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得不说皇上这么做虽然是有些冒昧但是结果还是有的,那一箱箱的金子银子,还有珠宝首饰珍贵摆件,甚至是已经破损的贡品,都完好无损的从这些人的库房里被一件件的运出来,皇上的成功让不少世家大族都看了眼红,心想着要不他们也回去好好的查一查,没有谁嫌钱多不是。
特别是敦亲王,皇上处置年羹尧的时候叫敦亲王阴差阳错之下逃过一劫,不过敦亲王现在胆子也没那么大了,敢跑到皇上的脑袋顶上作威作福了,虽然还是看皇上不顺眼但是敦亲王学会跟自己和解那就不看,于是敦亲王现在也是深居简出的。
敦亲王虽然不缺钱他姨母是皇后额娘是贵妃,两个人留下的嫁妆和私产也够他挥霍的了,但是看着皇上白得这么多的钱敦亲王还是眼红啊,恨不得上去抢两箱再说,于是在皇上的带领之下,京城出现了查抄奴才私产的风气。
等到太后知道的时候,皇上家早就已经抄完了,正在私库看着自己的财产高兴着呢!
太后和皇后心里震惊愤怒,太后是心疼自己的族人和面子,皇上是心疼自己的人手和眼线,反正两人经过这一次又有了很大的损失,势力是大大的缩小。
“叫皇帝来”太后虚弱的说道,脸色苍白。
伺候太后的奴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在是都不愿意去,但是又不敢违背主子,最后还是请了寿康宫的总管大太监去请皇上。
现在的太后没有沈眉庄的精心照顾整个人看起来都不好了,齐贵妃还有和贵妃两个人和太后不亲近,两人也是养尊处优惯了的,怎么可能亲力亲为尽心尽力把太后当做自己立足的根本照顾呢!
月嫔倒是对太后孝顺有加,可无奈月嫔自己的身子也是不中用的,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的。
这次月嫔得知乌雅氏和很多包衣世家被抄家担心坏了,毕竟月嫔的亲人可没有被先帝抬旗,她跟太后是同姓但是隔着一层呢。
皇上不但抄了他们的家就连人也没放过,现在都关在大牢里说是要问斩呢,月嫔听到这个消息人差点晕过去,连忙去养心殿求情,只是可惜皇上对甄嬛的求情都是毫不心软更何况是她了,月嫔虽然是嫔位主子但是进宫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多得宠,所以皇上对她也没有什么情分,只是叫苏培盛打发她回去。
苏培盛看着脸色苍白如纸的月嫔,心里担心怕月嫔一个激动再晕死在养心殿,到底是太后娘娘的族侄女,死一个竹息就算了,月嫔可别走在太后前头,不然他们这些奴才也得跟着吃瓜落。
“皇上愿意见本宫了吗?”月嫔期待的问道。
苏培盛苦着一张脸,焦急的说道:“月嫔娘娘皇上有要紧的政事要处理没时间见您,您身子不好还是先回永和宫养着吧,等皇上有时间了一定会去看您的。”苏培盛想赶紧劝月嫔离开。
月嫔眸子黯淡了不少,她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但是她的母族她是一定要保住的,只要不砍头哪怕流放她也认了。
“太后,太后娘娘”月嫔嘴里喃喃的说道。
说完也不再管苏培盛了,踉跄着起身准备去找太后,苏培盛看着月嫔连忙嘱咐道:“快,还不赶紧扶好月嫔娘娘。”
苏培盛叹了口气,看着月嫔的背影,心想这叫什么事啊,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啊!
月嫔赶到寿康宫的时候,恰巧太后还醒着,月嫔哭诉道:“求太后娘娘救嫔妾的阿玛一命,求太后娘娘开恩啊!”月嫔拖着病弱的身子砰砰砰给太后磕头。
太后看的心里不忍,月嫔的阿玛何尝不是自己的族人,太后对皇上的隔阂越发的大了,心里不住的想着要是老十四登基,又怎么会这么不顾自己这个额娘的脸面。
自己虽然看重乌拉那拉氏,但是也只是希望乌雅氏和乌拉那拉氏能齐心给家族带来荣耀,但是如果荣耀的只是乌拉那拉氏,那百年之后跟自己这个太后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到底是姓乌雅氏啊!
“皇上还是没有来吗?”一边说一边还叫人赶紧把月嫔给扶起来。
太后看着月嫔慈爱的说道:“放心哀家也姓乌雅氏,必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阿玛被问斩的,你先回去吧,小心身子现在族里还要靠你帮扶呢。”
打发走月嫔太后强撑着身子等着皇上,一边的一个姑姑担心的看着太后,太后在后宫明面上是比皇上地位还高的人,因为大清注重孝道,所以自然是不可能只有竹息这一个值得信任的奴才。
“竹青,皇后那边有什么消息?”太后淡淡的询问道。
“皇后那边还是如常没有什么消息。”竹息也是服侍太后的老人了,地位一点都不比竹息差。
太后脸色一凝,她扶持宜修是为了家族荣耀,当初选乌拉那拉氏姐妹成为胤禛的福晋是因为,乌雅氏够不上皇子福晋的位置更何况也没有适龄的格格,但是她也不想便宜了旁人,那时的费扬古正好还是从一品步军统领位高权重又是满洲八大姓,他们乌雅氏跟人家连宗还真是沾人家的光,所以她才那么护着宜修。
但是现在自从乌拉那拉氏的领头羊费扬古意外去世,乌拉那拉氏没有一个中用的,但是这也是太后希望看见的,因为要是乌拉那拉氏还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他们乌雅氏还怎么融入他们取代他们,太后对乌拉那拉氏的男儿不管不顾,但是对乌雅氏的男儿严厉要求,现在乌雅氏也有几个外放的年轻人都相当不错,后代也是十分兴旺。
“既然皇后不中用咱们也该想想旁的办法了,哀家记得兆惠也有了嫡女跟六阿哥相当。”兆惠可是太后娘娘的亲侄孙,什么皇后月嫔对上他都要后退。
现在乌雅氏都要没一半了,也不见皇后有什么动静太后要是再扶持皇后,怕是要把整个乌雅氏都搭上了,到了要紧关头太后是知道什么才是亲疏远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