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
一队矿工正在辛勤劳作着。
这队矿工领头的身材不高,但四肢却极为粗壮,做活的时候手臂上的肌肉如虬扎盘结……每当活动的时候就仿佛有无数条蛇在皮下乱动一般。
他那藏青色的纯棉背心已经被汗水打透了,湿漉漉的布料紧紧地贴在了他那强壮的胸膛上。
在他那两块异常发达的胸肌之间,挂着个写有字迹的竹片。上面的字迹是“庚酉柒壹陆”,意思是第七十七区10分片第16队。
其实按照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庚柒酉壹陆”,之所以打乱顺序是为了让人摸不透编号规律。
这种加密方式之所以看起来简单,那是因为事先知道答案。
然而对于俘虏营中的俘虏而言,一来接触到的人也相对较少,没有能够参考的情报,二来……每天光是挖矿就已经累得要死了,谁会闲着没事来猜这编号里的玄机?
不巧的是,还真有这么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沈季。
光看这个姓氏,其实沈季的身世就多半明晰了……毕竟整个俘虏营中的汉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其中姓沈的可是蝎子粑粑独一份,光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没错,沈季就是沈钧的儿子。
自从沈家离开了临安之后,这坏事就一件接着一件。
既然选择背叛赵朞,那么从临安举家逃亡的那一刻开始,沈钧这宰相的位置当然也就保不住了。
而到了蜀地之后,沈钧却没像其他逃到蜀地寻求庇护的那些高官们那么低调,反而生出了一丝不应有的野心,与本地势力就开始了漫长的互相利用。
然而利用来利用去,最终没得个好下场……事实上比起那几个因为在秦府围剿的时候激烈反抗,却导致活力升级最后无一生还的那些地主来说,沈钧的下场还算是好的呢!
毕竟虽然跑来挖矿了,但实际上秦府却也没做的那么绝,让他这位老人家亲自上阵挖石抡锤。
以沈钧的身体,如果真去挖矿的话也不用太长时间,一个星期就能要了他的命。
然而肖恒也不是什么大善人,在事实上免去了沈钧一家的死罪同时,也让他们在精神上饱受折磨。
至于原因……
与秦府交战的蒙军战俘们,所受到的惩罚是两年的劳动改造。
如果一切都按照规则执行的话,普通蒙军俘虏两年时间刚刚好满足足够的工作量。
而沈钧的罪名虽然是谋反,但其工作量并没有比蒙军俘虏多,事实上只要沈钧达到了足够的工分,他也能像蒙军俘虏那样将工分兑换成自由与银子。
以理想情况来看,沈钧似乎也是两年时间就能离开这个鬼地方了……然而问题是沈钧积累工分的速度不足蒙军俘虏的三分之一。
毕竟安歇俘虏干的可是有一定危险性的纯体力活,而沈钧只要坐在阳伞下喝喝茶,写写字……如果这样工分都跟人家一样,那可就太不公平了。
所以沈钧一家看似与蒙军俘虏所背负的工分相同,但实际上的服刑时间却是人家的三倍以上……也就是大约六年时间。
如果说两年时间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六年就已经太久了。
人生一共才有几个六年?
对于沈钧来说,搞不好他的余生都要在采矿场度过了。
难怪沈季宁可挖矿搬石也不要清闲的写字。
如果只服刑两年的话,那么出狱后他依然还算是壮年,依然还有机会学习新的知识,甚至考上秦府的功名也说不定。
然而若是等到六年后,他自己都不确定是否还有精力和毅力去投身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去。
“书生,看什么呢?”旁边一个蒙人少年用蹩脚的汉语问道。
“看班长的牌子。”沈季轻声说。
“那有什么好看的。”少年奇怪道。
“没什么。”沈季笑了笑,就搬起了一块足篮球那么大的矿石,吃力地一步步挪向他们班的矿车。
这个班组在沈季来之前只有十三人,然而即便没满员,班长也抱着宁缺毋滥的情绪直接拒绝了看上去就很弱鸡的沈季。
班组之间的竞争既看总量也看平均,所以即便比别的小组少了两个人,已经没办法在总量上做努力了,但由于他们十三人都是力大无穷的精英,所以平均成绩非常高,总体来说混的还算不错。
而若是沈季进了他们小组,不仅总量上依然无法跟其他小组相比,又会拉低平均分数……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
所以这件事最后还是闹到了更高层,最后的结果是沈季在他们班组里只算三分之一人。
不过虽然沈季干不了那么多活,但他本身能赚取到的工分却是与其他人一样的。
作为一个身娇体弱的书生,本身肯做这些纯体力活就已经很有勇气了,肖恒看在他这份勇气上走了特别流程法外开恩,让他能够得到与其他俘虏近似的工分。
挺过了最开始的几天之后,沈季渐渐地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与同组的人也慢慢熟悉起来。
“庚酉柒壹陆……居然在这种细节上依然还在保密吗?真是可怕。”
沈季算了半天,发现如果按照每个小组15人、77个分区10个小区,每个小区16队计算的话,整个矿区差不多要18万5千人。
然而他是知道俘虏总数的——这个数字差不多在两万到三万之间,根本不可能有18万那么多。
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编号依然另有乾坤,就像套娃一样这其中必定还有另一套逻辑……
“书生,从刚刚开始你就嘀咕什么呢?”旁边那个少年又是好奇的问道。
“没什么,就是想算一算这每天能开采出多少矿石。”沈季低声说。
“哦?你看了个竹牌牌就能知道这么大矿区的产量?我不信……”那少年虽然嘴上说着不信,可实际上却一脸期待的看着沈季,明显是想从他这里得知答案。
“我没猜出来。”沈季两手一摊。
其实沈季撒谎了。
因为他知道俘虏的总人数,所以用总人数除以15再乘以30就差不多是矿区每天的矿石产量,而单位是车。
总人数除以15得到总组数,而每一组每天的工作量差不多都是30车以上,再乘以一车的重量和损耗,那么就能大概得出秦府一天收获的铁矿石数。
然而不算不知道,稍微算下就让沈季吓了一跳。
作为沈钧的儿子,沈季当然能接触到南宋高层的一些数据,以秦府的计算口径来算的话,南宋年产生铁量为一万吨稍多。
而秦府目前吞进去的铁矿石量,怕不是一个月就能有这个数了?
