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奎本来以为苏祁两兄弟抓到的这两个人,就是以前在台风天也偶尔会出现的那些,要钱不要命的那类人。
结果半下午他就收到了两兄弟努力了将近两个时辰的询问结果,这两人竟然跟依旧跟踪在流放队伍后的监视者有接触,还收了不少的钱财想要在这里困住流放队伍。
只是苏祁两兄弟很幸运的遇上了两人做小动作,这两人也不是什么胆大的人,被苏祁两兄弟连吓带利诱的掏出了大部分的有用信息。
苏祁两兄弟回去自家住着的小院时,已经疯狂了两天多的台风风力降到了正常的风力,一直连绵不断的雨也停了下来,天边甚至出现了一抹久违的阳光。
两兄弟走进小院的时候,里头已经在准备行李决定明天一大早就出发。
沿海地带在这段时间时常会有台风侵袭,要趁着天气还好的时候多赶路才不会错过最后到达的时间。
照他们现在赶路的速度,只要再七八天就能到地方,比规定的时间会提前六七天,但若是像这次一样路上被困上几天,就很容易耽误最后的到达时间。
现在还要再加上一点需要考虑的事情,一路上他们的跟踪者似乎改变了一点策略,不再大批的出现,而是改成了广撒网似的,给他们找各种小麻烦,用以拖慢他们的前进速度。
临出发前一晚餐后,一家人聚在堂屋里听苏祁讲述分享他们两兄弟获得的消息。
被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放着一张地图,是金奎友情提供的从山水镇到海丰县的具体地图,还特别标记出了两条相对比较安全且快捷的路线。
苏祁结合今天从那两个被收买的人手里了解到的信息,再加上这份详细的地图,把自己的想法简单的说了一下:“咱们这一路上一直有人跟着,其实在陆地上我们的优势很不明显,他们能做的小动作很多,但是如果在河上就相对好一些,就是得避开一下容易遇上的风雨天。”
苏裴在一边听了点点头,他的想法也偏向于走水路:“确实水路的优势稍微突出一些,四周的环境能够更明显的看见,而且有戟发现咱们在走水路的时候,明显跟踪者少了很多,所以接下来咱们继续走水路。”
苏战在一边有些可惜道:“咱们现在没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学习游泳,不然也能多一点保障。”
家里的女眷跟小崽崽们都不会游泳,苏祁会游但游泳的技术不怎么好,其余苏家的男丁倒是因为苏裴的训练都会游泳。
苏青在一边拍拍苏战的肩膀:“这事先放一边,以后咱们有的是机会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咱们一路上可能遇见的台风,这次是幸运附近正好有可以停靠休整的地方,要是遇上突发情况要如何?”
这个问题在越接近目的地越突出,队伍就正正好赶上这样台风密集的月份,对于他们一直在北方生活的人,对于南方的这种天灾性天气实在很难想到好法子。
不过这问题苏裴已经找到了一个一个解决方法,自从他拒绝金奎辞官跟随后,金奎就想了另外的办法,给他们找了两个手底下擅长观察天气气候的人手。
既然如何都避免不了,那就做好响应的准备,还有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
···
第二日,果然这场台风天彻底过去了,一早上的阳光热情的照射着水褪去后杂乱的街道,整装待发的队伍已经在小码头集合。
昨晚上已经过来告别过的金奎,今天忙着台风天后的善后并没有来送苏裴一行人。
这次再出发的船队,有了两个有经验的航手带路,一路上大家伙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虽然途中也遭遇了两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但只是风雨大了一些,并没有在山水镇那里遇见的台风那么剧烈。
航行的顺利让他们很快就接近了目的地,而时间还绰绰有余,还有将近十天的时间。
按照流放的路线图,他们还有最后的两个驿站需要敲印鉴,也就是再过一两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到地方了。
这一路走了两月零几天的时间,这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真的目的地就在眼前的时候,反而让人有些不一样的不真实感。
跟着苏裴还有闫辉的大部队,暂时需要先找一个不远的地方安顿下来。
离海丰县不远的临海镇是两个领路航手给的推荐,这里的水陆交通都很方便,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都有商船经过。
正好这临海镇离下一个驿站不远,闫辉索性偏离了一点路线,先去一趟临海镇,然后再去驿站敲印鉴。
在前往临海镇的一路上,河面逐渐的拓宽,在靠近临海镇的时候,空气里似乎还能闻见海水特有的咸腥味道。
被半包围在山脉之中的临海镇,最外围是一堵十分坚固厚实的石头城墙。
进出的船只在这里需要进行十分严格的检查,苏祁他们这一行将近五百个人,耗费了差不多两个时辰才被放进城去。
城内有两条横穿整个临海镇的河流,形成一个倾斜的十字,将临海镇分成了四个不同的区域。
临海镇的衙门建立在最靠近城镇的那座山丘的半山腰,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临海镇的衙门文书办事处。
但是衙门却将他们一行人拒之门外,需要他们在此地住上一段时间,被考察通过后才能去衙门登记落户。
两个带领他们过来的航手,显然没想到这里的规矩怎么变了,两人面对苏裴等人显得有些无措。
最后还是苏裴决定暂时先歇歇脚,至少将这边衙门为什么这么多这件事情搞清楚。
在镇上找住的地方也并不顺利,好些客栈的掌柜的,看见闫辉带着的那一批人时,瞧着他们的眼神都觉得不太对劲。
最后一行人只好暂时先回了船上住,等分散人去镇上打探到消息,再想办法尝试着融入。
这时候苏家人就派上用场了,一家人换上了在山水镇购买的本地服饰,分成两队人马分别探索这临海镇,看看能否在一些居民的嘴里知道些有用的消息。
结果这边苏家人刚下船出发,那边城门口就进来好几艘,明显经历过一场大战的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