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母喊他走下一家,他还一直站着听大家的夸赞,舍不得走呢。
一圈走下来的结果就是,整个大队都知道尉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大学生多金贵啊!
尉家三个人去考试,三个人都考上了,录取的学校都那么优秀。
村民们看着嘴都合不拢的尉父,既羡慕又惊叹。
“尉老头,恭喜啊!一门三个状元啊!”
没想到尉家直接出了三个大学生,这可真的不得了。
村民们实在是太好奇了,反正腊月在家里坐着也没什么事,得知高考出成绩了。
好事的都纷纷跑到尉家去看热闹,也许能沾点喜气,好让自家的小辈变得聪明一点。
继陈蜜蜜、尉锦泽、乐乐三人录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也陆陆续续的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东风大队大大的出了一回风头,录取人数是整个宏升公社里最多的,其它大队录取的考生加起来还没有东方大队的多。
隔壁的西凤大队也只有一个顺利考上了大学,南风大队有两个考上了,但是有一个还只是考上的大专。
而东风生产大队不一样,就足足出了九个大学生,其中包括尉锦泽、陈蜜蜜、牛蛟乐。
还有丁珠、周中宸、蒋宏、姜振华、大队小学的男知青老师杨立新,就连沈以轩也都顺利的考上了大学。
他们考中大学后通知了家里面,每天去哪都是笑眯眯的,还特地准备了一堆礼物,送给尉家。
要不是陈蜜蜜给他们的那套复习资料,他们肯定要走很多弯路。
给他们的那套资料上都做了笔记,详细标记了重难点,这些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对他们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陈蜜蜜自然知道资料上有笔记的事情,因为那是她跟尉锦泽和乐乐,还有来家里跟着他们复习的蒋宏为了复习加深记忆,默写上去的。
资料给了其他人,等同于在考试前帮他们划了重点。
只要认真复习的人,很轻易就能注意到那些笔记
沈以牧他爸沈家栋,丁珠他爸丁兆轩在京市都有一定的分量,想都不想就知道那套高考资料的含金量。
今年原定招生计划二十万,预计录取率百分之一,考上大学的考生实在太少了。
相关部门决定扩招六点三万人,最后录取了二十七点八万人。
或许单单看这个数字还是挺多的,但按照实际参加高考人数五百七十万人来算。
录取率是百分之四点九,这是有史以来最低的录取率。
高考停止以前的录取率都没有那么低,一百个人里面只录取了五个人不到,里面还有很多专科生。
陈蜜蜜和尉锦泽给的这份情,太重了。
……
队里考上的录取通知书都收到了,知青们都先一步离开了东方大队,打算和家人相处一段时间,然后直接去学校报到。
陈蜜蜜要二月二十七去学校报到,京北大学给陈母的返聘通知已经下来了,。
时间要比陈蜜蜜的早几天,二月二十三去学校做准备迎接新生。
至于尉锦泽和乐乐他们的时间要晚陈蜜蜜几天,华清大学的报到时间是三月一号到三月二号。
开学的时间近在眼前,陈蜜蜜和尉锦泽决定提前去京市,他们一大家子要先在京市安顿下来,再作其他安排。
尉父、尉母自然要跟着一起去京市的,对他们来说,儿子儿媳妇跟孙孙门去哪儿,他们跟去哪儿就对了。
“妈妈。”幺幺喊起了妈妈,声音一下子甜了几个度。
“嗯!”陈蜜蜜一听就知道幺幺有事找她,“怎么了?”
幺幺两只小手的食指怼了怼,声音软绵绵的,带着恳求。
“我们可不可以把家里喂的小鸡带上呀?”
陈蜜蜜,“这事儿你得问你爸,看你爸愿不愿给你抱鸡。”
幺幺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爸爸只愿意抱妈妈,肯定不愿意抱鸡。
“那算了吧!”
“幺幺、乐乐。”尉母的声音从伙房里传来,“奶奶刚刚炖好了鸡汤,大幺、二幺和三幺已经喝上了,你们要不要喝?”
