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北宋第四任皇帝是宋仁宗赵祯,1023年-1063年在位,继位时只有十三岁,所以开始是太后掌权,之所以有仁宗这个庙号,是由于他有堪称千古第一仁君的美名。

仁宗老爸留给他们孤儿寡母的并不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强盛的帝国,恰恰相反,经过前三位帝王的苦心经营一甲子,内忧外患依然如故,辽、西夏时不时的派大军入境转悠一圈,国内农民起义也没消停过,天天沉浸在封禅和全民进献祥瑞中的老爸丝毫不理会汹汹民怨,留给孤儿寡母一个空架子就去找始祖赵玄朗了。

仁宗在位期间,虽然西夏、辽国先后入侵,国内压力巨大,但他的带领下,使国家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史书称仁宗盛世。仁宗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各方面,唐宋八大家,六大家都出自他在位时期,其他还有范仲淹、包拯、柳永等名人,科技发展方面,有沈括、苏颂这样的科学家,四大发明有三项是他在位期间搞出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里就不多讲了,对了,前面讲到的疑似八仙中的那个曹国舅,传说也是他舅,《水浒》开篇那个洪太尉就是奉他的命令去龙虎山上清宫,然后打开伏魔殿放出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所以说,仁宗在民间的名气虽然没有宋太祖、宋徽宗他们大,但他对宋朝乃至华夏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国老大的仁宗呢,他对道教是什么态度呢?

外部民族边患、内部积贫积弱,国家现状如此,刺激着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济世情怀,士人百姓需要道教来慰藉被现实困扰着的脆弱心灵。另一方面,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文人士大夫们复兴儒家思想的运动渐渐升温,在客观上又抵制了道教的发展。

前面提到过韩愈的那次反佛事件,无论如何,这位儒学大家对宋朝的深入持久的反宗教思想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真宗期间的佛道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神道设教就不说了,佛教发展同样不弱,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随着儒学的倡导与发展,对佛道二教有意见的人越来越多。朱熹说:“本朝欧阳公排佛,就礼法上论,二程就理上论”,他的观点是说欧阳修是从理法上排佛,而程颢、程颐二程则从理的方面入手排佛。

柳开就是以韩愈的接班人自居,声称自己要投身到“圣道之途”中。他用儒家的仁义道德画了一条线,一边是沉溺于佛老之中的人,整天想些荒诞不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嘴里说的也是不知所谓,他们离仁义道德越来越远。还有一类人则是心怀仁义大道,重视德性培养。

还有一位是王禹偁,同样极为排斥佛老,989年曾上疏劝赵光义“少度僧经,少崇寺观”,因为那些和尚道士都是蠹人,就是蛀虫,看着没什么效果,真宗继位第二年又上疏,建议真宗“沙汰僧尼,使民无耗”,因为这些和尚们快把国家吃空了。

柳开和王禹偁这二位为代表就是宋初反佛老的前驱,但在真宗的崇道政策下,显得很微弱。

当仁宗上位以后,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终于迎来了反佛老的高潮,从庙堂到民间,其深度、广度和持久性远超以前,其形式上主要是朱熹所说的那种从礼法上的反佛老,仁宗对道教政策也相应的有所调整,所以这种反对思想对仁宗的宗教态度有着积极作用的。至于二程的反佛思想,下一章再讲。

反佛反老是建立在儒学复兴的基础上的,自身都苟延残喘的时候,哪里有心情有能力去管别人家的事情,而仁宗时期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其中的积极分子主要有范仲淹、孙复、宋祁、石介、欧阳修、李觏、蔡襄、王令、曾巩、司马光等等。对这些人的着述加以整理,就可以理顺出仁宗时代的儒家的反佛老的总体情况,这里以四川大学刘复生教授的研究观点为核心简单归纳一下:

第一,利用儒家的正统来打击佛道二教。孙复说过,“华老盛而韩文公排之”,弟子石介更是宣扬“自伏羲、神农、黄帝……周公、孔子至于今,天下一君也,中国一教也,无他道也。”并用此来攻击“三教皆可尊”的观点,说今天那些把儒家的圣人们和佛、道并列为圣人,简直是骇人听闻,三教之说更是荒谬之极。赞成孙复师徒二人观点的儒士有很多,也都各有观点,不过总体上相差不多。

第二,用儒家的治国治民的入世思想抨击佛老的出世思想,认为他们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只追求个人的利益,没有大局观,没有家国大义。欧阳修的《本论》可以说是确定了一个国家兴盛、强国强军的基调,倡导多学礼义,用仁义教化万民,虽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佛道二教,但中心也是在宣扬儒家才是治国根本。范仲淹在1027年《上执政书》中说,和尚道士之流就是“天下之大蠹”,佛经道经“非今理天下之道”,提出这一思想的还有王令有的《代韩退之答柳子厚示浩初序书》、李觏的《潜书》《富国策》等。

