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重要谋臣,也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首席智囊。他足智多谋,助王建勇取阆州,在西川站稳脚跟,进而统一两川,奠定了前蜀基业。他有经世之才,是前蜀朝堂上的忠诚辅弼,让国家政务井然,稳步前行。王建死后,后主昏聩,他不顾安危,冒死劝谏,坚守臣子的忠义底线。
他就是以谋略出众、文学才华着称的前蜀司徒公——周庠。
周庠,字博雅,颖川(今河南登封)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家,谋略家,前蜀司徒,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第一谋士。
唐光启年间。周庠任龙州(今四川平武)司仓参军,考核期满回朝时。行至半途,却惊闻前方道路被乱军阻断,无奈之下,只得暂居于绵谷县。周庠偶然听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王建的大名,便前往拜谒。王建久闻周庠之名,知晓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心中对他颇为敬重。如今见周庠亲自前来,自是喜出望外,当即以礼相待,将他奉为上宾,与他促膝长谈,共论天下大势。
此时,杨守亮镇守山南西道,手握重兵,对王建颇为忌惮,屡次召见王建,欲借机除之。王建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心中十分忧惧。王建不敢去,却又不知该如何应对。
周庠得知此事后,沉思良久,向王建进言说,以如今的形势来看,你如履薄冰,处境极为危险。杨守亮的心思,已经明明白白地显露出来了,他心怀不轨,如果你前往,必定会被他谋害。阆州(今四川阆中)那个地方,位置虽然比较偏远,但是当地十分富裕。杨茂实身为阆州刺史,为人懦弱无能,是陈敬瑄和田令孜的心腹爪牙,他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在当地作威作福,早就失去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你可以向朝廷上表,公开声讨杨茂实的罪行,然后起兵去攻打他,如此便能一举拿下阆州。这样做,不但能够解除眼前的危机,还能够扩大咱们的地盘,增强咱们的实力。
王建听后,眼中一亮,细细思量,觉得周庠所言甚是有理,当下便下定决心,依计而行。
王建迅速招募溪洞酋豪,集结起一支八千人的队伍,沿着嘉陵江浩浩荡荡而下,直扑阆州。杨茂实平日里仗着有陈敬瑄撑腰,作威作福,毫无防备。面对王建的突袭,顿时乱了阵脚,军队一触即溃,王建顺利攻占阆州,杨茂实连夜逃跑。王建在阆州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充实了自己的军队。自此在蜀地站稳了脚跟,彻底摆脱了杨守亮的威胁。
经此一役,王建对周庠更是刮目相看,他自称防御使,奏请周庠为判官,视周庠为心腹智囊,凡事皆与他商议。而周庠也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初露锋芒,在这乱世之中,开始崭露头角。
王建在阆州势力渐盛,引得周围势力侧目,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更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陈敬瑄仗着有宦官田令孜撑腰,在西川独霸一方。他见王建在阆州招兵买马,担心其势力壮大后对自己不利,便时常派人暗中窥探王建的动静,还在物资供应、人员通行等方面故意刁难,试图遏制王建的发展。王建心中恼怒,又深知陈敬瑄在西川根基深厚,若贸然与之冲突,胜负难料。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周庠知道王建的顾虑,经过深思熟虑后,周庠向王建献计道,西川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幅员辽阔,而成都更是西川的核心枢纽之地。陈敬瑄虽然占据着这么好的地理位置,但他早已失去人心,当地的老百姓长期以来都深受其苦。如今咱们军队在阆州已经休整完毕,士兵们士气高昂,正是大好时机,可以趁机派出军队,直接攻打邛州。邛州地势险要,战略位置重要,而且资源丰富。咱们要是拿下邛州,进一步可以进攻成都,退一步也能够坚守阆州。要是能把邛州当作咱们的根据地,那么成就大业就有希望了。
王建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当即拍板决定,依周庠之计,发兵攻打邛州。
王建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向着邛州进发。邛州刺史毛湘,乃陈敬瑄心腹,拼死抵抗。但王建的军队锐不可当,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数座城池。毛湘陷入绝境,眼见援军无望,城破在即,又不愿投降,最终自刎身亡。王建顺利攻占邛州,在此地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势力愈发壮大。
此时,唐僖宗听闻陈敬瑄在西川的跋扈行径,大为震怒,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领大军前来讨伐陈敬瑄,意图重振朝廷威严,恢复对西川的控制。王建审时度势,认为这是一个借力壮大自身的绝佳机会,便主动投靠韦昭度,协助其作战,被任命为行营诸军都指挥使。