“要!”幺幺一秒回声,连忙蹬蹬的跑出去,连妈妈都顾不上了。
生怕慢了一步,鸡汤就被喝完了。
陈蜜蜜,“……。”
喝鸡汤那么积极,说好的要抱鸡呢。
乐乐,“幺幺。”
幺幺,“大哥。”
幺幺和在屋里看书的乐乐撞上,然后他们俩手着牵手进了伙房。
伙房里大幺拿着一个小汤勺喝鸡汤,三幺抱着一块鸡肉啃。
幺幺跑到奶奶跟前,仰着小脑袋问。
“奶奶,我们来了,要喝鸡汤。”
尉母放下手里在切菜的刀,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还往里面舀了几块鸡肉。
“吃吧,不够再找奶奶舀,再有两天我们家要去京市了,趁这两天把家里的鸡杀了给崽崽们吃,还可以办宴席用。”
想到天天有鸡肉吃,崽子们荡漾起来,开开心心的应好。
四个孩子中,就属幺幺应得最快。
她完全忘了刚刚还恳求妈妈带走小鸡的样子,自己接过大哥给的小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着。
黄澄澄的鸡汤刚刚出锅,还很烫,幺幺不敢喝太快,都是舀起来放嘴边吹好久才喝。
乐乐端着鸡汤,坐在幺幺身边喝。
尉家出了三个大学生,这样的的好事传出门,村民们为了沾喜气,这两天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尉父尉母、陈父陈母一起决定要办一场宴席,请大队的人吃顿饭,庆祝庆祝。
尉锦泽在屠宰场定了两头猪,刚出栏的,喂得膘肥体壮,不用想炒出来的菜肯定油乎。
又去水产社买了几十条鱼,有鱼有肉,这个宴会在队里是很拿的出手的。
村民们听见声儿每家都派人过来搭把手,宴席当天村民们也带了礼物,不过都被尉锦泽一一婉拒了。
无论是礼金也好,还是粮食鸡蛋什么的,他们都不好带走,也不会带。
请村民们吃顿饭也不是为了这些,村民们吃着宴席,每桌都在羡慕的议论。
“以前谁能想到呢,穷得叮当响的尉老头家会出三个大学生,日子过得比谁都好。”
“那可不,还是小泽有出息,我们大队有谁像他那么小就独自离开家讨生活,还闯出了名堂。”
“是啊!整个大队找不出两个,有一个还是锦泽。”
“依我看,就是老尉家祖坟冒青烟了。”
“那可不,出了个能耐的儿子,娶了个既漂亮又聪明、会开拖拉机的知青媳妇,一口气给老尉家生了四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这是羡慕的声音,也有少数不和谐酸气的声音。
“哼,有啥好得意的,不就是运气好了点,迟早倒大霉。”
不管大家说什么,一家人权当左耳进右耳出。
大好的日子,为了一两句酸言酸语和人起冲突,不值当。
一家人都是笑容满满的招呼宾客,浑身喜气洋洋的。
就连四个小崽子,大人招呼客人,他们也跟着学招呼小朋友们,看得一众大人们笑哈哈。
办完宴席的后两天尉锦泽天天不着家,主要是在外面办转户口的手续,还有处理作坊、砖窑厂和化肥厂的后续接管事宜。
公社领导许红星以长辈的身份,拍了拍尉锦泽的肩膀,不住的说着。
“我就知道锦泽你是好样的,厂子里我们会看着,你放心去上大学,好好深造,读完书还需要你回来继续发展厂子。”
他以一种期待的眼神看着尉锦泽,“厂子是你一手发展起来的,去学校了,该读书读书,工作也不要忘记处理。”
“等你毕业了,厂子还是你来管……。”
村支书周健康的内心一直在翻涌,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啊。
“你小子,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小小年纪,你第一个背着行李外出讨生活。”
“回乡后,日子好过了,一直不娶媳妇儿,没少被人拿来说事。”
“可怎么着,娶的媳妇是队里瓜娃子里得最好、最漂亮有文化的。”
“生的崽崽也让我们佩服,可爱又机灵、懂事,还是一次四个,在你前头结婚的,效率都没有你高。”
“高考成绩也是顶顶的好,这个成绩实在太漂亮了。”
“锦泽,你啊是我们大队的骄傲……。”
尉锦泽,“……。”
怎么回事,许叔和周叔今天怎么这么煽情。
他话没说上就被打断了,都不支持他的决定。
他们一家人去了京市,会在京市读书,以后孩子们在京市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他是想把大队的厂子转出去。
但是显然,许红星和周健康在转移话题,不同意他要甩手的想法。
行吧!厂子是他付出了心力创办的,不是说丢就能随意丢下的。
到了京市,他会在读书之余重新发展起自己的事业,大队这边的厂子可以当作分厂。
尉锦泽想着,但是他也插不上话,也就没说什么了。
因为许红星和周健康聊上了,他们公社出了那么多大学生。
上面指名称赞了,还说他们公社风气好,要他们找个时间专门过来搞个专访,好好宣传一下。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上头了,尉锦泽走了都没留他。
直到看到尉锦泽走了,许红星和周健康立马停下了话茬。
许红星叹了口气,“好险,差点让锦泽甩手了。”
周健康哈哈大笑起来,“幸好我们俩不理他,不然锦泽这么有能力的青年才俊就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