被战争赶出了家乡导致土地荒废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地主们囤货居奇、哄抬物价。
自古以来这些人就都是这幅德行从未变过,甚至到了肖恒那个时代仍然偶尔能看到这些人的手笔——例如葱蒜暴涨背后多半就有这种人的动作。
不过在肖恒的那个时代,这些人也最多就是炒炒葱蒜之类打打擦边球了,主粮这种关乎到人民生计、国家兴亡的东西他们是万万不敢动的。
而在南宋,大地主们的所作所为只有四个字能形容——无法无天。
对于他们来说粮食涨得越高他们赚的就越多,不管外面有多少人饿死他们都无动于衷。
历代农民造反,除了天灾之外多半有这些地主们的推波助澜的功劳。
而可悲的是,在这个年代这种行为是不会被惩罚的,毕竟许多大地主背后都有朝廷的关系……而反过来说背后若是没有朝堂之上的关系,那么他们也无法成为大地主。
看看之前林家的发家史就知道了——祖先出过大官,留下了不少人脉,让林家从普通级别的地主一跃成为了恭州城周围数一数二的大地主。
而随着第二代、第三代再没出过大官,林家的势力也就渐渐缩水,坐拥的土地面积也慢慢缩小。
到了林田他们这一代家里出了个林飞,正三品的大员,所以家里再次发迹,一跃成为近乎于独霸恭州城的豪门望族!
从这起起伏伏之中不难看出,家里有没有人在朝当官几乎可以当做一个家族福祸兴衰的晴雨表,无论放到哪朝哪代都八九不离十。
当士大夫的利益与大地主的利益进行了深度捆绑之后,那么土地兼并也就在所难免了。
总有人说土地兼并造成了国力的衰弱,最终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民变。
那么土地兼并为什么会引来民变呢?这其中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吗?
其实并没有。
土地兼并并不是一定会造成民变的。
例如肖恒所处的大宋就是如此,大量失去了土地农民走进了工坊、走进了城市,甚至出海当了海员……也正是这种相对宽松的人口流动和旺盛的经济需求造就了南宋的经济奇观。
而到了现代,随着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进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而这个过程虽然也闹出了不少矛盾,但总体上似乎也打破了土地兼并的魔咒。
那么将地主当做企业主,将农民换成打工人,那么这个系统似乎就能够圆满且完美的运行下去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
当工人能拿到足够糊口的饭钱时,这个系统就会相对稳定。而当企业主拿起了鞭子,像奴隶一样使唤打工人时,革命就必然紧随而至。
用伟人的话来讲这就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都活不下去了,不造反搁这等死呢?
所以归根结底,农民起义并不是因为土地兼并,而是因为兼并了土地的这些地主官员不当人,完全枉顾他人死活。
左手高利贷右手高价粮的循环正是地主阶级资产膨胀的法宝,但若是任由他们这么搞下去,一旦官逼民反那遭受的代价就是所有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秦府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在约谈了几个大地主却无果后,肖恒直接选择了代价最高昂但副作用却最小的选择——开仓放粮!而且还是平价粮!
说是平价粮,但这时粮价仍然是秋收时的两倍以上了。
在肖恒看来,蒙军被挡在了蜀山要塞群之外,从外界逃入的难民则由秦府集中供养……所以无论是战争还是难民,都没有影响到蜀地内部的粮食循环。
再加上这两年蜀地一直都是风调雨顺,粮食产量一直都比较平稳,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肖恒将粮价打压到往年冬季的价格,那么这个冬天多半就饿不死人了。
然而事情却没有肖恒想象中那么简单。
开仓放粮的手段在初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飞涨的粮价也有了小幅度地回落。
然而好景不长,市面上的粮价很快就开始再次飞涨了!而这也就导致大量城内的市民和城外的穷苦百姓都涌到秦府的粮仓抢购粮食了!
而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更多本来不缺粮的阶层也开始向秦府购买粮食。
虽然肖恒立即及时的颁布了限购政策,并且开始进行人口登记并且发放类似身份证的证件,但天知道限购令生效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究竟被那些米粮商人和他们背后的大地主们买走了多少粮食!
这让原本就不宽裕的粮食库存迅速告急。
而这也是肖恒狠下心来与蒙军打一场会战的原因——若是再不打通对外联系渠道,蜀地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随着秦府粮仓内的粮食越来越少,限购政策自然也就越收越紧,而原本不那么太计较的身份证明,也开始了随机抽查——
——抽到谁就派人跟着他回家,看看他身份证上登记的信息是否属实。
这样的手段再加上“当场验货”的政策给了那些浑水摸鱼的人极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不少没有组织的倒卖人士立即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尽管进行了如此众多的限制手段,但毕竟川蜀一地的市民和穷苦农民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都跑到秦府买粮的话把肖恒卖了也没有那么多粮食……
至于捂粮不放的那些大地主?他们当然乐于看到秦府的窘困。
只有秦府倒了,他们才能继续卖高价粮,而他们从未想过若是秦府倒了蒙人入川,他们的下场会是如何?
也许这些人会第一时间投靠蒙元,去做四等的“南人”,并继续躺在农民阶层身上寄生吸血。
尽管秦府保护着大地主阶级在内的所有人,尽管蒙人入川就代表着所有人要自动带上四等人的耻辱光环,但在这关键时刻地主阶级仍然选择狠挖秦府的墙角。
或者换个角度来看,秦府举着拿着一把名为蒙元的屠刀,尽管刀刃已经摆在了所有人的脖子上,但这些地主们依然选择去挠秦府的腋窝,就像生怕这屠刀落不到自己头上一样。
很讽刺不是吗?
