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呼......!”
在俄罗斯帝国刚刚平息了“血腥星期二”的混乱,又因拉斯普京的出现预示着动荡的未来时,汉斯却满脸焦急地在医院的走廊上奔跑。
医生和护士大声喊着走廊中不能奔跑,可汉斯的耳朵早已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嘎吱!
“施里芬参谋总长!”
“汉斯,你来了?”
到达病房门口,汉斯焦急得甚至顾不上敲门,直接推开了门。躺在病床上,浑身缠满绷带的施里芬参谋总长迎接了他。
“哈哈,要是别人看到这场面,恐怕以为我要死了呢。”
施里芬看着汉斯,无力地笑了笑。
而看到施里芬似乎没有生命危险,汉斯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居然还会被马踢到。真是世事难料啊。”
“您别这么说,早上听到消息时,知道我有多震惊吗?”
据说,施里芬像往常一样准时前往参谋总部上班,却在路上被一位同僚将军骑的马踢伤了。
这件事真的完全出乎意料,当得知施里芬险些丧命并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汉斯满脸慌乱地赶来了这里。
然而,施里芬却表现得满不在乎,仿佛这点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可汉斯还是忍不住向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絮絮叨叨地唠叨了一番。
这次侥幸没出大事,但被马踢可绝不是能轻视的事情。
上辈子他还看过一段视频,是一匹马一脚踢死另一匹马的场景。要是稍有差池,施里芬就会像视频中那匹倒在地上抽搐而死的马一样。
“没事的,没事。我这不是好好地活着吗?”
施里芬努力挤出一抹笑容,似乎想让汉斯安心。
但他的笑容很快染上了一抹深沉的哀伤。
“不过,看来我也该从参谋总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我的身体已经无法再胜任这份重任了。”
“参谋总长阁下......”
“哈哈,干嘛露出这副表情?我真的没事啊。我今年已经72岁了,在军队服役整整53年。现在,也该是时候把位置让给后辈,安享晚年了。”
汉斯知道。
在原本的历史中,施里芬确实在1906年,也就是明年,从参谋总长的位置上退下来。
但他一直以为他是因为年龄原因才选择退休的,所以本想劝他再坚持一两年也好。
毕竟,施里芬在退休后还会活到1913年,差不多能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汉斯以为可以稍微延缓他的退休计划,但谁能想到,他竟会在上班途中被马踢了呢?
‘谁能预料到施里芬会因被马踢伤而提前退场啊!’
汉斯的理念一直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此刻他却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要求身体如此虚弱的施里芬继续留在军中。
“那么,您打算让谁继任参谋总长呢?”
最终,他放弃了阻止施里芬退休的念头,满脸凝重地问道。
尽管答案早已在心中。
“我并没有特意指定继任者,不过有几个候选人。比如我关系不错的汉斯·冯·贝瑟勒,或者总理的哥哥卡尔·冯·比洛,还有冯·德·戈尔茨。”
“您说的冯·德·戈尔茨,是那位曾在奥斯曼帝国担任军事顾问的科尔玛·冯·德·戈尔茨将军吗?”
“没错。其实我个人觉得,他是最适合接替我的人选,不过皇帝似乎并不喜欢他。”
不仅是威廉二世,汉斯也对他不太感冒。
科尔玛·冯·德·戈尔茨(wilhelm Leopold colmar Freiherr von der Goltz)不仅是一个军国主义者,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狂热拥护者,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强国吞并弱国是天经地义的事,还视屠杀为“世上最美的艺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他在比利时占领区主导的大屠杀,正是这种扭曲思想的写照。
“希特勒都曾在东欧大屠杀时盛赞过这个人,可想而知他是什么样的存在。”
不过,好在威廉二世对他并不感冒,所以他并未能继任参谋总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在施里芬提到的候选名单中的人。
“那么,皇帝陛下更倾向于让谁担任下一任参谋总长呢?”
“是毛奇。”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
这是大名鼎鼎的毛奇大将的侄子。为了区分两人,人们常将叔叔称为“大毛奇”,而侄子称为“小毛奇”。
“毛奇的履历的确不足以服众,但皇帝对他颇为宠爱。如果没有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参谋总长了。”
施里芬的话没错。
在历史中,毛奇确实凭借皇帝的宠信接替了施里芬成为参谋总长。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战,他就搞砸了施里芬计划,被解除了职务。
不过,将施里芬计划失败的锅完全扣在毛奇头上也不太公平。毕竟这一计划本身就没考虑到堑壕战和全面战争,其根本就是一个冒险的构想。
“您对毛奇继任参谋总长一职并没有什么异议吗?”
