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路与东郊路交汇的菊花村住了整整十年,那会菊花立交桥还未更名,南北交错的瓷砖厂屹立不倒,老派式的办公建筑楼,连同标志性的假山,一直留在脑海深处。有时徒步上学,也搭过三路车夫的便车,从45度倾斜的下坡,一路溜过瓷砖仓库,踩上富有特色的瓷砖碎地,急急忙忙的绕过绿色塑料棚的小巷,嗅着卷帘门下各家各户的烟火气,脚下的步伐不由得又加紧了几分。那会的电视机,屁股大屏幕小,迎合着每部仅有标清的电视电影的分辨率,在万能遥控器的操控下,按到昨晚电视剧的回放,一系列的动作比上课听讲要流畅得多。
那时的光阴不会被前排的高层水泥钢筋所遮蔽,彩云之下,金碧交辉,错落的阳光镀在当时风靡建筑材料的烘漆上,我们才依依不舍的跟遥控器说再见,背上书包赶赴欢笑与烦恼并列的战场。
那会的店家都在用心做生意,绞尽脑汁捕捉孩童们的心事,菜市口的文具店上了新款图案的圆珠笔,是《神雕侠侣》的海报,明星片总是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米老鼠卡通双肩包永远高高悬着成门店牌匾。相较之下,当时的我们似乎追求精神层面比物质层面更多一些。我们买心仪的明星海报,看热播的漫画,探讨电视剧后续的发展剧情,和物质需求能搭边挂钩的,就是学校门口搭棚老阿姨卖的炸洋芋,腌萝卜,再有点经济条件的伙伴,会到榕树下张奶奶店铺买上一碗米线。杂酱、清汤、再撒上葱花花生碎,坐在老旧翻修的冷板凳上,借着路边稀疏的灯光,把暮光下的昆明小巷一起吞进这不起眼却忆难忘的时光,就已经相当满足了。
但我们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事物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其中的美好。已经记不清楚拆迁的消息是哪一年传到耳边的,也不记得小学在拆除爆破时,门牌的标语是否替换过,更逐渐淡忘了那走了近乎十年的幽闭小巷,在灯火如萤,犬吠深巷的黎明前,自己独自在寒风中踩着脚踏板,奋力爬坡去往更远的学校的那种滋味。会不会如同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得。”
从民航路到吴井路,不过是隔着一道商业价值的密集建筑,从现在到过去,却渐渐筑起额一道永不可跃的鸿沟。偶尔会想起回家时走过的路。充满迷障而略带恐怖色彩的山茶树,总会制造不同分贝的瓷砖厂,以及叫卖吆喝声嘈杂的菜市场;如果硬要给当中景处按一个最难忘的话,我想斟酌思量后,会给出很多答案,毕竟那时的生活,宁静悠缓。由住处下楼,路过麻薯油锅、机电热焊,往前走是地下河的遗址桥,单行线的栏杆一度成为栖息这里的孩子放学玩耍的地方;朝西走,十字横向通行的小道,几经失修,向前是通向菜市、学校,向左是瓷砖厂、三路车汇集的场所,向右是我最不愿意走的地方,那是菊花村的出口,昆明市的交通主干道之一,却在后来成了我来时的路。
如今的菊花村,改了名换了装潢,更多的新旧并陈的建筑在逐一瓦解,老村老店的生活痕迹,也慢慢的在一代人传一代的口中,缺失、遗忘。
3月6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