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元帝多次让右相与李山进宫密谈后,朝堂上下都开始琢磨起来,还有不少人跑去跟右相打探消息,想知道究竟怎么回事儿。
可右相他老人家也只是老神在在的说,时间到了他们自会知晓。
一开始右相得知景元帝想法后也是感到惶恐,是对变化的担忧。
但他看出了景元帝的坚定,又看到了正准备卷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李山。
这位自景元帝登基后就一心辅佐陛下的右相,不得不承认,他似乎真的老了,已经跟不上陛下和年轻人的步伐了。
但这么多年来景元帝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将大晨往好的方向推去,他看不懂就不瞎搅和了吧,支持就行了,待到岁数到了和周太傅一样功成身退就是难得的好结局了。
右相在心中想着,但同时他心里也有了对李山的隐隐担忧。
景元帝岁数不算小了,多年来的操劳加上之前夺嫡之争,怕是撑不了太久了。
而李山又太年轻太耀眼了,新上任皇帝若是风头压不过李山,他是否还能如今日一般肆意的挥洒着自己的抱负?
所以某一次几人就改革科举和图书馆事宜进一步探讨完从御书房出来后。
右相对恭敬跟在他身后的李山低声说了句:“李大人,须知风头太盛有时也会被反噬,咱们做官也多为自己想想。”
说完不待李山回话,右相甩甩袖子走了,这年轻人在翰林院时他就曾听闻对方名字,那时自己也没想到毫无根基的他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想到那回跟随陛下去李大人家中,他那朴素的生活,难得的起了一丝恻隐之心。
若是日后李山真的出事儿了,自己也让家族帮忙说几句话吧。
毕竟眼下的决策怕是会让他得罪不少人,大家不敢记恨景元帝和他,只能柿子挑软的捏了。
此时的李山明白右相是在提点他,但也没想到右相居然都想到了新帝登基之后的事儿上了。
*
半个月后,一项措施由景元帝直接下达,朝堂上的文官们都被打的措手不及。
有御史出列参奏:“陛下,不可啊,祖宗规矩怎能如此草率说改就改?”
礼部官员也跟着附和:“是啊陛下,祖宗定这个规矩,自有他的道理,若是日后官场上,出现许多身体有缺陷的官员,那丢的是朝廷的颜面呀,还望陛下收回成命!”
武官们自觉这和他们毫无关系,皆缄口不言。
大多官员一时都接受不了这个改变,他们无法想象以后的同僚会是下九流出身,甚至可能出现青楼之子狱卒之子,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可怕了。
但也有少数支持的官员,他们有的是自己家中有身体不健全的孩子,有的是单纯认为这没什么,还有的就是投机者了,他们想到了在那场政变中缺了半只手掌的前太子,难不成陛下是为了让前太子有机会重新站到朝堂上吗?
景元帝看着百官反对,直接一句话压下去了:“够了,只要对大晨百姓有好处,就算是出身不足或有某些缺点又如何?皆可我所用!另外还有一件事儿……”
某些官员在他强势的话语一出后都不再多言,哪怕心中有怨言也忍了,幻想着等日后出事儿了景元帝收回成命的场面安慰自己。
在宣布李山打算成立图书馆一事儿后,百官的反应反而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大。
甚至零星几个官员还在心中逼逼赖赖,这李大人真会拍马屁,做点儿好事儿还要跑陛下跟前去过个明路。
而朝堂上的世家子是最先反应过来的,若是科举不限制出身,百姓又有了轻易获取知识的途径,说不定百年之后他们家族就会逐渐走向衰落。
可是李山此举占着大义,他们明着反对必然会被外人唾弃。
只有一人作为代表出列说了几句,认为人人皆可读书那么会对书籍失去敬意,希望李山能够有所限制,看起来似乎真的只是在提建议。
不过看李山态度坚定后,便也不再多言,来日方长……
这两则消息发布后,在民间带来的轰动甚至比之前平平参加武举大多了。
这是科举啊,是可以直接改变一个家族的科举啊,那是书啊,是多少穷苦百姓辛苦一年都不一定能买上一本的书啊……
若是此时景元帝和李山有看到远方的能力,不难发现在大晨各地,有不少人在暗无天日的生活中仿佛抓到了一丝希望,皆不约而同虔诚的对着遥远的京城方向鞠躬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