第三,深刻揭露佛道两教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危害。当年韩愈曾斥责佛道造成人民“穷且盗”的事实,李觏在《富民策》中列举了佛老十项危害,诸如男不耕女不织等等,基本上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曾巩也发文《兜率院记》,说一个小县,出家当和尚的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寺庙建得宏伟华丽,和尚们吃好的,穿好的,出入有马车,日子比封疆大员都不差,言外之意似乎是官吏可以,士大夫可以,僧道就不可以。

第四,排斥佛教为夷狄,佛道乱了中国的礼法文化,这算是老生常谈了,石介《中国论》、曾巩《说非异》、欧阳修的《本论》中均有这方面的论述,不再引用。

第五,用事例证明佛教的骗人事实,众多儒士们翻着本本古籍,从里面找寻了若干件可以证实佛教不灵光的案例,加以综合后一一罗列出来,如余靖、蔡襄等就舍利揭露佛教的不可信等等。

仁宗时期,反佛反道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儒士们的家国情怀更来越高涨。

据史料记载,1029年六月,当年真宗花费巨资修建的玉清昭应宫被一把大火烧光,那一大片焦土废墟着实丢皇家的面皮,所以太后就打算重修。王曙、王曾、吕夷简、范雍等大臣立刻上疏反对,认为这都是因为真宗造的孽,听信了方士们的妖言,蠹耗无数财用,所以才天降灾祸“戒其侈而不经”,如果再花钱重修,还会遭到天罚,坚决反对重建,薛讽、贾黯等人也表示不应重建。实际上,他们一方面反对崇道,另一方面又用天道来说事。

你们反对重修玉清宫,仁宗母子感觉对不起天上诸神众仙和真宗,1030年三月,仁宗就打算装修太一宫和洪福院,既然不让我重修动大工程,我搞点装修总行了吧。结果工程预算员说得需要不少建筑材料,别的不说,仅上好木材就得九万多根,据说陕西那里有好材料,还没等仁宗派采购员出发呢,当时刚请辞离京下基层任河中府通判的范仲淹就听说了,立刻上疏坚决反对,请陛下“罢修寺观”,你这样大兴土木,是在劳民伤财。十几年后,1044年,庆历四年六月,赵光义修的那座舍利塔也被烧掉了,仁宗又想重修的时候,余靖、蔡襄等纷纷上疏反对。仁宗末年,司马光又给仁宗交了份《论寺庙额札子》,原因是仁宗特事特办,给那些“自来未有名额”的寺庙、道观都赐了名,意味着这些黑户从此就合法了。司马光说“释老之教无益治世”,就连司马光这样的政治家对宗教都完全加以否定了,更何况那些没什么格局的乡间儒生和腐儒们呢。

儒家的反佛老思潮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儒士们一直处于上风,直到张载、二程的理学兴起,一直排斥佛老之学。在这种反佛老的思潮下,仁宗对于宗教的态度虽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出台一些限制宗教的政策。比如斋醺由过去一年四十九次改为二十次,五节天下赐宴的活动也取消了,同时还大量裁减了各地宫观的保洁员和保安。

仁宗从1025年到1034年,多次裁减每年披度僧道的指标,还关停了大量没有正式执照的寺庙。这里有一组数据,从真宗末年开始,直到宋神宗末年的六十多年中,僧道尼女冠的总数分别是:1021年约50万,1034年约45万,1042年约41万,1058年约31万,1068年约27万,1077年约25万,1078年约24万,可以看得出,佛道二教的规模缩减了一半左右,相应的,国家在新建、修复的寺庙宫观上的投入也大量减少,并且一改以前的动不动就是大工程、大制作、豪华装修的侈华风气,节省大量人、财、物的同时,也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

不过,仁宗的限佛限道的政策大多数是在他执政的前期,这也符合一般规律,多数当权者初期都是雄心万丈,想着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的,等到浸淫多年被打磨成老油条,迷失在权力和金钱中以后那就变成另一个人了,所以仁宗在庆历以后就有所放松,当然这和他本人一直没有放弃崇佛礼道也有关系。

有一个理由,即便是儒家也没有办法说出仁宗你就应该反佛反道来。由于真宗给赵家找了一个道教的始祖,如果仁宗放弃崇道也就意味着背弃了儒家的孝道,自己的老爸的坚持崇道,自己家的老祖宗是道教神仙,反对道教就意味着不孝,而且这还不仅仅是孝道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道教文化对仁宗和士人们的千百年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宋初期道教的兴盛,对士风和文风的影响是深远的,真宗曾经作过一首《崇道赋》,说“朕观三教,惟道至尊”,有这种思想的,绝不止他一个人。道教所构建的那个越来越完美的精神世界,对于人类的心灵影响之强不是一句儒学才是治国根本所能抹杀掉的。道教对士人的影响力往往更大,比如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隐士的增多,他们对现实的失望,为了逃避动荡的社会,宋初就有林逋、魏野、陈抟、九僧、陈辅、潘阂等,他们大体上都为了追求那种淡泊宁静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还有一种隐逸的人,不是有句话“大隐隐于世”嘛,他们是隐于庙堂之中,有学者定义这种隐逸模式为“吏隐”,唐代的白居易是吏隐的表率,仁宗时期的典型代表有范仲淹、欧阳修等。

