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朱元璋,谈判吧
“新月娥竟然向初见的高思继提亲。”
这则消息却是给在场正在兴头上的诸将犹如当场一棒,久久不语!
一时,诸将却皆在暗自沉吟,如此美貌的女子为何不是属于自己,却在初见之时便向高思继提亲了。
毕竟,自古以来,男人皆难过没人关,可以说,这世上又有几人不爱美人的,可谓屈指可数。
不过,震惊之余,高麒也细细回味片刻,随后心里便有了主意。
“母亲,既然月娥妹子愿意嫁给思继,那依儿之见,要是思继没意见的话,便同意了吧。”
闻言,高母也喜气洋洋,其老态龙钟的声响传出,道:“好。”
此事,高母眼球里也湿润了,其泪珠遍布眼中。
高思继乃是高顺之子,与高麒之父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高母亲眼所见有这么一位身材妖娆,相貌美貌,更坚武艺高强的女子主动提亲,又何乐而不为呢?
是啊,新月娥的确武艺高强,在兴唐中,其乃是虹霓关守将新文礼的妹妹。
西魏军侵犯关时,西魏的神将罗士信乃是死在其金镖、飞刀之下的。
罗士信是谁,那可是能够正面以力量抗衡李元霸的人物,可也被新月娥杀死。
虽然其中有用计的嫌疑,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月娥的实力不可小觑!
随即,高麒满含微笑,说道:“思继,既然月娥姑娘如此看重于你,不惜自毁自身的贞洁,主动提亲。”
“所以,思继你告诉我,内心究竟喜不喜欢月娥姑娘?”
话音刚落,高思继便顿时感受到一阵炽热的目光传来,诸将纷纷满含笑意,注视着这一切。
轩然间,武道高超、枪法出奇,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将军高思继此时此刻竟然脸红了。
闻言,高思继内心羞涩,吞吐道:“末将···喜··喜··欢。”
这短短的四字,却犹如千钧坠一般,在高思继的口中,花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吐出来。
“好,思继、月娥姑娘,竟然你们情投意合,互相都对其有好感,那孤便同意你的提亲请求。”
“只是,月娥姑娘,你的兄长、嫂嫂此时皆在曹孟德帐下为将。”
“常言道,父母不在,当如长兄为父,你婚姻这么大的事情,应该要知会他们吧?”
谁知,提起新文礼,新月娥却是勃然变色,凌厉道:“齐王,恕月娥无礼,还请以后不要在提起此人。”
“月娥没有这样只为救妻子,却无视其妹妹的死活的兄长。”
眼瞧新月娥对新文礼有如此之大的怨恨,高麒也暗自揣测二人可能有什么误会,遂不在相问。
对于新文礼兄妹二人的关系,据《兴唐传》的说法,二人关系的确不甚很好。
在兴唐里面,由于西魏军寇关,新文礼领兵迎敌,却是被罗士信砸伤手臂。
由此,守关重任却是交到了新月娥的手中,的确,新月娥也不负众望,连连擒将得胜。
只是,却在对阵王伯当时,心里却产生爱慕之情,执意要献关投诚,与王伯当成亲。
不过,最后的结局却是不甚理想,新月娥在献关之上,与其兄发生了争执,最终逼死了其兄嫂。
随即,新月娥的确也成功献关了,只是与王伯当的因缘却还没有得到发展,便紧跟一步命丧黄泉。
原来,献关之后,王伯当却是瞧不起逼兄的新月娥,心生厌恶,直接在城门处挺枪刺死新月娥。
由此,本情投意合的一对便阴阳相隔,鸳鸯血溅虹霓关。
在前世,高麒读兴唐传时,每每看到这里,都不由心生感叹。
惋惜新月娥的同时,也不由为其打抱不平,遇人不淑而感到不值。
对于王伯当的做法,高麒时压根不赞同的,毕竟一位女子竟然可以为了你舍弃家人,不顾其反对,甘愿献关。
虽然其做法有些偏激,但是恩将仇报,这是大丈夫所为的么?
就算你在心生厌恶,你不答应这门亲事也就是了,有必要杀其性命么?