对于这些奸商肖恒有时候恨不得用真的屠刀砍掉他们的脑袋。
但毕竟肖恒并没有那么做。
……
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了天际,给大地带来了光明,也让等在粮仓外的百姓脸上露出一丝希望。
“要开始了……二娃,把你的身份证拿好。”一个黑瘦的汉子抹了眉毛上的露水,将同样只穿单衣且黑黑瘦瘦的孩子叫了过来,将一个竹片塞入那孩子的手中。
“哦。”黑瘦的男孩接过竹片,低头摆弄起来。
只见这竹片上的最上面写着“临时身份证”五个大字,然后下面是一行小字,记录了这孩子的名字——黄二娃,性别——男,住所地以及一串长长的阿拉伯数字。
这串数字看似凌乱实则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所有人开头的号码都是,而后是8位数的出生日期,最后则是4个随机数字。
这其中不少人的出生日期其实是根据办理证件之人自己口述的,并无任何凭据,甚至有些人都搞不清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所以身份证上也就出现了不少某某年01月0X日这样的数字。
其中某某年是根据对方报出来的年龄反推的年份,而日期中标记1月X日的,就表示这个出生日期并不可靠。
借用百姓领取粮食的这个机会给他们办理身份证,也算是变相的进行了一次简易版的人口普查。
至于数据的准确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肖恒通过这个行为将“身份证”的概念进行了推广,以备真正的人口普查提前收集数据并且降低落实阻力。
“吱嘎……”
随着太阳跃出了地平线,秦府粮仓的大门也正式开启了。
荷枪实弹的军人走上了大门两边的高台,警惕的望着领粮队伍,而一些保安则拎着乌木棍走进了人群,大声叱呵着让买粮者排气队伍来。
买粮者们在这段时间里已经习惯了排队,也再不用那些保安连踢带打了,所有人都在那叱呵声中自觉的排起了长队。
然后,庞大的队伍缓缓地动了起来,时不时的就能看到有人一脸激动的拎着粮食离开。
黑瘦的汉子一脸艳羡的望着那些买到粮食的人,一想到那香喷喷的白米饭,不由得吞了吞口水。
秦府的米是真的香,听说都是上等的占城稻……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占城在哪里,只知道这能够救命的便宜稻米是来自占城的,所以连带着也对这个地名产生了朦胧的好感。
在黑瘦汉子身后,一个穿着破烂但却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眼神微微闪烁,与带着鹰钩鼻的朋友交头接耳的低声商量着什么。
“你之前不是说秦府的粮仓快见底了吗?怎么今天还能正常放粮?”鹰钩鼻低声问道。
“今天应该就是最后的粮食了。”那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笃定地说,“前几日秦府还敢卖3日的口粮,现在却只敢卖1日的了……应该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
“呵呵,往年这个时候米价都要300钱了,更何况现在来了那么多流民,外面还兵荒马乱的,这米价还不得涨到天上去?”
鹰钩鼻颇为不愤道:
“可恨秦荐竖子小儿,硬是压着米价不涨……这叫损人不利己啊!”
“秦荐此举的确颇为不智。”年轻人也跟着附和道。
两人聊着聊着,队伍就越来越向前。
终于,轮到了前面那黑瘦的汉子。
一排长桌面前,一个看上去只有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一本正经地伸手道:“身份证。”
“有有有,在这儿!差爷,您看……”黑瘦的汉子连忙将自己的竹片递给他。
“家住哪里?今年贵庚?”那个坐在桌后的半大小子随口问道。
“家在黄家村,今年三十二了……”那黑瘦的汉子似乎很熟练地背出了自家的地址和自己的年龄。
“想买多少粮食?”那半大小子心算了下年铃,跟身份证上的日期对上了。
“回差爷,买五斤。”那黑瘦的汉子恭敬地答道。
“哦?家里几口人?带户口本了吗?”那“差爷”问道。
“带了带了,您瞧……家里五口人,这是我二儿子,二小子,快把你的身份证给差爷看看。”黑瘦汉子连忙递上去另一个竹片,同时踢了踢自己儿子提醒他一下。
“黄家村……”
旁边另一个带着点小胡子的男孩立即翻起一本厚书,很快找到了黄家村,并且找到了这家人,并且在这家人的后面看到了一个红色的朱砂批注。
“内务府的人查验过了的确是五口人,已经买过八十斤米了?”那小胡子男孩抬头问道。
“是是是……多谢老爷活命之恩。”黑瘦汉子连连弯腰道谢。
说话间那半大小子已经在印花纸上写好了条子,撕下来交给黑手汉子:“甲5库,米五斤……拿好,去吧。”
“还有,不要谢我们,要谢就谢咱们公子吧……下一个!”
黑瘦汉子仍然千恩万谢的拿着那张印花票子离开了,而接下来就轮到了鹰钩鼻。
“身份证……姓名?年龄?家住哪里?”
“张三,33,家住淮县。”鹰钩鼻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道。
“淮县?好像离恭州城很远啊?”那半大小子挑了挑眉毛。
“是,连夜赶路来的。”鹰钩鼻依然显得很镇定。
“哦,想买几斤?”
“五斤。”
“家里五口人?”
“不错。”
鹰钩鼻对答如流,这套流程他已经走了好几遍了,所以并不胆怯。
“说谎!内务部已经查验过了,淮县根本没有这么个人!”
忽然,旁边那个长着毛茸茸小胡子的男孩厉声道:
“张叔快把他抓起来!”
旁边早就虎视眈眈的保安顿时露出一个凶残的笑容,上前一把抓按住那鹰钩鼻。
“我老早就看你小子不对劲了,果然是个托!”
“带走!!”
“你们干什么……你们还有有没有王法了?来人啊,来……”
“碰!”
“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