仁宗有“仁厚”的美称,但被贬的官员还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如范仲淹就曾经三起三落,有了一个“三光”典故。被贬以后的他们才发现,虽然一直在被教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具体要怎么调节自己被贬被冷落的心情却需要自己去解决,于是道家的隐逸、洒脱就成了他们化解郁结的方法,比如范仲淹发配到越州时赋诗一首曰:

越中山水绝纤尘,

溪口风光步步新。

若得会籍藏拙去,

白云深处亦行春。

苏舜钦退隐后也说:“吟对疏钟俗机尽,已疑身世属仙曹。”

后世人对仁宗时期这些吏隐的宠辱不惊、淡泊洒脱悠然而神往,而这种风气又直接影响到了宋代的文风,从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这些大人物们诗文的字里行间有所体现。比如范仲淹的《寄西湖林处士》《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梅尧臣的《咏严子陵》,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心底那种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对道士的超然的向往,在儒、释、道相互影响、渗透的时代,造就了和唐代不同的一种内敛的、理智的宋代文化特性。

相关的文化方面的更深入的研究就不是我所能驾驭得了,点到为止吧。

暴风中文推荐阅读:红楼烟云之七郎三代不能科举?我刚好第四代红楼之贾环穿越了和女友穿越到东晋重生三国:危!开局刘备祭天大宋祖王爷三国:开局沦囚,厚黑军师归刘红色苏联踪影:马踏诸国铸无上凶名开局霸王之力,系统助我兴汉!香江1966,从九龙城寨开始崛起永乐小皇孙娘娘,你也不想让皇上知道吧!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战国小大名综武之大明帝国死亡航线篡唐大明锦衣卫:我有一枚缉恶令前妻太难训黑铁时代崇祯末年带妹征伐大唐:兵圣驸马爷三国第一保镖对不住了朱棣,我假太监要当皇帝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汉武:普天之下,皆为汉土!我是秦二世扶苏大明铁骨标准的领主生活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万朝穿越:开局李二穿刘禅三国之寰宇天下手机连大明,开局吓懵朱元璋混在东汉末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三国之大汉双子星开局废物皇子,我开创了盛世王朝老子传奇:大道至简仙朝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穿入异世界?召唤玩家一统天下!三国:白毦陈到截胡刘备,收卧龙凤雏平乱传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厨子也可以改变战国历我在大宋当苟王穿越从开荒开始
暴风中文搜藏榜:全民领主:我的农民有点猛帝国支撑者明末:从土匪到列强前妻太难训神探张天海穿越大明之杀敌爆奖励系统宋代魂变:齐凌之抉择快穿之影视世界重生之武大郎玩转宋朝大唐余梦东欧领主开局雪靖康耻:我让六甲神兵御敌赵大人停手吧,大清要被你搞亡了三国霸业天下三国:我是曹操,谁人敢称王我在古代被迫当军阀位面战争之虫族之心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科技制霸三国大唐:我有一整个现代世界以丹逆命善战之宋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侯府女婿的悠闲生活斗龙榻:家有悍妃巨贾传开局被废太子,我苟不住了宠文结局之后天才弃妃一统天下全靠朕自己!系统:笑了我的异界崛起之路红楼毒士南宋一代目神医皇后:医手遮天三国:这个刘璋强的离谱兕子我从小就在外跟着哥哥混最后的三国2:兴魏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回到三国做强者明骑皇歌特战荣耀大唐之开局被当成了神仙晚来风急夜雨骤明末王侯情你见鬼(GL)盛世毒妃(狐狸红色)落日胡尘重返十三岁
暴风中文最新小说:水浒:我武大郎,反了!大唐镇国公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三国之现代魂起飞,从1973年开始晋世传奇之雄霸天下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大明英宗朱祁镇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时空乱叙汉吏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极品五世子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我孔圣唯一子孙,你问我懂论语吗重生美好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无双镇北王废柴趣妻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穿越贾琏之慢节奏生活手握百万铁骑,你说朕是反贼?开局救下刘邦,竟成为历史权臣?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什么?我一个科研人员成皇子了?穿越亮剑之抗日签到系统三国,我曹贼,爱江山更爱美人!明末之我若为王全族被贬,北荒粮满仓昏君啃树皮学名张好古明朝小匠:穿越江湖的逆袭之路大秦:天幕直播我争夺天下大明:治好病后,老朱求我去现代如何帮助女主在异世界建立势力?重生汉末,开局收刘宏为徒红颜劫:乱世情殇逍遥悍匪:开局一箱手榴弹家父吕奉先我登顶成龙后,女将军跪求原谅大晋霸主明末风云:乱世殇歌靠读懂人心立足穿越乱世之枭雄崛起华夏最强主播:从主播到全球帝王大明:我朱雄英不当孝子贤孙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