然而,这场讨伐战却陷入了僵局。韦昭度本是文人出身,不懂军事,指挥作战一塌糊涂。朝廷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各路人马心怀鬼胎,协同作战混乱不堪。加之陈敬瑄凭借西川的坚固城防,负隅顽抗,战事一拖便是三年,毫无进展。朝廷耗费大量钱粮,却收效甚微,唐昭宗无奈之下,心生退兵之意。
周庠得知朝廷欲息兵的消息,心急如焚,赶忙找到王建,劝说道:“如今战机已现,陈敬瑄已是强弩之末,成都城破就在旦夕之间。若此时退兵,前功尽弃,日后再难有如此良机。主公宜当机立断,劝说韦昭度班师回朝,我军独自留下来,一举拿下成都,统一两川,成就霸业。” 王建听后,深以为然,但又担心此举会得罪朝廷,招来祸患。
周庠看出王建的犹豫,进一步分析道:“如今朝廷衰微,政令不出关中,各地藩镇割据,自顾不暇。我等远在西川,山高皇帝远,即便稍有违逆,朝廷也鞭长莫及。况且,拿下两川,可为百姓谋福祉,成就一方霸业,此乃顺应天命之举。待日后根基稳固,再图大业,亦为时不晚。” 王建听了周庠的一番话,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决心放手一搏。
王建依计而行,先是设计逼走韦昭度。他故意在军中制造混乱,散布谣言,称军粮被韦昭度的亲吏骆保盗卖,导致军心不稳。随后,王建当着众人的面,将骆保斩杀,以儆效尤。韦昭度见状,吓得肝胆俱裂,生怕自己性命不保,匆忙将兵权交给王建,狼狈地返回了长安。
王建没了掣肘,放开手脚,全力围攻成都。陈敬瑄、田令孜在城中苦苦支撑,却难挽败局。最终,弹尽粮绝之下,被迫投降。王建顺利入主成都,统一两川,为建立前蜀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此一役,周庠的智谋与远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王建对他愈发倚重,军中大小事务,皆与他商议定夺。周庠也不负所望,继续为王建出谋划策,助力他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开创霸业。
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天下彻底陷入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王建和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淮南节度使杨渥拒绝承认后梁皇帝,王建和杨渥还一度移檄诸道,号召兴复唐朝,但没人响应。王建见唐朝已亡,心中不再有顾忌,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政权,史称前蜀高祖。
王建登基后,念及周庠多年来的辅佐之功,对他委以重任,拜他为成都尹,迁御史中丞。周庠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能,迅速在新政权中站稳脚跟,成为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公元910年,前蜀武成三年。王建又任命周庠为中书侍郎,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一时间,周庠位极人臣,荣耀加身。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日兢兢业业,处理政务,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在他的努力下,前蜀的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周庠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能,在文化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自幼饱读诗书,文学素养极高,闲暇之余,常与文人墨客交游,吟诗作对,畅谈古今。在他的倡导下,前蜀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众多文人雅士纷纷汇聚于前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王建在位后不久,前蜀的政治局势逐渐变得复杂微妙起来。
王建逐渐沉迷于享乐,对朝政的把控有所松懈,朝中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争权夺利之事时有发生。但周庠始终秉持着一颗忠诚之心,坚守正道,尽力维护着朝堂的稳定。他一方面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化解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不断向王建进谏,劝他重拾勤勉治国之心,可惜王建大多时候只是听听而已,并未真正付诸行动。
在这一时期,史书对周庠的作为就没有了记载。或许是周庠在政治斗争中采取了相对低调或中立的态度,逐渐退出了权力核心圈子。或许是因为前蜀所处的地区也历经了多次战争和政权更迭,大量的历史文献在战火中遗失、损毁。
