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大殿之前,文东武西相向而立,文班以六部尚书为首,武班则以诸卫上将军为首。
宋代御史台不设正任御史大夫,因此台官领袖自然是御史中丞邓绾。
提起这邓绾倒是值得多说几句的,此公同样以攀附王安石、吕惠卿知名。
王安石在相位时则攀附王安石,及至熙宁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他又攀附吕惠卿而以攻击王安石为进身之阶。
待等不久后王安石复相,他又靠着弹劾吕惠卿取悦王安石,总之算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了。
邓绾领着三院御史,也即台院、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殿院、殿中侍御史蒋之奇,察院、监察御史里行蔡确,穿过文武两班居中向百官行揖礼。
百官为示对监察系统台官的尊重,纷纷作揖回礼。
礼毕之后,御史台台官们和左巡使,作为秩序引导和管理者先行入内,各自到相应位置站好。
而后文武两班侍从官们与右巡使进入,同样各自到应在的位置站定,协助管理朝会秩序。
再则便轮到了吴希这些所谓的“见、谢、辞”官们入内了。
所谓的“见”,是指刚刚任命的京朝官,官家需要见一下他们以示看重,新任官员也要对官家表示忠诚。
而“谢”,则是说受到朝廷赏赐升官者,他们要来感谢官家的皇恩浩荡。
再就是吴希他们这些“辞”者了,他们出使前要来接受官家的训诫和勉励。
今天倒是没有“见”两者的,“谢”的有数人,不过吴希都不认得。
待他们进入大殿站好之后,后面紧接着进来的,则是没有在殿门口列班的一二品文武官员。
这些老官员们并不多,除了皇室贵族高阶武臣之外,正经的文臣二品以上仅仅数人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说此时的一二文官只有这么几个,而是大多数高品文官年岁都不小了,到了恩养的年纪,都可以不用赴这个起居朝了。
而年轻力壮的高品文官们,无不兼任着宰执之类的重要差遣,并不会来参与这类常朝。
一、二品官员们到位之后,宰执们也从大殿一侧闪出,随后殿外有资格进入的文武百官们,便继续依着次序转进。
好不容易众官员们终于站定于大殿之上,却有一位宦官自后殿而来,站立在大殿台上扬声宣布“今日官家不坐文德殿”。
这倒是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算得上是一种惯例,毕竟官家不可能真的做到,每天都早早来此与臣子们演这样一出戏。
不过虽说官家不坐前殿,但百官却也是不能轰然而散的,因为不多时便又有数名宦官自后殿而来,走到各班之前传达各种程式化的所谓官家口谕。
包括那几位来感谢官家加恩的官员们,一个个也得到了官家的勉励旨意。
百官们恭敬听旨以后,纷纷面对着空无一人的大殿主座拜了又拜,口称谢恩、得旨之类的话语。
随着时间悄然而逝,这一礼仪行动总算渐渐收尾。
随着又一位带着旨意而来的宦官,向众人宣布了散朝的决定,渐渐有些百无聊赖的常参官们简直如蒙大赦。
至此,今日的常朝便算是到此为止了,不过吴希和曾孝宽他们却都没有挪动脚步,因为他们并没有接到官家的诫勉旨意。
不过倒是也并未让他们多等,不多时,便有一名小宦官向这边迎了过来。
其人郑重道:“官家口谕,出使河东非比寻常事,着曾孝宽、赵子畿、吴希等至垂拱殿见驾。”
吴希这才恍然,却原来是官家觉得他们此行任务比较重要,还是临时决定要当面嘱托几句才好。
“臣得旨。”
于是他们便又跟着小宦官,转向垂拱殿那边而去。
等到了垂拱殿这边,新一轮的等待便又开始了。
因为即使使团那边已然整备妥当,只等他们到了便可出发,但无论他们有多急切,官家也不可能越过宰执直接召见他们。
首先进入垂拱殿的是中书门下班次,王安石领着三位参知政事入内,而在其中待了足有半个时辰的样子。
接着,王安石等人出来,便轮到文彦博领着两位枢密副使进入其中,时间恍然间又是半个时辰过去。
这倒也没办法,毕竟国家多事之秋,不但新法推行千头万绪,北边辽国、西北西夏的外交事宜,还有西面王韶主持的对吐蕃战事,哪一个都是重中之重。
等文彦博等人出来,总算轮到吴希他们的次序了。
进得后殿,吴希强自打起精神来,以免发生失仪之事,平白毁了自己的前程。
整体的辞谢流程都很朴实无华,先是曾孝宽上前请旨,请官家对他们此行赐下训诫。
官家自然是重申了不得贪赃、不得扰民之类的话语。
而赵子畿则是上前再次向官家作出了承诺,保证他们此次出使一定完成官家交给的任务云云。
到此为止,事情本该告终,吴希作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察访判官,本也没资格在这个场合说些什么,但很显然官家却并不这么像。
“吴卿穿这一身的确是不大合适,难怪相公和潞公纷纷向朕提出,至少要给你借一身绯袍了。”
吴希暗叹一声,人家王安石和文彦博这才叫办事的人,刚刚说了要替吴希要新衣裳,这就马上给办好了。
“臣不敢再蒙陛下恩遇,请许就本色出使而已。”吴希当然要谦逊客气了,否则那些虎视眈眈的御史们就有活忙了。
官家却是含笑来言:“其实并非是朕舍不得一件红袍子,只是朕还指望吴卿低调一些,能够替朕多察访一些民情罢了。”
“唯陛下能明察万里,臣不过谨奉恩命而行之。”
官家却是摇了摇头:“朕亦是凡人,无诸卿则不能治国以矣。这样吧,既然宰相、枢密使都开了口,朕便赐卿借绯,只察访时不要时刻穿出来便是了。”
话说到这里了,吴希倒也再没有推辞的余地了,于是便要就此谢官家隆恩。
不过正当此时,却是异变陡生,突然便有一人自殿外,不顾卫士阻拦,手持奏疏自称要越班谏言。
此人身后的卫士们倒也不太紧张,这与不明身份的人要刺王杀驾不同,虽说这般越班奏事不合礼制,但其实也是惯常有的,就连官家都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这种行为。
毕竟万一真有官员受了天大委屈,必须来找皇帝说清楚呢?
至于安全问题,自殿门到官家的距离还很远,周遭禁卫密布,恐怕鸽子都飞不过去的,而且进入大殿外门时也不是不需要安检。
吴希此时也是心中一惊,一种不好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
等他回头仔细看去,只见得果然正是唐垌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