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大唐因战乱基本平息,各行各业也在逐步恢复。一路走来,虽没有达到盛唐时期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况,但看到川流不息的运货车辆,大唐商业的繁荣也可见一斑。
来到东市,这里果然要比其他坊更加繁荣。
要吃的,这里有长安最大的酒楼;
要玩的,有着长安最出名的青楼花满楼,历年花魁均出自此楼;
要学习,有专门书店,四书五经,笔墨纸砚都有点卖;
要吃食,这里有出售精粮的粮铺,有卖肉的肉铺,有卖油盐酱醋的杂货铺。
要练武,这里有最精良的武器铺。
这里不愧是专为达官贵人需求而成立的市集,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用一句东市商家的话总结:在东市买不到的东西,在长安也买不到。
何杨逛了一圈下来,找了一家杂货铺,准备出售一部分物资。
“掌柜的在吗?有点东西想要在贵宝号出售。”
一个矮胖的身影迎了上来,上下打量何杨一番后,媚笑着问道:“不知这位大师有什么东西想要出售?”
何杨一愣,想到大唐除了和尚、赖利头之外,就连幼童都是长发。摸了摸自己的短发,发现确实有些另类。
“在下有些盐和糖想要在贵宝号出售。”
一听只是来卖糖和盐,胖掌柜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有些鄙夷地说道:“我们铺子的货物,专供达官贵人。一般品质的东西,我们不收!”说完两手一摊,示意何杨离开。
何杨微微一笑
“掌柜的话别说太满,我敢说你铺子里最好的糖和盐,都不如我的品质高!”
说完,何杨将手放入口袋中,透过空间拿出一小撮食盐递给掌柜。“要不要试一试?”
看着何杨手里洁白如雪的盐粒,胖掌柜的脸上又挂起了笑容。目前市面上最好精盐,尚有些许杂质,呈现一种淡淡的绿色,故称之为青盐。何杨拿出的盐粒洁白如雪,单从卖相上来说,已经远超市面上所有精盐。
舔了舔手指,胖掌柜蘸取一些盐粒放进嘴里。纯净的盐味,让掌柜瞪大了眼睛。
“这……盐入口即化,味道居然如此纯正!”
胖掌柜心想这样品质的精盐,一旦出现在市面上,其价值足以让达官贵人,五姓七望为之疯狂。
“不知这盐如何定价?”
一番品味后,胖掌柜开口询问价格。心想这样品质的精盐,一旦出现在市面上,其价值足以让达官贵人,五姓七望为之疯狂,自己也能从中获利颇丰。
“现在长安城里,每斗(约20斤,此价格就是褐盐的价格)盐的价格是20文,青盐每斗售价100文。我这样吧,本来产量就不大,卖100文一斤也不算过分吧!”
何杨微微一笑,这个价格可是在其他坊市打听后,综合评判制定的价格。
“当然不过分!”胖掌柜回答道。
见何杨卖得如此便宜,心里一阵暗喜“如此纯净的精盐,长安的富户200文一斤只怕都会抢着要!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300一斤也不会皱下眉头。”
何杨见其一副捡到便宜的模样,深知自己报价低了。
随即开口加价道:“不过100文我是不会卖的!这盐不但品质极高,在炼制时我还加入一些东西,值得卖出更好的价钱!”
胖掌柜一愣,不解地问道:“不知大师加了什么东西?难道吃了这盐还能延年益寿不成?”
“延年益寿倒不至于,不过这样吃了可以防治大脖子病!”
“此话当真!”胖掌柜直勾勾地盯着何杨,不敢置信地问道。
“当然!”
见何杨一脸肯定,胖掌柜弱弱地问道:“不知这盐到底作价几何?”
何杨伸出两根手指,“200文一斤。”
“好,成交!”胖掌柜很果断,要是自己不吃下,这盐被别人买了,势必会对自己的生意造成一定影响。而且以加碘盐的品质来说,200文一斤不算过分,自己溢价售出也能大赚一笔。
想到这里,胖掌柜突然想起,何杨这边除了食盐,还有糖要售卖。
“盐咱们说好了,不知道这糖......。”胖掌柜搓了搓手,一脸献媚地问道。
何杨微微一笑,这糖可是稀罕物件。目前除了少数上层贵族能吃到蔗糖外,大部分平民还是以吃饴糖(麦芽糖)为主。
哪怕在贞观年间,李世民派人到中天竺摩褐陀国去学习熬糖法,不仅学会了印度的制糖技术,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制出了比印度蔗糖质量还好的产品。
扬州人对糖进行了改进和精加工,实现了制糖技术的飞跃。最早的白糖不是洁净如雪,而是呈淡黄色。后来,优质的中国糖又传到印度,被印度人惊叹为“中国雪”。那时候的糖价也是居高不下,一两价格贵则20文,贱则10文。
而何杨从现代带过来的白砂糖,洁白如雪,晶莹剔透,在胖掌柜尝试以后,直接翻了十倍,要价200文一两。
说好白糖的价格,胖掌柜便问何杨货物在何处?
何杨向胖掌柜借来两容器,借口要到其他地方取货,走到东市角落里,从空间拿出十袋盐和十袋白砂糖,拆掉包装装进容器中。按照商量好的价格,十袋盐重10斤,卖了2贯。白砂糖也是十斤,卖了20贯。
钱货交割后,胖掌柜将22贯钱用一个背篓装好,贴心地询问道:“大师,要不要我安排店里的小厮,帮你把钱背回去?”
何杨摇摇头,拒绝了胖掌柜的提议。
话说在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李渊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22贯换算下来约70公斤,但身体强化后,这点重量还是背得起的。
虽然这22贯钱,比起爽文中动则千贯、万贯的交易显得微不足道。但据史料记载,在贞观三、四年(629年、630年)时,米价是每石三四十钱。而一石相当于150斤,折算下来十斤米此时还不到3钱。
按照每个成年人一天消耗一斤米计算,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用于买米的花费也就不到50钱。
22贯用来购买大米,都可以买到七八万斤米,按现代的物价计算,现在的一钱相当于后世7块的购买力。
在和胖掌柜约定,以后有新的盐和白砂糖都按这个价格出售后,何杨背起背篓离开了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