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是由韩国而来的水利大家。
刚到秦国的时候,郑国好歹还记得韩王的嘱托。
他此行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而来,引导秦国修渠为的就是拖住秦国向六国进攻的步伐。
奈何,在郑国看到秦国修渠的地方之后,郑国比谁都明白。
一旦此渠修成,秦国将再无后顾之忧,秦国的粮食产量将成倍上升,想要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最开始的时候,郑国也很纠结他要不要遵从韩王的命令。
毕竟他的父母妻儿皆在韩国,他离开时韩王会优待他们。
可郑国比谁都明白,一旦韩王野心大了,他的地位连一个质子都不如。
他的父母妻儿还不是想杀就杀?
不过他的这点后顾之忧早在他来秦国的第二年就被解决了。
曾经的长安君打着孔子的名义,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旗号把他的家人从韩国带了过来。
郑国永远记得他与那个长安君私下对他说的话。
程骄:“郑国,你是一代水利大家。
在韩国原本的朝堂之上,你的位置也是无人可替代的。
你看看你曾经的君主做了什么?
他罢了你的官,囚禁了你的家人,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让你来秦国送死。
可他呢?连你家人的安危他都保护不了。
我能把你的家人送到秦国来,就是因为韩王放弃了他们。
他们因为你这个韩国败类,被周围的邻居嫌弃唾骂。
要不是我的人去的及时他们可能会抑郁而终。
韩国给予你的一切荣耀,在你来秦国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消失。
我的兄长,当今大王明知道你来秦国有其他心思,他还是重用了你。
给予你修渠的最高权利,无论是封君还是百姓皆要为你让路。
虽然没让你立刻见到你的家人。
可他为了让你的家人能活着,拜托本君煞费苦心消耗近一年时光,才从韩国把人接回来。
这样一个肯为手下操心的君王,你当真要选择,韩王那个鼠目寸光的,而背弃他吗?”
郑国记得当时他的回答是“韩王不会如此待我,我父母妻儿一定不会这样的。”
然而这一切都在他见到他的父母妻儿之后变了。
虽然程骄讲究,把他的父母妻儿送来的时候荣养了一阵。
可是那种被人摧折心智的苦不是仅靠荣养就能解决的。
一家人私底下一聊,郑国就明白了韩王是个不可相信的。
也是那个时候起,郑国打定了他一定要帮秦国把渠修好的心思。
将之前偷工减料的那些活,重新又加固了一遍。
郑国决心他要以秦臣的身份被历史铭记。
可郑国记得那个时候长安君告诫过他。
“郑国,你从韩国而来的身份,终将有一天会把你推入深渊。
如果你想要让你的家人在秦国过的更好就需要表明你的忠心。
未来如果有人教唆你毁渠,万万不可听其之言。
只要你坚定本心,以秦国为重,未来我可以让我哥把这条渠用你的名字命名。
千载难逢能与治水大家鲧和大禹一样能被历史铭记被后世仰望的机会就看你抓不抓的住了。”
那个时候郑国以为长安君不过是跟他说笑。
但现在他真的收到了来自韩国的威胁,尤其上面还写着,他若不从要让他在韩国的父母妻儿暴毙。
无论是韩国的哪个公子传来的消息,郑国此刻对韩国的失望到达了极点。
也正是因为这封威胁的帛书让郑国明白,他现在被卷入了一个阴谋当中。
可惜当年警告他的那个风姿俊朗的少年如今已经见不到了!
“罢了,罢了!
只要此渠能成,我郑国死不足惜!
韩王安,你的王朝就由我来葬送第一笔吧!”
郑国感叹完,当即就把他后续的修渠思路全都写在了曾经长安君给他的纸上,派人送去程氏商会,让其送与大王。
而他本人则是开始写一份陈情书。
“臣郑国,出身韩国水利之家,曾在韩国为官,后因韩王使奸计欲消耗秦国国力,被迫来秦国入朝。
入侵之后秦王以高官厚禄待我,秦人亦称赞于我。
使得郑国更该心思,欲修出天下第一渠,以报答秦王的知遇之恩。
然今日,韩国以父母妻儿为要挟,欲毁渠,让秦国多年努力付之东流。
郑国不忍父母妻儿受罪,也不希望秦国遭此大难,只能自裁以谢天下。”
写好这份东西随身带着,郑国期待着嬴政的回信。
可最先看到郑国水利报告的却是吕不韦。
身为大秦曾经的丞相,吕不韦一看到郑国的书信,第一反应就是郑国要死。
虽然吕不韦已经不是大秦的丞相了,可颗为秦国操了半辈子的心终究是停不下来的。
这次遇到大事吕不韦第一反应就是用程骄给他留下的暗线让人把程骄找回来。
程骄自从当上这个太仓令之后,每日都在忙着查账。
不是普通意义上跟随那些手下面查秦国现在家底儿有多少。
程骄是在查这些年来秦国账册上有多少假账,以及那些被作假的数目流向何方。
自打死过一次之后,程骄行事就比之前要更嚣张。
他甚至无需要知道这些流向的真假,他只需要锁定一个家族。
一旦秦国与他国开战,他就会去这些家族索要粮草。
不交就杀,程骄将他自己作为嬴政手里的一把刀。
刀只要够快就行无需考虑过刚易折的问题。
至于嬴政会选择其他人为刀,那一定是他做的还不够好。
加上程骄把吕不韦困在咸阳这事儿嬴政知道,程骄接到消息之后就直接翘班回家了。
他手下的人虽然不理解他们上司为什么总迟到早退,可大王不追剧他们也很无奈。
“老头,我回来了,今天你有没有听侍医的安排去强身健体啊?”
听到这一句老头,吕不韦嘴角有点抽搐。
他和程骄斗了那么长时间。
一个失去了封君身份回朝当了个小官儿一个被迫下了丞相的位置,今后说不定还要背井离乡。
他俩可谓是两败俱伤,然而刨除政敌的身份,吕不韦还真就很喜欢程骄这个后辈。
这些日子程骄对他多有请教,可就是不肯称他一句老师。
他这一生,只有嬴政给他行过完整的拜师礼。
在这么多年相处中,吕不韦记得嬴政说过,当年在程骄催促下那个半师之礼是程骄给他的。
好歹也是收了钱了的,他怎么就不能听程骄喊一句师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