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但紧接着脸上露出一丝疑惑之色,他拱手向张固施礼道:“主公!在下心中尚有一处不明,恳请主公为臣下释疑!”
张固闻声转过头来,目光落在刘晔身上,和声问道:“哦?不知还有何事令子扬感到困惑。但说无妨!”
刘晔略作思索,然后郑重地开口说道:“主公,依微臣之见,既然我方拥有庐江将近七万的雄兵、汝南的徐晃所部以及徐州的四万大军,总共能够调集的兵马近乎十五万之众。那为何不干脆直接扩充兵力规模,与曹操展开一场生死决战呢?如此一来,或许我们便有可能一举歼灭曹操,进而夺取豫州和兖州之地!”
说到此处,刘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军浩浩荡荡攻入中原的场景。
然而,张固只是微微一笑,看着刘晔缓缓说道:“子扬莫非是因为此次曹操退兵,就认为曹操实力孱弱不堪一击吗?”
刘晔闻听此言,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尴尬,他干笑两声,并未答话。而此时,张固却继续说道:“子扬啊,这十五万兵力可是我所能调集的全部力量了。暂且不论若此战获胜将会怎样,倘若不幸战败……”
刘晔听完之后,脸上瞬间浮现出一抹黯然之色,他缓缓地垂下了头,嘴唇微微动了几下,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一个字来。此刻的他,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不知道该怎样回应张固方才所说的话语。
然而,张固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刘晔的沉默,他依然自顾自地继续说着:“且不说这场战斗胜负难料,就算我们侥幸获胜了,豫章的孙策定然会瞅准我方后方兵力空虚这个破绽,趁机率领大军重新攻入扬州。”
“与此同时,北方的袁绍又怎会对这样的局势坐视不理?他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扩张势力范围的机会。如此一来,别说豫州无法安稳地掌控在手,恐怕连我们现有的扬州都有可能保不住!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舍本逐末之举吗?”
刘晔默默地聆听着张固的分析,虽然心里有些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张固所言不无道理。过了片刻,他终于忍不住抬起头,语气坚定地反驳道:“可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曹操轻而易举地占据着徐州的两个郡,而我们却无动于衷、不管不顾吗?”
张固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安慰似地拍了拍刘晔的肩膀,缓声道:“当然不是!依我之见,曹操日后必定会与袁绍展开一场决定北方归属的大决战。待到那时,曹操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河北一带。”
说到这,张固加重了语气,慷慨激昂道:“而那个时候,便是我们出手夺取整个徐州的最佳时机。倘若运气足够好的话,就连泰山郡和北海国等地方,说不定我们也能够插上一脚,分一杯羹呢!”
刘晔听闻此言,不禁面露喜色,兴奋地说道:“妙啊!确实如此!那个时候正是曹操无暇顾及我们之际,可以趁机悄悄地逐步侵占他的领地。以曹操那时的状况,想必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干瞪眼瞧着咱们慢慢蚕食他的势力范围而无计可施!”
一旁的张固闻言,亦是忍不住抚掌大笑起来,笑声震耳欲聋:“哈哈哈!不错不错,此乃我针对徐州所做之部署!子扬既已洞悉其中深意,那么对于徐州后续的发展走向定然有了明晰透彻的了解。如此一来,便能更好地协助汉升叔父了!”
刘晔闻罢,急忙躬身施礼,郑重其事地回应道:“主公尽管放心,属下必定竭尽全力相助黄将军,定要为主公在北方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成为主公坚实可靠的后盾!”
张固微微颔首,表示满意,紧接着再次开口下令道:“传我将令,命所有斥候密切监视曹操军队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曹操撤军,需立刻向丁修和张辽传达退兵指令!以防他们遭曹操大军包围,陷入险境!”
随着这道命令的下达,只见一群身背弓箭、腰挎弯刀的斥候纷纷跃上雄健的战马,马鞭一挥,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去,迅速展开了紧张有序的侦察行动!
