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土豆需要大量用水,虽说院子里有井,但毕竟不是取之不尽的,还是在河边清洗好些。
没有现代的各种污染,这山脚下的小溪清澈见底,干净的很。
他们一起把车上的土豆搬下来,众人围在孟昭的身边,等着要看怎么做。
“第一步呢,就是把这土豆的皮给削了,然后清洗干净。要注意的是,这些坑坑洼洼的地方,全部都要去掉。”
其实现代的淀粉制作流程,土豆是不用削皮的,因为会降低产量,但前提条件是现代有许多的杀菌方式,即便不削皮,也能保证产品的干净卫生。
但在古代,纯手工制作,无法进行杀菌处理,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去削皮,只保留完好的部分,虽说会降低产量增加制作难度,但至少不会影响产品质量。
来做工的大部分都是女人,削皮对于他们来说非常简单,孟昭一说便开始动起手来。
现在她们削皮用的还是普通菜刀,危险不说,效率还低,孟昭在心里把这事记下,她得赶紧把削皮刀弄出来。
等都弄好后,孟昭让她们把削好皮的土豆又都带回了祠堂。
让众人分工合作把土豆切成块,然后用石碾子或者石磨碾碎。
在水缸上放一个垫了布的箩筐,把豆渣倒里,一边往上倒水一边揉搓,让面浆都漏到底下的水缸里。
等差不多只剩豆渣的时候,再用布把豆渣包起来,挤压出最后的水分。
正在孟昭用力挤压纱布的时候,旁边的郑娘子说道:“孟昭,我力气大,这活让我来吧。”
果然,她一接手,刚才孟昭感觉已经拧干了的布包又哗啦哗啦流出了许多面浆。
她觉得自己力气已经算是比较大的,谁知道跟真正干惯了农活的女子对比,还是差的多。
说到底淀粉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孟昭只教了两三遍,众人便把步骤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要多注意孟昭提出的一些注意事项。
里正他们走了大约两刻钟,就到了目的地下河村,一行人拉着推车直奔村东头的大瓦房。
里正上前一边敲门一边喊,“赵老弟,赵老弟你在家么?”
屋内的人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迎出来,见到是隔壁沈家村的里正沈正泰,一边请他进来一边说:
“沈老兄,今个怎么有空来寻我,莫不是找我喝酒的。”
里正摇了摇头,笑着说,“这倒不是,我来是找老弟你帮忙的。”
“什么事?”
“我呢准备收点土豆,赵老弟你在村子里人脉广,劳烦你帮着打个招呼,看看哪家有愿意卖的,都拿出来。”
那人直接问道:“你准备收多少?”
“最少1000斤。”
那人听的瞪圆了眼。“这么多,你要这么多土豆干嘛。”
这不年不节的,土豆又卖不上价,收这玩意干嘛。
“这你就别管了,我有用处,劳烦老弟你帮着说一声,回头请你喝酒。”
这有熟人就是好办事,那人转头便去寻人,找的都是村子里刚收了土豆的几户人家,刚一问,大家就都愿意卖。
里正带过来的沈大庄跟李三儿,都是干活的好把式,搬起筐来个顶个的中用。
顾云也不甘示弱,一下就把一大筐土豆搬到了车上,少说也有大几十斤。
许平就差点事,但他也有优点,他在肉铺做过工,认得称,便在旁边跟着里正一起称重。
这边里正正带着人忙着称重装车,那边孟昭看着废弃的土豆渣子却犯了难。
这土豆渣是个好东西,既能用来当饲料,又能发酵后当肥料来用,但这么多的土豆渣,哪来那么些牲畜吃呀。
最好的办法是做肥料,多少都能消耗完。
可制作肥料需要发酵,发酵需要容器,为了沉淀淀粉,他们已经把能收集到的容器都用上了,根本没有多余的。
一个产业的形成势必也会产生诸多的配套产业,这些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一点点的去完善,短时间内,还没法把土豆完全利用。
孟昭跟李玉梅说:“在咱们这做工的,谁家养鸡养猪了,这段时间都能直接把土豆渣带回家,蒸煮熟了就能直接当饲料,要是实在消耗不完,就只能先直接扔了。”
想想那么多资源就这么浪费了,孟昭真是心疼。
她打听过,目前土豆的产量极低,一亩地只有2-3百斤,扣除需要缴纳的赋税人头税,能留在手里的,也不过一百多斤,
要知道在现代,土豆的亩产最多的已经高达万斤,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太过巨大。
若是能废物利用一下,把没用的土豆渣发酵成肥料,再用来提高土豆或者其他农作物的产量,那可真是一件大好事,她得好好研究一下。
制作淀粉的间隙,孟昭还让人去县里买了十匹麻布回来,用来做淀粉袋子。
“玉梅嫂子,咱们村有没有日子过的不太好但会做衣服的婆子,可以让她来缝袋子。”
毕竟做淀粉也是个体力活,年龄大力气小的都干不了,但缝袋子这种事,要求却不高。
李玉梅沉思片刻,说出了一个人选,“就找李婆子吧,她年轻的时候绣花手艺可好了,这会年龄大了眼神不好,绣花是做不了了,可缝个面袋子,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李婆子相公儿子儿媳都死了,就带着一小孙女,平日里日子过得凄苦,这活交给她,也好让她赚个零花。”
孟昭点了点头,让李玉梅去安排这事。
等她教完工人们如何确定土豆渣还需不需要过水,便看见李玉梅带着李婆子过来了,旁边跟着的,竟然就是当初卖给她青梅的沈芸。
沈芸看见孟昭在,赶忙凑了上去,“孟昭姐姐,你怎么也在这。”
“我也在这作坊里,你是来帮你奶奶的?”
小姑娘点点头,“嗯嗯,平日里在家,都是我帮奶奶穿针的。”
第一次见面,她以为这姑娘才十岁,后来才知道她竟然已经十二岁了。
沈芸从小没爹没娘,跟着奶奶一起长大,过的都是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个子自然长不高。
一个袋子要装50斤淀粉,孟昭要求高,针脚必须得密实,还得是来去缝,不然容易漏粉。
所以做起来会慢一些,定的价格是一个口袋一文钱,祖孙俩一天大约能赚个二三十文。
等这批袋子都做完,怎么也能赚个200文左右,俭省点用,够她们祖孙俩吃上一两个月了。
等里正回来时,把今日的账本拿给孟昭看。
土豆的收购价格是十文钱七斤,沈家村收了300斤,下河村收了1200斤,外加买的十匹麻布,一共支出了不到四两银子,这些都是现结的。
之所以把账目记录的这么详细,除了方便后续的算账外,也是为了另一件大的支出,那就是交税。
毕竟她们这是正式建了作坊,不是之前随便摆个摊交个摊位费就成,得按照规定定时缴纳商税。
关于交税的事孟昭什么都不清楚,全靠里正从旁解释。
“太祖爷终结乱世不过二十多年,当今陛下年幼时也是随着太祖爷四处征战,见识过民间疾苦的,起初在税收上,还相对宽限。”
“不过这几年,听说北边不太平,朝廷一直在训练新兵,征集粮草,这税收,慢慢就又上去了。”
“尤其是这商税,已经涨了好几回了,现如今大概是十五税一。”
春风楼的那张契约一共是675两,自己的二成利是135两,需要交8两左右的税。
这个比例在孟昭心里,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