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枫参与了辽东一行的任务,朱棣没有,并且也不知道其中的具体事宜到底是些什么,更加不清楚此时纳哈出所部现在的状况,也不知道其实纳哈出已经身受重伤的消息,不过张枫现在算一算,纳哈出应该也差不多好一些了,毕竟他们都从辽东回来有些时日了。
在不知道情报不清楚细节的前提下,朱棣能分析出这么多的情况,加上一些应对措施,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一件事了,那些当朝百战老将当朝勋贵们都有很多人做不到他这一点,说朱棣乃是军事奇才都不为过。
不过这位奇才也只能自己在这边慢慢臆想罢了,将冯胜的二十万大军和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做出对比,然后凭空对垒,自己做自己的对手,演绎厮杀战阵之道,也算是朱棣不能去辽东的自我安慰吧。
要知道大明立国至今已有二十载,他的父皇朱元璋从打天下开始更是有三十年的光景,前前后后大明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大型的战争,从鄱阳湖的陈友谅到击败张士诚,其中有困境有险地,也有大胜之师,如徐达挥师北进一路畅通以下元大都城,就是他现在的王府之所在,北平城是也。
要知道他的父皇能让大明成长至今靠的可不是运气,虽然其中难免有几分存在,但真正让大明屹立至今傲视群雄的原因是大明战卒之勇猛,将帅之无双。
以武为本的力量才是让大明真正雄霸海内的最主要因素,也是让朱棣身为明国皇姓感到最自豪的一件事。
因为普天之下大明军力最强,大明国力最盛,哪怕是那些商贾出国贸易都会不自主的带有一股傲气,因为他们是大明的商人,是当今天下第一强国的商人。
是那个将元帝国灭亡赶进草原深处差一点就将他们斩尽杀绝的大明帝国,如此强盛的国家就是这些商人的坚实后盾,焉能不与有荣焉。
而作为当今皇四子,从小就喜爱军事纵马列阵的朱棣,更是有着一种浓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他总是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能率领大明百战雄狮在关外驰骋纵横所向披靡,杀蒙元胡虏如杀鸡宰羊,为大明开疆扩土立下不世之功。
可现实总是和理想背道而驰,朱棣身份使然,纵使他天大的军事才华,但皇子之身不能轻易犯险,更是代表着皇家威仪大明国运,若是其中出了什么岔子,那可是谁都担不起的大责任。
尤其是当今皇帝朱元璋陛下,本身就是以为严酷冷漠的君王,真要是朱棣受命出征遭遇不测,那都可以想象到整个燕王府的护卫乃至三卫所的人都要受到牵连,所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从朱元璋那里就开始禁令了。
所有的皇子没有他的皇命一律不准擅自带兵出关,就算是朱棣的二哥三哥两人也不过只是带着护卫在关内巡察探视,真正上官诚驱逐敌军的则是他们的三卫人马,亲王本身是根本不会出现在前锋一线的。
所以哪怕朱棣再是郁闷,再是心中枯燥无趣,也依旧是参与不到辽东冯胜和纳哈出的对决,只能一个人在这边自己想象着解解闷了,要不是今天还能有小六子结婚带点乐子,朱棣说不得下午都要瞎想布阵等等,而一旦朱棣深入的思考开始,那和陷入了魔怔也没什么两样。
其实也不能怪朱棣这么着急想要带兵打仗,要知道现在大明四边外境的敌人差不多已经被打的精光了。
辽东的纳哈出算一个,北元仅剩下的小朝廷算一个,前番被剿灭的梁王算一个,陷入内乱的高丽王氏算一个,加起来都不带一掌之数,简直是横扫八荒四海的局面。
就连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草原外族势力都屈服于大明的军威之下,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哪怕是零散的作乱也不过都是一些没有脑子的人想要找死罢了。
西北西边的那些汗国,已经脱离了北元朝廷的那些大部族等等,他们没有一个敢和大明掰手腕的,尤其是现在开国之初能征善战之兵犹存的时候,敢撩拨龙须的除非是自己活腻味了,不然都是对大明退避三舍不远招惹。
当然这里面自然是有一些必须要被大明剪除的势力,如今正准备交锋的纳哈出就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股,也是大明现在北地边关之外最有威胁的势力。
所以朱棣才如此的焦急烦躁,因为他要是再没有机会领兵出征的话,那可能将来针灸没有什么大敌需要他面对的了。
这一次纳哈出要是被灭,可就只剩下一个北元残破朝廷的人马了,而且还是内忧外患俱在的北元朝廷,在朱棣眼中看来,那是对大明一点的威胁性都没有,碾死他们简直不要太轻松。
而相对于北元朝廷,纳哈出显然还有一战之力,能让朱棣提起更大的兴趣,要知道纳哈出手下也有二十万大军,其中坐镇金山大帐的十万里有三万乃是真正的精锐,其他则是普通士卒和一些辅兵。
外散于各地的十万大军当中亦有三万精卒,是纳哈出用来震慑各方势力的最主要力量,也是用来以防意外发生的后手。
所以这样算来大明和纳哈出两方势力精锐数量,战卒能力对比之下,大明也仅仅是略胜一筹罢了,真要是面对面的拼杀对垒,那谁胜谁负就要看军阵主帅的决策了。
虽然朱棣知道冯胜乃是当朝国公临兵对阵的经验丰富士卒,也是大明开国功臣排在前列的存在,但依然不能小视纳哈出此人,大明开元王殿下绝对不是说着玩的,那可是有真材实料,能让朱老爷子多番招降却无果的人才。
不过在朱棣看来,大明胜算还是可以的,两方综合来讲大明最起码有七成的胜率在里面,以为真正的国家级战争比拼的不仅仅是兵员的数量和士卒的战力,精锐数目以及将帅能力,后勤统筹和物资储备才是真正的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