“虽然他资历尚浅,但作为参谋总长还算合格。我之后再介绍你们认识吧。”
施里芬说着,从旁边的包里取出了一些东西,是一张被折叠了多层的地图。
“说起来,这次我正好想和你谈点事。”
“谈点事?”
“我知道你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这次正好趁这个机会和你说清楚。不过要记住,这是机密,千万别告诉别人。”
施里芬用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然后展开了那张地图。
“这是地图吧。”
而且,是一张标注了复杂符号和线条的欧洲地图。
不用看,汉斯也知道这是什么。
这是战争计划的草稿,虽然还处于构想阶段,但已初见雏形。
施里芬开口了:
“我问你,如果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间爆发战争,身处两线作战困境的我们德意志帝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
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
这是杰出的战略家施里芬从1905年开始构思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争计划。
施里芬将自己的经验、才智以及毕生精力全都倾注在这个计划中,因此细节上十分复杂。但如果要尽量简单明了地概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如果三国同盟和俄法同盟之间爆发战争,德国极有可能同时在西线与法国、东线与俄罗斯开战。
2.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军计划绕过法国的防线,通过比利时迅速击溃法国。
3. 俄国方面则依靠与奥匈帝国的合作,以最小兵力牵制。
4. 在击败法国后,动用全部力量占领圣彼得堡,击溃俄国。
5. 最后的胜利和利益!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密计划。
而在实际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军方也的确认为德军会从阿尔萨斯-洛林方向发起进攻,因此施里芬计划成功击中了法国的弱点。
‘当然,这只是在战争真的能如德国计划进行的前提下。’
但现实从来不会完全按照计划发展。
再完善的作战计划,一旦战争爆发,也会瞬间化为一纸空文。
而施里芬计划正好证明了这点。
“首先,速战速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战争一定会拖延下去。”
“为什么这么认为?”
“如果欧洲列强之间爆发战争,其规模将超出以往任何战争。各国会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手段,竭尽全力争取胜利。”
全面战争(total war)。
欧洲人曾视为乡间小事、不愿直视的美国南北战争,将以更大规模、更惨烈的姿态重现。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既不是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的法国,也不是二战时那短短六周就溃败的法国。
当然,汉斯已经在做一些准备,也许能让战争比原本的历史结束得更早。但至少,必须抛弃“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将会爆发一场世界大战,一场结束一切的战争。”
当然,实际上什么也没结束,但此时汉斯还是这么说了。
毕竟对还未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提到“以后可能还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未免显得太超前。
更何况,施里芬当时身体抱恙。
为了他的身心健康,汉斯决定暂时保留这些“剧透”。
“确实,如今的欧洲就是一个火药桶。因此,我也在为可能的战争进行规划。但战争真的会像你说的那样扩大吗?难道不会有人尝试调停?”
面对施里芬的疑问,汉斯摇了摇头。
“一旦战争开始,在一方彻底崩溃之前,谁也无法停止战争。倾尽一切意味着有太多东西不能失去。甚至,当政府想结束战争时,民众都不会允许。”
“嗯......”
政府能够完全掌控民众的时代已经结束。
接踵而至的,是无法控制的疯狂时代。
因此一旦有人试图停止战争,那些本应对外的愤怒将转向本国政府。
战争一旦全面展开,就再也无法停下。
直到一切结束为止。
“好吧。如果欧洲爆发战争,它演变为你所说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确实很大,这也可能导致战争拖延。但我的担忧并不止于此。”
“您是指堑壕战吧。”
听到“堑壕战”这个词,施里芬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毕竟,他亲眼见证过日俄战争中的堑壕战。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如果看到了却依然忽视,那就是愚不可及了。
其他列强可能会如此,但至少德意志帝国绝不能这样。
“正如你所说,这的确令人头疼。如果战争爆发,不论俄罗斯的辽阔领土如何,法国肯定会采取堑壕战的策略。”
“是的,很可能如此。也许整个战线都会被堑壕覆盖。”
“但我们的德军,真的能突破堑壕线吗?”
施里芬皱着眉,看着地图,显然对此毫无头绪。
汉斯明白了为什么施里芬计划尽管去年已经开始构思,却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在堑壕战这一难题得以解决之前,任何计划都是徒劳。
“确实很难,即使动用所有火炮并大规模装备机枪,也只能取得有限效果。”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经过长期思考,我为堑壕战准备了一个方案。”
“什么?你怎么现在才说!”
听到这话,施里芬似乎忘了自己是病人,对汉斯大声呼喊,催促他赶快说明。
为了避免施里芬高血压飙升晕倒,汉斯赶紧回答:
“我将它称之为‘坦克(pan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