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早恋要不得。
何况这男的长得完全不是她喜欢的类型。
不行不行,她摇着头不自在的往后退了退。
她在记忆里努力翻找,才在犄角疙瘩把眼前这人翻出来。
忍着翻白眼的冲动撇撇嘴,就这劲头还想追姑娘。
落水都几个月前的事了,如今才来问还有个屁用。
她轻咳一声,“多谢李大哥的关心,我身体已经好了。”
沈玉姝扯了扯嘴角,这矮冬瓜还没发育,看人都得抬头,居然有人喜欢。
古人重视声誉,她觉得两人这么大喇喇站着说话不太合适。
指了指他身后的方向,“我爹在找我,我先过去了。”
沈玉姝也顾不了地上是否泥泞,急匆匆掠过他身侧。
还不忘抖抖身上的鸡皮疙瘩。
咦,她可不喜欢未成年。
这都什么事呀。
两人擦肩而过的瞬间感觉似乎有人在盯着自己。
找了一圈发现在厨房门口看到了王翠娥的身影,眼带恶毒死死的看着她。
沈玉姝奇怪,似乎想到什么又朝身后的李宗归看去。
原来是为了男人啊,她就说嘛,两个小姑娘能有多大仇恨。
她收回视线朝王翠娥微微一笑。
王翠娥顿时觉得身体被刺骨的寒意包围。
脑中又想起那天在河边的事,慌慌张张移开了目光。
县学今天放假,胡巧兰打算割几斤肉给儿子补补身体。
母子俩刚到王家,她转身割肉的功夫儿子就不见了。
等她再找到人时就看见自家英俊的儿子笑得跟朵花儿似得在和沈老二家的闺女说话。
她抚了抚胸口暗自嘀咕,“不生气不生气,肯定是那死丫头勾搭我儿子。”
胡巧兰走上前还不忘恨恨瞪了一眼沈玉姝的背影。
咬紧后槽牙,“肉买完了,回家。”
路上胡巧兰瞟了儿子一眼,“你死了那条心吧,娘不会同意的。”
李宗归闻言先是前后左右看了看确定没人后才出声反驳,“娘胡说什么呢。”
“哼,娘是过来人,你想什么我心里能不清楚。
沈家那闺女不行,娘不会同意。”
胡巧兰直接戳破儿子的小心思堵了他的后路。
“娘,你可别胡说,女儿家的名声多重要,再说玉姝还小呢。”
“玉姝,玉姝,你听听,听听,叫的真亲热。
你将来是要考举做官的人。
李家还指望你改换门庭娶个高门女子。
一个村里的姑娘能给你什么,何况她今年才多大。”
她声音低沉带着几分尖利细细的数落着身侧的儿子。
逢人还不忘点头含笑,半点看不出刚才的功利嘴脸。
胡氏向来看不上村里的姑娘。
自己辛辛苦苦供儿子读书还想着等将来儿子高中再谋算一门好亲事。
那她李家才真是脱胎换骨,所以她决不允许儿子娶个村姑。
李宗归一时愣在原地不知该说什么。
他娘总是异想天开考举做官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胡巧兰还在浑然忘我的幻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临到家门口更是拉起儿子的手语重心长的拍了拍。
“娘不会害你,好好想想娘说的话。”
这边父女俩一个提着肉一个提着臭烘烘的肥肠往回走。
沈玉姝说了刚才遇见李宗归的事。
沈安信的表情霎时由晴转阴变得耐人寻味。
沈安信想起胡巧兰往日的做派,一声轻呵。
“不用管她,也就她当自己儿子是个宝。
打量别人不清楚她那点小心思。
儿子考上童生便看不上村里的姑娘,不知所谓。”
他嗤笑一声,话里讽刺意味十足。
“你还小不着急说亲事,再说爹还看不上她儿子呢。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废物一个。
考上童生好几年也再没个动静,将来怎么养活一家人。”
“噗嗤”沈玉姝忍不住笑出声。
她这个爹还真是一针见血。
“二叔,你怎么买了这东西回来。
洗不干净不说吃着还一股怪味。”
沈玉姝落后一步进门,刚好看到沈玉兰嫌弃的捂着鼻子把肥肠接过去。
“大姐,相信我,等我把它做好你会喜欢的。”
她在后头补了一句,从灶膛里掏出两把草木灰撒到盆里。
背对两人又撒了些盐,揉搓抓洗两遍。
肠子翻过来把上面的肥油轻轻扯掉。
又换水淘洗了四遍才捞出来放一边沥水。
天气放晴沈家人又合在一起吃饭。
今天时间不够做不了卤味,她打算做干煸肥肠试试。
要把肥肠的膻味压下去需要用到几味香料。
她又回了后院一趟把沈家没有的调料都装了一些出来。
肥肠切断下锅煸出油脂。
放葱姜蒜加香料、茱萸、花椒,最后放盐大火翻炒。
没有青红辣椒装盘显得菜色有些单调。
肥肠出锅香辣扑鼻,味道飘出窗外把前院堂屋的沈老爷子都招来了。
吃饭的时大伙看着桌上的肥肠都有些抗拒。
以前放再多调料也压不住那股怪味。
这回虽然闻着香可都不愿意轻易尝试。
属实是怕了那个味道。
沈安信是知道女儿的厉害,身先士卒的吃了第一口。
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二叔,味道怎么样?”
沈宁言闻着味道早就忍不住了。
眼下看有人吃了迫不及待的询问。
沈安信没回答,眯起双眼一脸笑容的又夹了一筷子。
味道惊艳还有嚼劲简直比从前好吃太多。
“不臭,你们都尝尝,姝姝做的能不好吃嘛。”
沈宁言拿起筷子秉着呼吸夹起一块放入嘴中。
正打算囫囵咽下,嘴里却爆发出一阵麻辣咸香
点头嚼了两下又夹了一筷子配豆菽饭吃。
余下其他人抱着试试的心态尝过以后手再没停下来。
想不到肥肠做好了竟是这个滋味,以后又能多加一道肉菜解馋了。
这个朝代粮食和蔬菜的产量还处在普遍偏低的时候。
这也正常毕竟没有前世科学种植,水稻和小麦也是一年只种一季。
当地气候和前世的阳郡一代有些像。
要是规划合理水稻提前育苗完全可以实现一年两熟。
沈家人还算种田手艺好的人家。
赶上年景好交了税收,剩下的粮食留一小部分。
余下的要全部卖掉供家中男子读书。
所以还种了些豆子杂粮,平时搭配着吃勉强能混个温饱。
之前她见着沈家人每天刷牙用柳枝还感叹这个家实在是穷的厉害。
后来问了顾氏才知道村里好些人家连牙都不刷。
她又觉得用柳条就柳条吧,至少比别家不刷牙的强上不少。
她刚开始试着咬了几天柳枝。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费牙。
而且柳枝还是存了许久的,总之那味道妙不可言。
她空间的牙刷有几箱子可又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出来,只能找借口说自己做。
托沈安信去木匠家借了工具和木板。
每天吃饭时候出来冒个头,其他时间在房间待着。
不时弄出点动静表示自己在干活,
其实是在空间忙活。
在屋里闷了两天后拿了十几只原木牙刷出来还是黑毛的。
主打一个尽量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