值得一提的却是,因为此事,王伯当却是更加忠于李密,李密也倚为心腹。
所以,这一世高麒既然碰上了,也想尽力改变新月娥,让其不再有原本那样的遭遇。
故此,让其嫁给帅气凌然、性格好,却又真心喜欢新月娥的高思继必然是正确的选择。
旋即,高麒也下令制造一辆简易的马车,将高母先行送回江陵。
而且,为了其安全,高麒亲自使高思继、新月娥护送。
······
解决完儿女私情的事后,高麒也不忘国事,将眼光对准在地图之上,与诸将展开对下一步的商议。
“白起,如今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还在全力以赴,率军与我军争夺庐江。”
“你以为,孤应不应该调集全国之军,与朱元璋一举决战,先将其灭掉?”
闻言,白起瞬息大惊,连忙失声劝说着:“齐王,此事万万不可,万不可!”
“如今还远没有达到可以灭朱元璋的时机啊。”
“齐王试想想,要是如今我大齐直接发动灭国之军灭朱元璋,那朱元璋势必抵挡不住。”
“一旦如此,朱元璋必定狗急跳墙,四处结援,届时其曹州孟海公,齐郡黄巢。”
“甚至是关陇李唐皆不愿我军统一江南,势力做大,对他们产生威胁,定会出兵相助。”
“更有甚者,还会引起江南众诸侯的警觉,让其原本分裂的顿时抱成一团,全力以赴,对抗我军。”
“由此,恐怕我军战线拉长,竖地太多,而导致局势恶化啊!”
本来,此时高麒突发奇想,既然己方下一步乃是统一江南,那不如将计就计,便先行调遣大军灭掉江南实力最强的朱元璋。
只不过,随着白起的苦苦劝阻,瞬息间便打消了其内心的念头。
统帅已经过一百的白起,高麒知晓,这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妄加猜测。
闻言,诸将也不由纷纷赞同白起的分析,高麒问道:“既然如此,白起你以为我大齐下一步应先灭何方?”
“岭南太平天国。”
话音刚落下,白起几乎没有任何的考虑时间,便神情坚决的脱口而出。
“说说你的理由!”
一时,高麒并未立即同意,而是想倾听白起对先灭洪秀全的打算。
闻言,白起深知这乃是高麒的在一次考量,这关乎着日后自己究竟能不能独当一面的前程。
想通这些,白起深吸一口气,思索一番,拱手解释着:“齐王,诸位将军。”
“此时此刻,如今江南的局势可谓是一团乱麻,不仅各路反王众多,其各地豪强大富皆是地头蛇,不服从使唤。”
“我军此时攻打江南,必定会打破这股平衡,让他们纷纷结援抗衡我军。”
“既然如此,我军为何不暂时放手江南战事,让他们互相争夺,我军看准时机,在渔翁得利呢?”
“随即,我军便将矛头对准岭南的太平诸部,虽然岭南地处华夏最南端,经济、人口并不是那么的富裕。”
“但是,其地却对我大齐统一江南起到至观的作用,而且太平军的实力相对较弱,更易消灭。”
“齐王,如今我大齐雄踞荆襄、巴蜀全境,南邻苍梧,如此之地势,身处长江中下游。”
“假以时日,只要我大齐水军大肆练成,顺流直下,江南之地平定,指日可待矣!”
“而且,齐王,要是我大齐在平定岭南地区,届时便可从南方遣步卒从陆路北上。”
“如此水陆并进,岂还怕江南不平?”
陡然之间,白起将先灭岭南地区盘踞的太平军的好处皆讲述而出。
此举,也赢得了张宪等诸将的一致赞同。
闻言,高麒表态道:“白起所言,甚合孤心!”
