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无奈,再次命桓阶起草诏书,并遣高庙使张音携带诏书与玉玺前往魏王宫中。
曹丕打开诏书阅读道:
“咨尔魏王,朕自觉汉道日渐衰落,时运已久。”
“幸赖武王曹操,凭借其德行和天命,奋力打击邪恶,安定了四方。”
“如今,魏王继承父业,光耀德政,声教遍及四海,仁风扩展至八方;天命已在魏王身上。
“昔日虞舜有二十年伟绩,最终将天下禅让给大禹;大禹有治水之功,便把帝位禅让给了重华。”
“汉承尧运,传承圣明之义,天命顺应,特命行御史大夫张音携带玺绶来奉上此命。”
“魏王,请务必受命!”
曹丕听后,欣喜若狂,转对贾诩说:
“虽然有两道诏书,但我终究还是担心后世会给我贴上篡位的标签。”
贾诩答道:
“此事极为简单:您可以再命张音带回玺绶,让华歆为汉帝设立一个坛子,名为‘受禅坛’,并择定良辰吉日,召集大小公卿来坛下,令天子亲自奉上玺绶,将天下禅让给魏王。”
“如此一来,便可以消除所有的疑虑,避免他人议论。”
曹丕听后大为高兴,立即命张音带回玺绶,同时作表谦辞。
张音返回后奏报,皇帝问群臣:
“魏王再次谦让,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华歆答道:
“陛下可以在‘受禅坛’上集结公卿庶民,正式明确禅位之事。”
“如此一来,陛下的后嗣必将享有魏王的恩惠。”
皇帝最终采纳了此建议,命令太常院官员在繁阳选址,建起三层高的坛子,定于十月庚午日寅时举行禅让仪式。
到期时,献帝邀请魏王曹丕登坛接受禅位,坛下集结了四百多名官员,三十多万御林虎贲禁军。
帝亲手捧着玉玺交给曹丕。
曹丕接过玉玺。
坛下的群臣跪听诏书宣读:
“咨尔魏王!昔日唐尧将位禅让给虞舜,舜又将位传给大禹:天命变化无常,只归属于有德者。”
“汉道已渐衰退,朝政失序;灾乱降临到我身上,国家动荡不安。”
“幸赖武王曹操神武,拯救了四方的困境,清理了区夏,保全了宗庙;不仅仅是我一人获益,九服大地也因此受到了安抚。”
“如今,魏王继承了父业,光耀德行;继承了文武的大业,弘扬了父亲的伟大功绩。”
“天命昭示,瑞兆降临,神灵与人类同庆。”
“历史的流转与命运已经注定,尔应遵守天命,继续施行大礼,安抚万国!”
诏书读完,曹丕受到了八种大礼,登上了帝位。
贾诩引导各官员在坛下向魏王朝贺,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
曹丕随后下令大赦天下,追尊父亲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华歆奏曰: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汉帝既已禅位,理应退至藩地。”
“恳请降明旨,安置刘氏于何地?”
说罢,扶献帝跪在坛下听旨。
曹丕下旨封献帝为山阳公,并命令立即出发。
华歆拔剑指向献帝,严厉说道:
“立一帝,废一帝,这是古代的常规!”
“今天上帝仁慈,不忍加害,封你为山阳公。”
“今日就行,未经召唤不得进入朝廷!”
献帝含泪拜谢,登上马车离去。
坛下的军民见此情景,纷纷感到伤感。
曹丕对群臣说道:
“舜、禹之事,我已经知道了!”
群臣齐声呼喊:
“万岁!”
后人看到这个受禅坛的场景,感慨地作诗说:
“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
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将来作样看。”
两汉的基业经营得极为艰难,
却在一朝之间失去了旧日的江山。
黄初年间曹丕想效仿唐尧虞舜禅让,
却不知日后司马氏也会如法炮制上演。
百官请求曹丕答谢天地。曹丕刚刚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猛烈如急雨,近在眼前却无法看清。
坛上的火烛全被吹灭,场面一片混乱。
曹丕被吓得昏倒在坛上,百官急忙将他扶下坛,过了很久他才苏醒过来。
侍臣们将他搀扶回宫,数日之内无法设朝处理政务。
后来病情稍有好转,他才勉强出殿接受群臣朝贺,并开始论功行赏,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其余官员也一一升赏。
然而,曹丕的病并未痊愈,他认为许昌宫中多有不祥之兆,于是离开许昌迁往洛阳,并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
不久,有使者从成都赶来,报告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并在洛阳建造宫室,同时还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
汉中王刘备听闻此事,悲痛万分,终日哭泣,下令百官挂孝,在远处设祭,追谥献帝为“孝愍皇帝”。
因为心中忧虑过度,刘备染上重病,无法处理政务,只能将国事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国事,提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建议拥戴汉中王刘备为帝。
谯周说道:
“近日成都出现祥瑞之兆:西北角有数十丈的黄气直冲云霄,天象显示帝星出现在毕宿、胃宿、昴宿之分,光辉灿烂如明月。”
“这正是汉中王应当即位以继承汉室大统的天命,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于是诸葛亮与许靖率领百官上表,请求汉中王登基称帝。
刘备看完表章,大为震惊,说道:
“你们这是要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吗?”
诸葛亮上前进言道:
“绝非如此。”
“曹丕篡汉自立,如今王上是汉室正统苗裔,理应继承大统以延续汉家的香火。”
刘备勃然大怒,说道:
“我岂能效仿逆贼之所为!”
说完拂袖而去,进入后宫,众官也只得散去。
三日后,诸葛亮再次带领众官入朝,恳请刘备出面。
群臣皆拜伏于殿前。许靖进言道:
“现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害,王上若不即位,起兵讨伐曹贼,就无法称为忠义之举。”
“如今天下之人无不希望王上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
“若不答应臣等的请求,将会失去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