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到一万的火器部队迎战三万的火器部队,若是按照对方的设想排队枪毙的话,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因此武来刻仍采用防守反击的战术,让所有的火枪部队在阵地中反击,依靠壕沟装弹,依托胸墙防御。
南掌大军穿过丛林后,出口处是一处河谷,河谷只能容纳两三千人,然而面对早有准备的安南守军,他们一时间无法突破。虽然后方拥有数万大军,然而却被堵得进退两难。
好在激战半日后,天色已晚,国防军第二旅疲惫不堪,又担心夜间被敌军从两侧包抄,于是开始放弃河谷口,连夜退向雾光县城。他们只需要坚守两日,暂编第六师的其余三个旅,就会在师长李红伟的带领下,将南掌大军包围。
如果说高棉和南掌的进攻还有一些章法,那文莱联军简直就是一出悲剧。
第四师的第十旅当初在棉兰老岛杀红了眼,旅长和三个团长都被处分,全都憋着一口气。又在苏碌等了对方大半年,早就等着对方送上门。
在联军刚开始拔营时,侦察兵就不断回报,第十旅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等到联军沿着海岸刚进入苏碌王国境内,就享受了一波“拦头、截尾、斩腰”的极致服务。
炮火急袭之后,弓弩兵和火枪手在山坡上向着混乱的敌军射击,最后弓弩兵抽出腰刀,火枪手端起刺刀,只一个冲锋,这两万人就全军覆没,只剩下不到五千俘虏。
随后第四师第十一旅立即出发,仅用五天就登陆文莱国都,半天就破城俘虏了文莱的苏丹和其他权贵。之后继续沿着海岸线南下,又占领几个小国的沿海城市。
虽然是各国在荷兰的联络下多方准备,同时出击,但在总督府的提前准备之下,并没有造成多大损失。当蔡华的舰队进入马六甲海峡即将攻守易势。
各地的战报很快通过轮船送到高雄,刘香的心终于暂时安定下来。
如今三处战场分散各地他不可能亲自指挥。马六甲海峡争夺战也因要坐镇后方,不能亲临前线。在高雄焦急等待前线消息实在不是好主意,刘香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做。
次日刘香直接乘坐辽东号前往香城,如今四面皆敌的被动形势,让他更迫切希望科技水平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别的不说,只要能够大规模量产新式弹药,再低成本生产蒸汽铁甲舰,刘香就不会再有任何军事压力。
自从总督府迁至高雄,这是他首度返回香城。作为他一手建立的东南亚第一大城,刘香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才是他的家。
此时的香城,人口已近百万。如今从香城至大明沿海,早已有了固定的轮船航线。大明商人逐渐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这种自由开放的营商氛围,让他们着迷。他们开始投资香城,或斥资购置房产,或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或自行创办工厂商社。
如果说香城的初步投资来自刘香的公司和国有资本,那么第二波投资便来自安南等地的权贵阶层,而如今大明的商贾则带来了第三波投资。
刘香在香城孕育出全新的工薪阶层,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中产消费者。后续的投资移民则在总督府搬迁后,支撑起了高档消费。这让香城的经济结构不完全依靠出口,也形成了一定的内循环。
郑椿这两年以香城为核心,建设了几个小的卫星城,为香城提供初级农产品和原材料加工。如今香城及其卫星城,已经成为一个辐射人口近150万的经济圈。要知道这150万人口,基本都是工业人口,他们的生产力远超千万农业人口。
源源不断的工业制品,从这里装船销往世界各地,为总督府带来巨额的税收。单纯从经济实力和工业实力计算,仅香城一城就超过了后金。只要他能解决利用武器代差克制骑兵优势,只依靠香城都能推平辽东。
不过,从硝化棉到无烟火药,再到马克沁重机枪,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刘香进入香城后,却碰上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高棉和南掌对安南的入侵已经接近一个月。原以为香城内的那些高棉人和南掌人会离开香城,没想到这两国在香城的贵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确切来说,在过去一年有战争传言的时候,就不断有人举家搬到香城。
这让刘香有些诧异,就算是为密谍作掩护,也不需要派这么多人啊。
外交部将其中比较有权势的人集中在一起,等待刘香接见,并向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刘香听完,不由一乐,原来是和建国后跑去香港、台湾和美国的那帮人,如出一辙!
这些高棉和南掌贵族,并不看好两国对刘香的入侵,反而认为最终两国一定会失败。与其最后被刘香清洗,不如提前变卖家财,提前投靠刘香。就算最后不再回国,在香城也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刘香自然对他们欢迎至极,他对中南半岛的直接统治成本太高,像安南这种半殖民地状态性价比最高。这些人留着,日后都有大用。
“诸位,总督府治下是法治社会,任何人只要能够说汉语,且在香城拥有房产并居住满一年以上,都可以获得永久居住权,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受到总督府的保护。”
下方众人亲口从刘香口中得到保证,终于彻底放下心,然后接着听刘香的讲话。
“诸位能够认清高棉和南掌当权者的丑恶嘴脸,反对其侵略行径,用行动表示对总督府的支持,我深感欣慰。侵略者必败,总督府必然将战线逐步推进到高棉和南掌,并最终毁其宗庙,严惩侵略者。”
刘香杀气腾腾的发出了灭国宣言,让下方高棉和南掌的一帮贵族,又感到心惊肉跳。
“高棉是高棉人的高棉,南掌也是南掌人的南掌,日后这两个国家该何去何从,还要看在座的诸位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