“既如此,我军便前往庐江境内,与淮西军对峙,逼迫朱元璋和谈吧。”
经过白起的一番提醒,高麒的反应便极为敏捷,瞬息便反应过来。
紧随着,齐军战骑疾驰南下,调转马头,向庐江舒城行去。
······
合肥城,由于地理靠近长江南岸,其间以巢湖相阻隔。
此时此刻,齐军以合肥为基地,在巢湖西部,至于徐达所率淮西军则以巢县为根基,占据合肥以东。
两军相持百余日,由于实力皆不分上下,故而谁也无法奈何谁。
故此,最终朱元璋才会采纳自断声名之计,以挟持高母来作为人质,胁迫齐军撤军。
合肥城中,接到高麒已经凯旋回归的消息后,其主将周瑜领诸将在城外列阵迎接。
等待良久,才见远处的齐军战骑若隐若现闪出轮廓之间,见状,诸将进皆大喜。
此次,高麒领军北上抗胡,此举可谓是赢得了天下士人之心。
毕竟,在天下之中,还没有几个反王有如此大义之心,领军北上抗胡。
走到近前,周瑜代表诸将,拱手行礼,道;“臣周瑜领诸位将军恭迎齐王凯旋。”
闻言,高麒同样下马,握住周瑜双手,郑重道:“公瑾,此次孤北上抗胡的这段时日,多亏你守住庐江啊。”
“要不是有你固守其地,恐怕庐江定会被淮西贼子夺取。”
一番客套之语结束,两相汇合之下,进入了城中府库。
接下来的时日里,高麒继续实行周瑜以往的策略,坚守不战。
之所以继续坚守不战,乃是高麒在等待李靖的到来。
此时此刻,高麒心里已经有固守江北的最佳人选。
不过,在朱元璋得到人质已经被高麒救走的时候,不由得顿时恼羞成怒。
旋即,朱元璋继续加派大军亲自挂帅,向庐江挺近,随即命其侄子朱文正南渡长江,亲自前往丹阳郡固守。
紧随其后,又命常遇春领军北上,都督寿春、江都等战略要地,防御北方曹操。
一时间,淮西军随着朱元璋的亲自到来,其气势顿时凶猛异常起来。
高麒与朱元璋的初次对战终于到来!
紧随着,随着朱元璋的到来,徐达亲自下令,全军向前推进,攻击合肥城。
只是,由于高麒严厉下令,禁止出城,合肥城早就被周瑜加固过。
虽然徐达统兵能力突出,又岂能在短时间内攻破齐军固守的坚城呢?
淮西军营,主帐中
“大将军,伍天锡愿出战,迎战齐军诸将。”
由于李子通在受伏死后,朱元璋为了稳定淮西之地,却是没有贸然自立。
而是听从左善长的建议,立李子通之子为王,自己则是自封大将军,以李子通之子年幼为名,趁机掌控大权,把持朝政,大权在握。
所以,如今伍天锡请战才会称之为大将军。
听了徐达久攻不下的言语,朱元璋却是感到一丝棘手,缓缓道:“唉,高麒年纪不大,可其心思却极为缜密啊!”
“怪不得能在数年时间凭借白身打下诺大的一片基业。”
的确,高麒也可以算是白身了,除了头顶一个皇室后裔的头衔以为,没有丝毫的帮助。
要不是高麒一刀一枪在北疆奋力抗胡,积展民望,又如何能开创大齐?
思考许久,为了引出齐军,朱元璋力排众议,便答应了伍天锡的请战。
合肥城外,淮西军士按照阵势列阵迎敌,紧随其后,伍天锡身骑良驹,手持鎏金镗直奔合肥城下,开始叫阵。
“城上齐将听着,我乃大将军麾下大将伍天锡。”
“你们齐将不是自称武艺高强么,快快出来下马受死,与你天锡爷爷决一死战。”
随着伍天锡在城下大骂叫阵着,这消息顿时便通禀到城中军府。
闻言,高麒立即召集众将聚集城头,一时,子受率先看不惯伍天锡在城下扬武扬威,立即抱拳请战。
见状,只见一时其余诸将皆郁郁尝试,准备出城作战。
一时,高麒大手一挥,制止道:“诸位,稍安勿躁!”
“传孤指令,全军固守城池,不得出战!”
陡然间,诸将却都是不明所以,皆暗自揣测为何齐王不让出战。
在场之中,只有周瑜心如明镜,心知这乃是疲兵之计。
不过,也碍于军令严酷,诸将也只得按捺下内心的求战欲望,静静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