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从阿难手里接过了军报,先看了看上面的火漆,然后直接打开看了起来,片刻后对这唐俭道:“高昌使臣可在殿外?”
“回陛下!已在殿外等候!”
“让他进来吧!”
“宣!高昌使臣进谏!”
片刻后只见一个异族打扮的西域人来到了大殿之上,只是拱了拱手道:“见过大唐陛下!听闻大唐乃是礼仪之邦,但为何派兵攻占我国边疆大城,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礼仪之邦?”
“大胆!边陲小国见到我大唐陛下为何不跪?”
“我大唐礼仪之邦只对礼仪之人!如此蛮夷豪横岂能容你张狂!”
李世民看着殿下高傲的高昌使臣摆了摆手道:“尔也不必叫嚣,朕也不会和你解释什么,你回去就告诉你们的国主鞠文泰,让做好好灭国的准备吧!”,说完李世民也不管众臣的惊讶转身就偏殿走去,随后阿难高呼道:“退朝!”……
“啊!大唐皇帝陛下!您不能这样!你这是……啊”,没等高昌使臣说完被程咬金一脚就踹倒在地,老程对着殿前护卫道:“还愣着干嘛,轰了出去!”
没等殿前护卫做出动作,一个太监跑了出来道:“陛下有旨宣三省七部,御史台,英国公,卢国公,郧国公,邳国公偏殿议事!”
高昌使臣就是在傻也知道坏事了,于是不顾殿前护卫的拖拽对这唐俭高声道:“尚书大人!您可得劝劝你们皇帝陛下呀!这可不是小事,我国王已派使臣出使吐蕃,如果你们胆敢出兵,我们就要……”
“噪舌!”,说完长孙顺德一记刀手就把他打晕了过去,然后就自顾自的走向了偏殿。
众人来到偏殿,李世民正站在地图前沉思。见众人前来,便开口说道:“诸卿,高昌虽为边陲小国,然其地处咽喉要道,时常扣押西域与长安来往商队,如今又与吐蕃,薛延陀等部暗中勾结,若不除之,必成大患。陈国公今日传了的军报也向朕叙述了为何要强占高昌城池的缘由,你们都看看吧!”
说完李世民就将侯君集的军报让阿难递给长孙无忌,后者看完后又递给了房玄龄……
半柱香后在场众人都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会说出灭其国的话语,这时唐俭第一个站出来道:“陛下恕罪!臣一时不查,差点让高昌使臣钻了空子!望陛下责罚!”
“莒国公不必自责!是高昌使臣心术不正,耍诈与你,陛下这点还是分的清的,不过臣觉得还是派人去核实一番为好!”,魏征开口道。
“还核实个屁呀!陛下臣愿前往踏平高昌!”
“程老匹夫你歇歇吧!陛下臣愿前往,替您出气!”,长孙顺德急忙上前与程咬金争了起来。
英国公李世积上前一步道:“陛下圣明,高昌近年来屡屡犯我边境,抢夺商队物资,百姓苦不堪言。此时发兵,名正言顺。”
郧国公张亮也嚷道:“陛下,俺早就想揍那帮龟孙儿了,这次定要打得他们屁滚尿流。”……
李世民看着武将们个个争先心中是非常高兴,毕竟主辱臣死的道理自己的这帮手下没有一点的含糊,也证明了自己御下有方!
“陛下!此事兹体重大,臣觉得理应派人核实,不过呢倒是可以两手准备,先派一路兵马前往大非川一带布防牵制住吐蕃,再派一路兵马西出陇右一线,并密告陈国公继续推进,然后下旨莒国公前往高昌核实商讨,如此进退无忧!”
“不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陈国公有误大可降旨召回处罚,退还城池即可,如果属实,莒国公就能携公理大胜之势逼迫那鞠文泰妥协,占领的城池也能收于大唐!”,杜如晦附和着房玄龄道。
“可如此一来,恐怕西域诸国会因忌惮我大唐而关闭丝绸之路的商道,最后受损的还是我大唐!”,礼部尚书卢宽担忧道。
“无妨!我们也不是真的灭其国,军报上如果属实,那西域诸国巴不得教训一下高昌,这样一来更能彰显我大唐气度!”……
众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交流着,可就是一个没有替高昌说话的,因为在这里都没有一个是傻子,西域要道呀!谁家没有点西域的生意,如果能掌握在大唐或是自己的手里,那……,想想就动人心弦!
李世民微微点头,又看向长孙无忌:“辅机,你觉得呢?如果两路出兵虽说可能无大的战事,粮草辎重能否不出纰漏?”
长孙无忌心道:我还能说什么,不行?让我去?我也想要棉絮的技术?呵呵!真是便宜了侯君集这个老贼!想归想,大事上长孙无忌还是分的清的,于是躬身行礼道:“陛下放心,去年全国丰收,各道皆有盈余。”说完又看向了戴胄。
“启奏陛下!财政部早已备好粮草辎重,只待大军开拔。至于突发灾情之事,目前看来还是应付得来的,除非是十道全部出现灾情!”
接着李世民目光扫向魏征:“郑国公!外交部的那些其他国的使臣还需……”
“陛下放心!臣分的清轻重,不过还得莒国公配合!”,魏征郑重的回答道。
最后,李世民又环绕着他们看了一圈目光坚定道:“朕意已决,即日发兵高昌,扬我大唐国威。”
众臣齐声道:“谨凭陛下吩咐,吾等万死不辞!大唐必胜!”
“好!郧国公张亮听旨,朕命你为亲率两万轻骑,三万步卒布防大非川,阻吐蕃北上干预高昌!”
“臣领旨!”
“郑国公魏征听旨!配合莒国公前往外交部,对高昌发起缴文,并警告各国引以为戒!”
“臣遵旨!”
“邳国公长孙顺德听旨!领轻骑两万步卒三万,西出陇右与臣国公配合,做出攻城态势!一旦有旨即可西进高昌!”
“臣领旨!”
“莒国公唐俭!朕命你十天后出使高昌,收敛高昌掠夺阻挠西域胡商来京之罪证,发灭国之势,行震慑之能,挑孤立之计,成唐名之贤!”
“臣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