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汉灵帝在位,刚上任时还兢兢业业,胸有沟壑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吏治,新辟取士途径,端是一副良君的模样,而现在已经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的昏君。
连朝会也是许久才会进行一次。
时辰已到,宫门打开官员们陆续而入,走在前面的便是袁逢为首的三公,后面便是九卿他们和袁隗,还有最近因为妹妹从而得宠的何进,蔡邕,卢植等人。
一路上,官员们低声交谈,讨论着今日朝会的议题。
当他们到达宫殿时,殿内已经弥漫着严肃的气氛。刘宏斜倚在皇位上,强行打起精神不过还是有些萎靡,群臣行礼后,依照位次站立。袁逢和袁隗对视一眼,眼神中透露出他们的谋划。
朝会开始,宦官张让声音尖细高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于是各官员,对各项政事依次呈报。当提到袁术在辽东的战功时,袁逢挺身而出,详细陈述了战斗的经过和袁术的英勇表现。然而,正如他们所预料,宦官和何进等人开始提出质疑,试图贬低袁术的功绩。
袁逢毫不示弱,与他们展开激烈辩论,袁隗也出列加入其中,凭借袁家在朝廷中的威望和人脉,多数大臣纷纷表示支持。渐渐地,朝堂上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面。
袁逢愤怒地回应,列举了众多证据证明袁术的战功属实,并指责宦官和何进故意刁难。双方争论不休,朝堂上气氛紧张。
就在这时,蔡邕和卢植这些名气极大的文人居然也站出来,支持袁逢的说法。何进和张让他们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些人居然也帮助袁家。
不过忽然想到袁术是蔡邕的徒弟他们也便懂了。
这些人德高望重,他们的发言让其他大臣纷纷附和,使得局势瞬间扭转。
汉灵帝被吵的不胜其烦大声道:“够了,吵的朕头痛,袁司空你便给朕详细讲讲事情细节吧。”
刘宏也不想让世族做大,但是已经不可抑制,他也懒得处理所以扶持起来了宦官体系,发现还是不可抑制,宦官体量太小,不足对抗庞大的诸多世家。
所以他再次培养另外一股势力就是何进,何进屠户出身但是妹子嫁给自己,算是外戚,将何进安插进军方从而达到多方势力平衡。
这次没料到,蔡邕他们不参与朝堂斗争的人,居然也参与进来,只能这次偏向文官了。
“启禀皇上,臣举贤不避亲,上次让吾儿袁术前去辽东担任太守抵御异族,这次吾儿料到乌桓人要来进犯我边境,便命令麾下薛仁贵主动出击率领三千人在外埋伏,当真有一万乌桓骑兵前来劫掠,当即出击,全歼一万乌桓人,扬我汉朝威风。”
汉灵帝听后勃然大怒:“乌桓好大的胆子,胆敢进犯我汉土,这次袁术做的好,应该狠狠给这些该死的异族一个教训。”
“传旨封袁术为……”
还没等刘宏说完,旁边张让小声咳嗽一声,在刘宏耳边低声叙说了什么,刘宏脸色一变不再激动,便又斜靠在龙椅上道:“那袁司空觉得应该如何赏赐呀。”
袁逢狠狠的看了一眼张让后道:“全凭陛下做主,但是因为吾儿这次大破乌桓一万人,已经有人说陛下您有汉武帝之志,有高祖识人之能,望陛下明鉴。”说完袁逢便又向着刘宏躬身行礼。
刘宏一听直接站起来道:“爱卿当真,现在其他人这么说朕的?”张让见状心中直呼,这老家伙好不要脸,昧着良心说话也不怕雷劈。
袁逢一看这招有效果连忙道:“陛下这当然是真的,吾儿也做好了随时为陛下开疆扩土的准备,在显高祖荣光。”
刘宏听后高兴不已:“哈!哈!哈!既然如此,朕就封袁术为征北将军。”
听到刘宏打算封袁术为征北将军,张让连忙说道:“陛下,袁术年龄尚浅,此时直接封为征北将军,恐众将士不服,不如先行浅封,未来在立新功资历老些,在行封赏,才显陛下皇恩浩荡。”
“哦!那依让父你看,现在该如何封赏?”刘宏觉得此言有理便问向张让。
张让思索一番在灵帝耳边道:“陛下先封袁术辽东太守兼讨异将军,在封那个薛仁贵为先锋将军如此便可,让他们继续在辽东进攻异族,立功后在进行加封。”
“嗯!”刘宏听后觉得张让说的非常不错,当即下旨册封袁术为辽东太守兼讨异将军,食邑二百户,并封薛仁贵为先锋将军,命其二人继续征讨辽东的异族。
袁逢在下面听的脸都黑了,对张让的愤怒如火一般燃烧,但是刘宏已经下旨他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和袁隗对视一眼,退回队列中,张让朝着袁逢得意一笑,露出得意笑容。
他却不知坐在皇位上的刘宏眼中闪过一抹狡黠之色,表面依然是慵懒的表情没有变化。
这时,一位臣子站了出来,“陛下,微臣认为,当下应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宜再战。乌桓虽犯我边境,但其并非我大汉之敌。若贸然开战,恐伤民劳财。”
刘宏听后,思考片刻,觉得言之有理,“爱卿所言极是,那便暂时罢兵吧。不过,边防之事仍需重视,众爱卿可有良策?”
另一位大臣提议道可以增加军费,加强边军,刘宏不假思索便拒绝,说道:“增加军费一事,还需从长计议。如今国家财政吃紧,没有多余钱财可以出。”
众人心知肚明,只是刘宏需要享乐不愿出钱罢了。
然而,张让却眼珠子一转,上前奏道:“陛下,臣有一策,既可增加军费,又不致于劳民伤财。”
刘宏顿时来了兴趣,问道:“让父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张让微微一笑,压低声音道:““陛下,可售卖一些官职,这样既能筹集资金,又可满足朝中一些大臣的需求。”
刘宏闻言,心中一动,这倒是个不错的敛财手段。他看向群臣,问道:“诸位爱卿意下如何?”一些大臣沉默不语,显然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