……
没过多久,前方的斥候就马不停蹄地将各种消息源源不断地传了回来。果不其然,正如所料那般,曹操当机立断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毅然决然地撤回了许昌。紧接着,张辽和丁修二人见目的达成,也毫不迟疑地做出了撤兵的决定。
就这样,双方以下邳和沛国、彭城三地作为边界线,清晰地划分出各自的势力范围。自此以后,双方开始进入紧张激烈的对峙状态,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了大地上,给人带来一丝温暖。张固雷厉风行地将众多将领和文臣召集到一起。只见他面色凝重,眼神坚定,显然心中已经有了一番自己的计划。此次集会的目的便是要着手组建一支令他心满意足的徐州军团。
待众人齐聚一堂后,张固气定神闲地端坐在主位之上,宛如一座沉稳的山岳。堂下的众人则井然有序地分列于两侧。在武将这一方,黄忠、丁修、张辽、高顺、典韦、黄叙、凌操以及朱桓依次排列开来,他们个个显得颇为英姿飒爽。
然而,反观文官这边,则显得有些人员稀少,仅有刘晔以及糜竺、麋芳三人而已。而说起对麋芳的安排,其实也是经过张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考虑到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麋芳的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张固并没有贸然地让他加入军队之中领兵。相反,张固独具慧眼地发现了麋芳在其他方面可能具有的潜力,于是便果断地让他接触神秘莫测的锦衣卫组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麋芳对于这个全新的领域竟然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出色的能力,不仅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还颇为开心。最终,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地成为了锦衣卫在徐州地区的最高负责人,并直接向郭嘉负责。
待众人皆已到齐,张固环视一周后,率先开口言道:“诸位,眼下局势紧迫,吾欲对豫章和荆州发起进攻。然而,在此期间,徐州之地需承担抵御曹操以及青州袁谭之重任。诸多具体事务及未来发展规划,尚需与诸君共同商议定夺!”
众人闻此言语,纷纷起身抱拳,齐声高呼:“请主公明示,我等愿谨遵号令!”
张固微微颔首,继而缓声道:“徐州此地,下辖广陵郡、东海郡、下邳郡与琅琊郡这四块地域,将由诸君负责戍守防御。”说罢,他再次扫视全场,目光停留在众人身上。
稍作停顿,张固紧接着又道:“接下来,吾将调任臧洪出任徐州刺史一职,以统摄全局。同时,任命郑玄夫子之子郑益担任广陵太守,望其能保一方安宁。此外,还将调遣张昭前来徐州,与刘晔一同担任军师之职,为军事决策出谋划策。而陈矫,则将调任至吴郡担任太守一职。”
话至此处,张固看向站于一侧的刘晔,郑重地继续说道:“子扬啊,你不仅要担当军师之责,亦需接任下邳太守之位,身负双重使命。子仲呢,则出任徐州别驾一职,并兼任东海太守,务必要尽心尽责。另外,吾还会调派阚泽担任徐州治中从事一职,协助处理各项政务。”
关于徐州这边的政务处理事宜,张固能够抽调出的人手实在有限。然而,在军事方面,徐州拥有刘晔和张昭这两位智谋之士组成的强大搭档,其力量绝对不容小觑。毕竟张固自己也只有郭嘉一人可用!
想到这里,张固也不禁有些头疼。只能说自己准备的三个后续的军师,诸葛亮、陆逊与徐庶三人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来继续成长。
而谈到张昭,或许许多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认为他是那种动不动就劝说自家主公投降的“带投大哥”。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片面。
张昭此人的才能着实不可小觑。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如此有能耐,为何在东吴的后期却变得似乎无足轻重,甚至常常表现出一副热衷于投降的姿态呢?这里面的缘由,说到底不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罢了。
想当年,张昭乃是孙策麾下的重臣。可是,孙策与孙权终归有所不同。作为君主,孙权又怎能对兄长的旧部予以过多的倚重呢?若真如此,那孙权自身的威严又将置于何地?
若是这些旧臣把事情办得漂亮,人们只会夸赞孙策眼光独到、善于用人;而一旦事情搞砸,那可就是孙权自己无能之过了。再者说,孙权自己也有着一班亲信需要提拔和重用啊,比如鲁肃、诸葛瑾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昭想要继续身居高位谈何容易?
久而久之,始终得不到重用的张昭难免会心灰意冷。于是乎,每逢遇到棘手之事,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投降,仿佛这已成为他无奈之下的一种惯性选择,倒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