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局面对赵君德有利,但王珪等一众党羽,准备那么久就是为了对付你赵君德。
怎么会让赵君德这么轻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王珪则趁机再次站出来,大声说道:
“陛下,赵君德公然违抗工部指令,擅自挪用公款,导致水患酿成大祸,其罪当诛!若不重罚,何以彰显朝廷律法的威严?”
张路心中焦急,再次出列,拱手道:
“陛下,赵君德虽有过错,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百姓与朝廷产生冲突,用心良苦。
如今贝州正值多事之秋,正需要像他这样熟悉当地情况的官员前去处理。
臣恳请陛下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李世民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权衡着利弊。
他明白,严惩赵君德,能维护律法的威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但此时贝州局势危急,若能让赵君德戴罪立功,或许能更好地解决当地的问题,安抚民心。
工部侍郎这时候站出来,言辞激昂,声震朝堂:
“陛下,赵君德公然违抗工部指令,擅自挪用公款,导致水患酿成大祸,其罪当诛!
此等行为,若不予以严惩,国法威严何在?
日后其他官员皆效仿其行径,大唐的民生工程、社稷安稳又将置于何地?”
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观察李世民的神色,眼角余光还扫向一旁的张路,心中暗自得意,只觉得自己这番话定能掀起波澜,让赵君德再无翻身之机。
张路一听工部侍郎这话,心中顿时火起,也顾不得朝堂礼仪,上前一步急切地说道:
“陛下,工部侍郎所言虽有道理,但未免太过片面。
赵君德虽挪用款项,但初衷是为了避免百姓与朝廷之间的冲突,他一心为了地方安稳,才在万般无奈之下出此下策。
如今贝州百姓受灾,正需要熟悉当地情况之人前去救灾,若此时严惩赵君德,谁来收拾这烂摊子?”
户部侍郎也站出来,冷哼一声,目光转向张路,满脸不屑:
“张大人,你与赵君德关系匪浅,如今这般急切地为他开脱,莫不是也与此事有所关联?”
张路被这无端的指责气得满脸通红,可又说不出什么话反驳。
“陛下。”
温彦博上前一步,恭敬地说,
“臣以为,赵君德的行为确实违反了朝廷律法,但他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此刻派他前往贝州,或许能更迅速地稳定局势,开展救灾工作。
待灾情稳定后,再论其罪责也不迟。”
李世民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了决断。
“赵君德,朕念你此次行为虽有过失,但出发点是为了朝廷和百姓,暂且饶你不死。
你即刻前往贝州,全力协助救灾,安抚百姓。
若不能妥善解决贝州之事,朕定将新账旧账一起算!”
赵君德如获大赦,连忙谢恩:
“陛下圣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李世民又转头看向房玄龄:
“左丞,朝会之后,你速速派人手和物资前往贝州,务必确保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命工部重新核算修筑河堤所需款项,尽快完成修复工程,杜绝后患。”
“臣遵旨!”
房玄龄领命退回队列。。
李世民扫视朝堂,神色凝重地说:
“此次贝州水患,给朕和诸位大臣都敲响了警钟。
往后无论是治理黄河还是其他民生工程,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各级官员务必恪尽职守,若再有玩忽职守、中饱私囊者,朕绝不姑息!”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朝会结束后,李世民又单独留下张路。
想问问张路,关于改革全国铁矿的事情怎么样了?
张路这时候,也拿出了关中京畿道的铁矿拍卖所得。
虽然张路的行事已经很快了,但长安发生的拍卖会事情,还是已经让关中不少矿主得知。
关中除了长安的六处铁矿,还有十处铁矿,都是涨了一倍的价格,按照二十万一处铁矿卖出,只得了二百万贯钱。
其中一百万被之前付的钱抵消,只付了一百万。
长安能一处铁矿卖五十万,也是因为李世民让逆子李恪捣乱的结果。
而且长安身为大唐的政治与文化经济中心,这里的有钱人多,大户也愿意在这里安一个家。
上次的长安拍卖会,这才能赚那么多。
李世民看着奏书,却心疼不已。
因为这一百万还没捂热呢,马上又要拿去救贝州。
“你要抓紧了,赶紧把其他地方的铁矿也弄起来。”
李世民就怕,各地的矿主得知了消息,团结起来,万一都不加钱怎么办?
李世民还想靠着这些钱去扩军呢,不能坏了计划。
谁知张路犯起了难,因为他没赵君德的帮助,他很多事情都不会做。
“陛下,您看赵君德能不能晚几天去贝州?”
“为何?”
“因为臣还需要他帮忙完善铁矿改革,其中诸多事宜,就是他帮我一起想的。”
张路这个上官,对赵君德这个下属真是好的没话说了。
居然当着皇帝的面,承认这里面的功劳也不全是自己的。
要放在那些老油条官员,肯定会大包大揽,说这是自己的功劳。
李世民点点头,表示可以这样,反正晚几天走也没事。
赵君德在得知张路给自己求情的时候,感激的都快落泪了。
这个上官,居然没有和自己撇清关系,简直不知道怎么说的好了。
一点都不像官场人,还留有少年的心性和情怀。
赵君德也给张路出主意,后面该怎么办。
首先就是招人,京市监必须扩招。
因为接下来全国的铁矿都要改革,还得快,就得同时进行。
几百州都得派人前去,那怎么也得几百人。
好在,他们卖了这么多的铁矿,李世民也让京市监从中抽取几成,作为他们京市监的费用。
接下来几天,长安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京市监在到处招人,蜀王府也在招人。
关键招的都还是读书人,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