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其实算是良性的竞争,不管是谁做帝王都乐于见到朝臣们有这样互相争决上游的想法,因为这样才能为国想出更好的策略方针,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不会停滞不前。
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一直壮大下去,不然光靠着祖辈先代的积累吃老本,迟早会有坐吃山空国破家亡的一幕。
但其实在朱允炆的心里,他也没有太好的选择性,因为他对齐泰和黄子澄两人的计划可以说都比较满意。
或者说是两人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哪个朱允炆都不想要放弃,他全都想要。
可世界上哪有真正完美两全的事情,更何况是这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鱼和熊掌尚不可兼得,削藩之计焉能有所幸免。
也别说什么两边一起动手的这种馊主意,又是对燕王朱棣下手,又是对周王朱橚动手,这完全就是在自寻死路的下场。
弱的强的同时都遭了朝廷的针对,那岂不是极大的刺激天下各路藩王的神经,这要不出现点什么问题,那除非其他朱姓藩王都是没有胆子的怯懦怂人,反是有点血腥气知道些事理不甘愿俯首等死的,基本上都不会是这种情况而不顾。
那到时候还真的没准会出现天下大乱,各地藩王纷纷揭竿而起不愿坐以待毙的局面。
真的等到那时,朱允炆也就成了大明的千古罪人,就算是死了之后九泉之下面对自己父王懿文太子朱标,面对自己的皇祖父朱元璋时,估计都会愧疚的恨不得掘地自埋,真是无颜面对父辈祖父。
所以不管朱允炆怎么眼馋,他这全都想要的想法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在黄子澄和齐泰两人当中选出来才行。
这边黄子澄说齐泰手段太过激烈,首先针对燕王朱棣会引起过激的反应,而且因为朱棣身在北地有功而无过,冒然削藩定会令天下动荡四处谣言乱起,更是对朝廷有很大的不利,尤其是在舆论方面,这甚至都能影响到朱允炆的皇权地位。
另一边齐泰则说黄子澄太过温吞,慢慢悠悠的做事又时候是好,可也得分什么情况分什么事情。
像是这削藩大计焉能如此慢慢吞吞不疾不徐的进行,当是已雷霆手段如犁庭扫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战斗,快刀斩乱麻才是最适合的方法,也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更是非常符合新帝创立根基未稳的朝局,更加的能让天下趋于稳定。
这两人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想法,谁都不能说服谁,谁也不可能妥协,反正朱允炆是必须要在这看起来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两面当中选择一个执行了。
然而还没等朱允炆彻底做出决定的时候,就得知了朱棣从北平匆忙赶赴金陵城奔丧的消息,顿时就有些慌了阵脚,还生怕这位燕王叔是直接带着兵马来攻打金陵夺取帝位的呢。
要不是锦衣卫的消息准确,获悉朱棣的的确确是仅带着数十骑赶往金陵而来,确实没有什么不轨的举动,这才让朱允炆彻底放下心来。
紧接着便是齐泰的暗中谏言,打算与城门口伏杀朱棣以彻底消除一个威胁最大的藩王,让削藩大计可以更加顺利的执行。
而这一次也是朱允炆下定决心第一次选择齐泰的方针,进行了一次又很大冒险成分的计划。
当然了,这事事先自然是瞒着黄子澄进行,毕竟他主张的温和方法本身就与齐泰不相容,虽然两人交情不错,但这种关于国策决定方面的问题,谁都不可能退让一步。
但是事情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齐泰计划的失败,方孝孺的临场解围让朱棣退回北平没有声张此事,便是宣告了齐泰刚猛计划的失败。
紧接着又因为消息的泄露所导致的问题,黄子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提出他的那一份,更加温和更加偏向于积小成多的方法。
结果又是大家都看见了,和齐泰的失败完全处在了两个极端,反倒是黄子澄的大有收获,除了之后出现锦衣卫有人泄密这点纰漏意外,完全是黄子澄的计划更胜一筹,乃至于将齐泰的全面碾压。
这样一来两人的方法自然高下立判谁好谁坏谁的更为合适就摆在了朱允炆的面前,朱允炆自然是选择就目前来说表现更为妥当一些的温和办法,也就更倚重于黄子澄了。
再加上方孝孺的崛起,使得齐泰落入了末尾,整个削藩的走向就全然为黄子澄的风格,也就是以弱小藩王势力为主,强大藩王暂且不动,一个一个的处理,待时机成熟只有再对那些强大的藩王下手……
其实本来齐泰也并非没有反击展现自己计划用处的机会,可无奈这一次消息泄密的最好良机也被黄子澄抢了风头,全然没有齐泰和方孝孺什么事。
朱允炆这样一来更是心中倚重黄子澄,也对这召集天下藩王世子的计划十分的满意,黄子澄之类自然极大地加分,与之相比齐泰自然更加弱势,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谁让他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呢,谁让齐泰就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呢,说起来也是怨不得旁人的啊。
而作为后来者的方孝孺,他本身便是偏向于黄子澄的方法,自然更加不会有什么反对的意见,更别说这件事本身和他就没有什么关系。
甭管人家齐泰和黄子澄怎么争吵,这也是正常的事情,公事公办的态度全然不影响他们俩之间的私下交情,以往该是如何今时依旧,可不会因为这一次的理念不同便彻底翻脸,那根本不是他们两人的作风。
所以深谙做人之道理的方孝孺才不会在这个时候强出头呢,自然也不会去主动去做什么安抚齐泰的蠢事,人家哪里需要他安抚,反正都是为了陛下做事,一时不得用也算不了什么,乃至在齐泰的眼里,这种暂时的不得志还真不如方孝孺这个外人得势更具有威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