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白庭制礼,周游列国
鲁定公七年,白国二百六十七年
齐军讨伐鲁国,攻取郓邑,并将它作为鲁国阳虎的封邑,传书给鲁国让阳虎参与鲁国政事。
鲁定公八年,白国二百六十八年
阳虎想要杀掉三桓所有的嫡系继承人,而改立和他关系密切的庶子取代嫡系的继承人。
一日阳虎用车载着季桓子,并趁机要杀掉他,桓子见情况不对,骗阳虎说他可以将家主之位让给阳虎,并保证无条件支持阳虎的任何命令,阳虎同意了。
季桓子脱身后,立马召集其他两桓,将阳虎的阴谋告诉他们,最终三桓联合起来攻打阳虎,阳虎不敌,退据阳关。
鲁定公九年,白国二百六十九年
三桓又起兵攻打阳虎,想要永绝后患,无奈,阳虎只好奔逃齐国。不久又前去投奔晋国的赵氏。
鲁定公十年,白国二百七十年
鲁国总结阳虎叛乱的原因,得出是礼法缺失的原因,因此在鲁定公和孟孙何忌的强烈支持下,孔丘被任命为鲁国大夫,大司寇,代替季孙氏摄相事。
执政第七天,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以五恶的罪名,诛杀鲁国的名士少正卯于东观,并暴尸三日。
国人不解,纷纷前来询问,孔子却不慌不忙的说:“各位请坐,我告诉你们为什么要杀他。
人有五种罪恶,是盗窃所不能类比的。
第一是事理通达而用心险恶;
其二行为怪异,反传统而意志坚定;
其三是言论荒谬却能言善辩;
其四是对异端邪说的记忆力强大,知识渊博;
其五是把顺应非正统的歪理邪说,如同江河泛滥一般,把违背道德的思想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样的人不杀,难道还等他来祸害鲁国的未来吗?”
国人听后,都知道了孔子的施政要求,于是纷纷不再敢行违反道德的事。很快,鲁国风气为之一变,仿佛人人都是有礼之人。
这一年,白庭因为年龄已到四十三,按照白国传统,必须要回国继承少主之位。于是告别孔子回到白国,并把自己的儿子白师送过来,让他也拜孔子为师。
而全丁也被白庭由曲阜邑卫卫长调回了太原邑,任命为影卫下属辅卫卫长。这个辅卫掌管影卫的财政和档案,最主要的就是管理后勤。
已经年过中年的白庭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白国。当初那个跳脱的,如图混世魔王的小子,已经变成了温文尔雅,面容和善但不失刚毅的中年人。
白庭看着已经满头银发的白御,深深地行了大拜之礼。白御看着白庭说道:“回来就好!”
白御看着白庭说:“既然你也回来了,那你就接过政事吧!我也该闭关修书了。”
白御说的修书是将白氏收集到的典籍抄录到玉圭之中。从白钰开始,由于白氏家主的年龄不像最初的时候那么短了,所以权利由家主逐渐转向少主,家主则是把握大的方向,顺便闭关将现时的典籍抄录到玉圭之中。
白庭将自己想要修礼的想法说给了白御听,白御表示,你尽管去做吧,但是不可激进,要缓慢推行,先制定白氏的礼吧!
白庭同意了。
过后他又去看了母亲班茉,见到她还健康,就放下了心。然后就去了白府的政事厅,听取家宰和家将的报告。
白庭在理顺了白国的政事后,首先召集了有神印的二十几个白氏子,将自己要制定礼的想法和好处说给他们听。
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后,大家都同意了。于是白庭依照周礼正式将礼法确立了下来,其中规定了作为长辈的义务和作为晚辈的义务。
若是不遵守,将会受到什么惩罚,若是坚守,将会得到什么奖励。
一年后,这套礼法在白氏子之间适应的很好,于是他设立了礼法官,用以规劝,而想要当礼法官,就必须要以身作则。
这套礼法设立的本意是融合家族之间的关系,所以它不如周礼那么不近人情,它更多的是规定近亲之外的行为,让他们能做到,任何场合都能有礼可循,能让每一个和白氏子交流的人都感受到尊重。
白庭准备推广到整个白氏家族,包括没有神印的那些白氏子,哪怕已经改变氏的白姓子。
在这一年有神印的白氏子以身作则下,有许多人了解并赞同它,但是也有许多人不赞同,认为这套礼法太过于严苛,抑制了他的天性。
于是在白府的推行很是不顺利,有许多天性放荡不羁的白氏子不愿意受到约束。为此白庭十分苦恼。
这时白御提出,礼法的目的是为了融合家族之间的关系,那么如果因为礼法导致家族离心离德,不就本末倒置了吗?
