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冷兵器战争之中,区分辅兵和战兵的最直观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披甲。
古代的军队有个指标叫做披甲率,也就是披甲的士兵占据军队之中的整体比例,正常情况下披甲率越高的军队战斗力就越强。
比如张辰前世的唐朝,披甲率就不低,而且还都是铁扎甲,所以唐军才可以在战争之中取胜。
可以说双方训练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甲的士兵对无甲的士兵那绝对是吊打的状态。5000披甲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对战5万名无甲的农民起义军,这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农民起义军战败。
甲胄之中哪怕是相对差一点的皮甲,这东西的防御力也是很强大的。皮甲一般都是用生皮制造而成,以扎甲的形式编织出来。
再刷上大漆后,皮甲的防御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某种程度来说皮甲算是古代的甲胄里集轻便和防御力于一身的装备了。
相比于披甲率只有六成左右的楚军,张辰的军队就更强大了, 得益于系统和张辰自身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张辰的军队披甲率是100%,全员披甲。
而张辰的军中甲胄除了披甲和铁札甲之外,还有更精细的适用于将领身上的鱼鳞甲,还有直身棉铁复合甲以及现在开始逐步推广开的胸甲。
这种装备给火枪队的胸甲从侧面看是呈现出棱形的的形状的,由特殊合金的钢板经过蒸汽机锻锤的反复锤击后锻造而成,一体成型。
具备了倾斜角防护,一共前后两片,将整个胸腹和后背全部防护了起来。
火枪队除了胸甲外,还有棉铁复合甲制作出来的裙甲,加上上半身的胸甲,总共重量也就是10公斤左右。
可以说一般的弓弩和长矛这类的武器基本上很难对火枪队的士兵造成致命伤害,防护力比铁札甲还要优秀。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甲胄组合给了张辰的火枪队兼顾了防护力和轻便,绝对是甲胄之中的大成之作。
张辰的军队是属于常备军,每天除了训练就是学习,可以说战斗力绝对十分的强大。
楚军大败之后,白起直接命人开始在梁州防线这里进行进一步的加强防御。
他的防御设施很简单粗暴, 除了增加了大量的拒马桩和壕沟陷坑这类的防御设施外,还埋设了不少的地雷。
这种地雷经过了高棒半岛的实战检验,十分的优秀,在蒸汽机动力的辅助下, 张辰的大汉工业部早就开始批量生产这种地雷了。
甚至为了加大地雷的杀伤力,工业部还在地雷里安放了大量的小型铁珠等,以图在地雷爆炸时里面的钢珠什么的会增加杀伤力。
白起在加固防线的同时,还将四个火器化集团军全部拉了出来,直接在梁州防线下面安营,白起的这20万火器军队就在那些防御设施和城墙之间。
整个梁州防线下的防御设施足足在城墙前方延伸出去足足600多米,除了地雷之外,铁丝网也开始出现在战场之上,作为加固防线的辅助工具。
铁丝网和地雷的安放地点就在12磅野战炮霰弹的射程之内,大约距离野战炮250米左右的距离上。
整个防线在地雷还有铁丝网的辅助下,绝对是会让大楚付出极大的代价的。
............
另一面,熊商带着军队溃逃之后,就开始在梁州防线10公里的地点等待援军到达。
没办法,汉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他需要等待大军后援。
又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大楚后方的200万大军相继赶到,开始和熊商的军队汇合,剩下的几百万大军则是在随时过来支援。
并不是楚军不想全部军队一起出动,而是后勤跟不上了,此时的大楚后勤能力的极限就是供应250万大军作战,这个是极限了。
古代的军队行军作战粮草供应无非就是水运和陆运两种方式,水运最省钱,成本最低。但是受限也最大,陆运的话这消耗太大了,可以说后方能运到前线的粮草能有十分之一这都是常态。
此次大楚东征的总的主帅是巨阳君熊牧,此人乃是当今楚皇熊旭的胞弟,为人十分 贪婪,对封地内的压榨可以说敲骨吸髓都不为过。
虽然熊牧这货为人不咋样,但是确实也是骁勇善战,统兵作战能力还是可以的。
很快几路大军就开始汇合在一起,一共230万大军,几个将军在大帐之内开始商议事情。
“熊商,你的大军怎么回事?不是让你先带领大军去进攻梁州防线吗?怎么就剩下了30万人?”熊牧淡淡地问道。
“大帅,并非是我不想进攻梁州,而是汉军出现了一种新的武器,打击距离十分的远,而且威力极大,给我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熊商直接将两军交战的场景大概描述了一下,实在是汉军的火炮吓到了他。
此刻大帐之内其余的贵族听到后也是直皱眉头,熊商这人虽然平日里比较鲁莽,但是行军打仗能力是绝对不差的。
连熊商都这么被击败了,这汉军强的有点过分啊!
统帅熊牧看了自己身边的景庆,屈环二人,内心开始盘算了起来。
这景庆和屈环二人乃是楚国内部景家和屈家的代表人物,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这两人就是担任了副帅。
这两家出动的兵力加一起占据了整个大军里的一半还要多一些,可以说楚皇熊旭的旨意直接调动了这些贵族的贪心。
熊牧眼睛眯了起来, 他决定来一个借刀杀人,让景家和屈家去打头阵。
当然了,这种活想让人家干,这必须得拿出利益来诱惑。
“景将军,屈将军,本帅有意让二位将军带领各自本部兵马去进攻梁州防线,只要你们攻破梁州 防线,整个梁州地区的所有东西都归你们二家所有,不知二位将军意下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