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呼啸,秋日的草原尽显苍茫。
大军昼夜兼程,战马在黄土路上奔腾,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夕阳的光辉。
刘鹭端坐在高头大马上,金色的披风在风中翻滚,眉宇间透着些许疲惫,却不曾有半点松懈。
前方的大宁城烽火连天,赵玄策的军队正在苦战,而这支皇帝亲率的援军,正以最快的速度赶去。
他一向知道罗刹帝国的贪婪,但如今,他们的胃口远比想象中更大。
刘鹭原本并不想立刻找罗刹的麻烦,大夏的版图已足够辽阔,天命所至,王朝的根基还未完全稳固,目标本应是向南洋扩张,建立海外殖民地,利用全球化的贸易体系,换取大夏真正的现代化契机。
可罗刹呢?
这个已经拥有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明明领土广袤至西伯利亚、中亚,明明已经吞并了无数民族,却仍然贪得无厌,不仅要北金俯首称臣,还要对大夏再次挥舞战刀。
这是一种无止境的掠夺。
罗刹人或许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国家,军事力量在增长,科技在进步,可经济依旧停滞,国家依旧半农奴半封建,皇权与贵族控制的土地经济体系,无法支撑工业化所需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战争。
需要吞并新的土地,需要新的税收,需要新的奴隶、工厂、资源来填补内部的空虚。
所以,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大夏的北疆。
刘鹭的脸色愈发冰冷。
“既然他们不知满足,那就该让他们见识见识,帝国的怒火。”
可即便罗刹如此贪婪,即便北金狼子野心,真正让刘鹭感到沉重的,却是他自己统治下的大夏。
低头望向身侧,身后浩浩荡荡的军队,一面面绣着大夏金龙的旗帜在风中翻飞,士兵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前行,队伍井然有序,气势恢宏。
但当视线越过这些精锐军队,望向远方的村庄,他的心头却沉了一下。
那些村落,依旧落后。
军队在途中路过一些城镇,虽然皇帝亲征,百姓夹道欢迎,可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里带着敬畏,却没有太多自信与希望。
他们并未受过真正的教育,生活依旧与数百年前的祖辈相似。
是的,这里的百姓至少能吃饱饭,至少大夏没有无止境的盘剥,没有让他们在饥饿与死亡之间挣扎,可是……他们的思想仍然停滞在那个旧时代。
这才是最让刘鹭痛苦的地方。
他在京城推动近代化,兴办学堂,设立工厂,推行新的经济体制。
可是,整个大夏,辽阔的疆域之上,真正接受这些变化的,仍然只是帝国的核心地带——大城市、沿海港口、部分开放的工商业区域。
而广大乡村,依旧处于古老的封建体系之下。
“皇上,您在想什么?”王明辉策马靠近,低声问道。
刘鹭沉默片刻,轻轻叹了口气:“……在想,这个国家。”
“国家?”王明辉微微一怔,随即低声道:“大夏如今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强盛,北疆之战不过是插曲,皇上何须忧虑?”
刘鹭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你真的觉得,我们算强盛吗?”
王明辉神色一滞。
他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
大夏确实在军事上强大,经济总量远超罗刹,科技水平虽然稍逊,但并非完全落后。
可整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仍然是封建的,还是那个尊卑分明、等第森严的王朝。
“我们只是比其他封建王朝好一点而已。”刘鹭缓缓说道,目光望向远方的烽火,“但说到底,还是一个糟糕的封建国家。”
“这样的国家,即便赢得战争,又能如何?”
“打赢了罗刹,我们仍然在封建的桎梏之中。”
刘鹭当然知道,该如何改变这一切。
他知道现代化必须彻底摧毁封建体制,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制度。
他可以强行废除一些旧制,可以大力推动工业化,但……
改变经济很快,改变社会却难,改变人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
刘鹭看着沿途的百姓,看着他们跪拜,看着他们仰望皇帝的目光中,带着根深蒂固的服从与敬畏。
他们不需要自由,不理解自由,甚至害怕变革。
只希望皇帝仁慈一点,只希望官员不要苛刻一点,只希望能有饭吃,有地种,不被战乱波及。
他们只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皇上,您改变了许多。”王明辉低声道,“至少,您比任何一位皇帝都更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刘鹭轻笑一声,抬头望天,“这不是我要的。”
他要的不是让百姓活得好一点,而是真正地变得强大,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不是靠着封建君权苟活。
他要的是——一个能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的帝国,一个不再依赖皇帝个人能力来维系的国家!
可是,时代不允许他这么快。
社会的惯性如同千年的大山,压在大夏的脊梁上,无法一朝推翻。
刘鹭轻轻吐出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沉重情绪,抬头望向远方。
当务之急,是击败罗刹,彻底镇压北金。
至少,在他完成帝国的变革之前,大夏,不能有战火!
他眯起眼睛,目光冰冷如刀锋。
战争无法让国家进步,但它能让帝国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