因此,这套礼法的设立应该是为了让大家有礼可循,让大家在不知道如何对待他人的情况下,不至于手足无措。
所以不应该强制推行,只要不妨碍他人的行动,让他人感受到是尊重的,不一定要丝毫不差的遵循。
此提议一出,很多人都同意了,于是很多人不再抵触学礼,反而主动去了解礼法,是为了更好的和其他人交流。
于是一股学礼之风,从白府发散开来,礼法成为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虽然无礼之举不会有实质性的惩罚,但是只要有人听说你无礼,这个人也就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鄙夷唾弃。
顺带着,礼法官也成为了一种荣誉,变为了礼法者,成为了白氏任命的白国礼法最好的人的头衔,要是有人想要学习最标准的礼,找礼法者,准没错。而白庭任命的第一个礼法者就是远在鲁国,自己的夫子孔子。
礼法者的标志是一顶头冠,命名为礼冠,上面有名师打造的珠玉,冠面是上等的银丝编制,外面还用铜丝绣有古老的图文,正前方有一个用金丝绣的“礼”字,在礼冠的内壁还用金丝绣有头冠的名讳,同时还有白氏的特殊标记,防止作假。
这一顶礼冠,价值不菲。因此礼法者,宁缺毋滥。
这边,正在教学的孔子,收到了白庭送给自己的礼冠,在听清这顶礼冠所蕴含的意义时,孔子欣然接受了。
而众弟子都认为夫子是全天下最懂礼,行礼最标准的人,所以都很开心,甚至有不少人看着这样精美价值不菲的头冠,再加上他的意义,都定为了终身的目标,下定决心自己也挣一顶。
当孔子戴着这顶礼冠时,他发现众弟子的行为比以往都要规范得多,很多以前不注重礼的人,现在也重视了起来,他很高兴。而天下也渐渐流传起来礼冠的传说,大家都知道了,带有礼冠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鲁定公十二年,白国二百七十二年
孔子为削弱三桓的实力,暗地里想要实行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但是在拆了两家后,最后一家察觉到了,于是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白国二百七十三年
春,齐国送八十名女乐到鲁国。孔子当场提议拒绝接受,但是被季桓子接受了下来,很快全国君臣都迷恋上了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多次劝谏不得,在失望之余,和季氏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很快,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就此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定公十四年,白国二百七十四年
听说卫国的卫公素来求贤若渴,因此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国的国政在卫灵公夫人南子的手上,
而孔子想要出仕必须要去见南子。但是面见君夫人,于礼不合,孔子纠结多日,最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是去见了。
孔子的弟子仲由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孔子最终感叹道:女子的心思我实在是琢磨不透啊!
同年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起先卫灵公是非常尊重孔子的,还按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于是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不堪其扰,向弟子们说道: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因此孔子准备带弟子们离开卫国,去陈国。在去陈国的路上,孔子迷路了,走到了匡城。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之后又逃离了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可是在卫国所遭受的待遇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孔子还是决定离开卫国,正在讨论去向时。白师说话了:
“夫子,您忘了白国了吗?我阿父还在白国等您啊!不如我们先去白国,也好见一见白国的政事,希望您提出一些意见。”
孔子同意了。于是一行人又向北往白国去,经过重新恢复的白邑、槐邑、白关等一路来到了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