然而沈季不知道的是,他的估算还是太保守了。
钢铁厂的500立方米高炉每天都能产出1300多吨的生铁!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午休的话年产量接近50万吨!是整个宋朝生铁产量的40多倍!!
是的,工业化的大钢铁就是如此可怕。
事实上若是全盘使用现代的设备与技术,秦府的这个高炉差不多能达到2000吨每天的产量!
而在后世,秦府这样规模的小钢铁都属于落后产能,是要被淘汰的!
不过在这个时代,虽然不知道欧洲那边的钢铁行业发展的怎么样了,但就在东亚地区,秦府这一个高炉的生铁产量就要碾压从南到北所有国家加一块的产量了。
在高炉之下,如岩浆般炙热的生铁源源不断地从高炉流出来,然后在钢铁厂的炼钢车间中变成钢筋、钢板、钢轨、角钢、工字钢以及各种铆钉、钢钉、齿轮等钢铁产品。
其中各种型号的钢筋绝大多数都会被运往洛神水电站,而其中的一小部分则会顺流而下,被送到崇明要塞、热兰遮以及关家的大田港。
作为水泥建筑物的骨骼,洛神水电站项目所吞噬的钢筋数量多如繁星、浩如烟海,仅此一处、一个品种的钢铁消耗量就已经超过了整个大宋朝的钢铁产量。
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推动民生的进步,如果没有新式高炉,自然就没有洛神水电站。
而崇明要塞这边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了,所以对钢筋的需求也渐渐少了下来,但在日本的大田港,由于大田要塞的修建以及在附近地区建造炮楼的需求,钢筋用量则在缓步提升。
钢轨方面则是现今最为急缺的,却也是无论如何生产都无法填满缺口的一种产品。
光是目前各个工业园区、各处矿场的需求就已经让钢铁厂腾不出任何一点产能了……钢轨只要出厂就立即被运往川蜀各地。
各处矿场就像无底洞一样源源不断的吞噬着钢铁厂出产的铁轨。
其中攀枝花无疑是铁轨需求的大户,这里有大量承重低、易损耗的木轨需要被淘汰……
事实上目前的铁轨产量光是满足攀枝花一家都够呛,至于其他的煤矿、石灰矿等等也非常重要,所以秦府秘书处不得不在有限的产能中尽力调配各方面的需求,颇有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无奈。
尽管秦府的铸造车间早就已经开始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的制度了,然而铁轨这种东西真是怎么生产都不够。
毕竟这可是陆上运输中成本最低的选择了,目前还只是各个工厂、矿场有需求,今后开展跨城运输的时候,铁轨的需求量会直接爆炸。
不过目前秦府就这么一个铁厂,不可能将全部产能都投入到铁轨中去,另外的其他钢铁产品也要兼顾。
例如钢板、角钢、工字钢等标准件的生产也很重要……这些基础产品基本都是一出厂就被运走了,而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热兰遮。
秦府的新船已经开始动工了。
在有了新式钢铁厂的支持后,造船厂这边终于可以上马早就设计好的新船了。
这次的新船在设计上就大量使用了钢铁结构。
之前的船只所使用的大多只是箱型龙骨结构,其他部分仍然采用木材。
而这一次船舶设计局的计划就再进一步,将整体结构、上层建筑等等全部换成了钢铁架构。
在这样的架构下,木材直接变成了类似框架结构大楼里面的空心砖,只起到分隔、填充的作用,已经完全无需承受结构重量了。
这样一来木材加工厂就只需要生产各种型号的木板,无形当中生产效率也是提高不少。
至于其他的钢钉、铆钉、齿轮等产品别看单个不起眼,但这数量需求却是非常大的,再加上一些需要特别生产的各种构件,其实这方面对于钢铁的消耗量也是不可小觑。
另外还有一个方向也需要大量的钢铁,那就是民间的铁匠们。
他们会向秦府直接购买一些各种型号的钢筋、钢板,用来打造各种农具。
秦府出产的钢筋、钢板尺寸、质量非常平均,质量上基本没有太大的波动,所以反倒是对传统用买铁锭自己熔化的铁匠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传统铁匠都放弃了自己熔铁而选择从秦府生产的标准件中购买成品。
至于传统的生铁铁锭,除非有铸造的需求,否则已经没有人会购买这种东西了,倒是让不少私炼的小型铁厂纷纷倒闭……
也许这就是降维打击吧。
可以说钢铁厂的顺利投产,大大影响了所有相关的、不相关的各种产业,而且它所造成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作为一个普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铁价便宜了,大街上的煤气车也越来越多了,房子越盖越高了,甚至一些人家的木门也换成了大铁门了……
甚至不少老百姓自己也能买得起一辆皮实又耐用的自行车了!
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渐渐成为了秦府工人们的标配。
秦府的对工人们那是非常的慷慨,给他的报酬比起这个时代其他人拉说那可真是非常的优厚……毕竟到目前还存在着名为徒弟实为用人的师徒关系,而给人当徒弟管吃管住就不错了,至于钱?毛都没有!
如果说煤气车越来越多证明秦府越来越有钱的话,那么城里的大街上、乡间的土路里,自行车的逐渐出现也在说明老百姓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
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