公元918年,前蜀光天元年。王建因病驾崩,其子王衍继位,是为前蜀后主。王衍自幼生长在富贵温柔乡中,生性奢靡浮华,继位后更是变本加厉,贪图享乐,不理朝政。他整日与佞臣内给事王廷绍、欧阳晃、李周辂、宋光葆、宋承蕴、田鲁俦等人混在一起,将这些人封为将军及军使,任由他们干预政事。这些人凭借着王衍的宠信,骄纵贪暴,为所欲为,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朝堂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前蜀的国势也因此急转直下。
周庠见此情景,心急如焚,多次向王衍恳切进谏,言辞激烈。然而,王衍却对周庠的劝谏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王衍欲耗费巨资在宫中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宫殿,以供自己玩乐。周庠得知后,不顾年迈体弱,匆忙进宫,当面劝阻王衍:“陛下,当下民生艰难,百姓尚在温饱线上挣扎,此时大兴土木,耗费无数钱财人力,恐会引发民怨沸腾,动摇国本。望陛下收回成命,将钱财用于赈济百姓,改善民生。” 王衍听后,心中不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朕乃一国之君,享受些又何妨?爱卿不必多言,此事朕已决定,退下吧。” 周庠见状,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黯然退下。
尽管王衍对周庠的劝谏置之不理,但周庠并未因此而放弃。他深知自己身为前朝老臣,肩负着先主的重托,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前蜀走向灭亡。在朝堂之上,他屡屡与佞臣们据理力争,试图遏制他们的胡作非为;在私下里,他又多次向王衍举荐贤能之士,希望能为朝堂注入一股清正之风,挽救日益衰败的国势。
然而,周庠的努力终究未能扭转乾坤。王衍的昏庸无道,佞臣们的专权乱政,使得前蜀的政治腐败到了极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前蜀的灭亡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不久,周庠因多次进谏忤逆了王衍,被进司徒、同平章事,领武平军节度使。这看似高升,实则明升暗降,被排挤出了朝廷核心权力圈。周庠心中明白王衍的用意,却也并未过多计较,他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长叹一声,不久后便告老还乡,迁左仆射。
公元920年,前蜀乾德二年。王衍任命周庠为永平节度使、云南安抚使,将他遣出京城,表面上仍保有同平章事的荣誉宰相头衔,实则是彻底将他放逐。周庠无奈之下,只得离开京城,赴任途中,他回首望着渐行渐远的都城,心中满是忧虑与悲凉。
抵达任所后不久,周庠便一病不起,最终在这异乡之地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这位为前蜀的建立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臣,就这样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不甘,离开了人世。《十国春秋》评价他:“周庠参赞帷幄,雍容风议,直言无隐,卒秉国钧,殆所谓社稷臣者非邪!”
纵观周庠的一生,称得上是忠臣良相的典范。
他辅佐王建,从一介刺史逐步崛起,成就帝王霸业,此等功绩,不可谓不卓着。在那个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的时代,周庠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把握战机,为王建制定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从攻取阆州摆脱困境,到占领邛州奠定根基,再到力劝王建独取成都、统一两川,每一步都彰显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决断力。若无周庠,王建或许难以在蜀地站稳脚跟,更遑论建立前蜀政权,成为一方霸主。
前蜀建立后,周庠身居高位,却并未因此而骄奢淫逸、专权跋扈。他心怀天下苍生,心系国家发展,积极投身于政务之中,致力于改善民生、整顿吏治、推动文化繁荣。在他的努力下,前蜀的百姓得以在乱世中享受片刻的太平,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文化艺术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领域人才辈出,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得蜀地成为当时华夏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文化绿洲。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奈与悲哀。随着王建的离世,前蜀后主王衍的昏庸无道,让周庠的满腔热血与壮志豪情付诸东流。他虽拼尽全力,屡次劝谏,试图力挽狂澜,却无法改变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最终,他在落寞与孤寂中客死他乡,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