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完账之后,赵树清也不再去细想了。
她回想着县城里的商贩情况,看看以后有什么合适的买卖可以做?
想着想着,突然间她就想到了刚才看到的武行和镖局,于是问赵大河道:
“大伯,刚才我在城里看到好几家镖局和武行,这里很盛行练武吗?”
赵大河想都没想就说道:“自然是的,这几年武举之风盛行,很多人想走武举入仕,学武练武的就多了,武行自然也就多了。”
武举?
赵树清有点疑惑,不都是科举备受人们的尊崇吗?
“那科举呢?”赵树清问道。
“科举自然也考,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吃香,难度也提高了不少。
自从七年之前,新皇推举新政,重武轻文。
像以前科举的秀才还可领月银,举人可当知县,但现在都不行了。
现在的秀才就是一个读书人,举人倒是有月银,但也不能当官,只有考进了贡士和进士才可授予官职。
而武举不仅沿用以前的方式,各个身份的待遇也没有变,甚至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选拔方式。以前武举要求考生要识字,现在不识字也行,设有专门的不识字的考核方式。
考上了也可以当官,但当不了大官。要是以后能识了字,还不需要重新考核,直接在原来的基础上擢升。
这种考核要求低,与科举想比也更容易的机会,自然让很多人都跃跃欲试。
那些武行看到了其中的有利可图,自然便会到处开设分行了。
以前我小的时候,县里也才两家武行,现在恐怕都有十几二十家了。”
赵树清听了心里震惊不已!这个世界居然是这个样子的?
武举居然被重视到这种程度,这岂不是只要有一身武艺即可当官?
即使是前期不识字,当上了官有了俸禄,自然就有条件学了,而且还不需要重新考。
难怪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这改革的武举比科举容易太多了。
“那武举制度不变,岂不是武秀才要比文秀才身份尊贵一些?”赵树清问道。
“那是自然,在同一官衔品级上,文官见到武官都是要弯腰作揖的。”
赵树清一听就感觉有点离谱了。
这么明显的差别,自然从上到下都是如此。那么朝堂之上必然是武将压制文官。
这种考核制度是机会,不也是危险的信号?
一个武将主导的庙堂,恐怕将会很不安生啊!因为只有战争才能让武将建功立业。
而且,这个皇帝还是一个主战派,这么有别于科举的武举,不就是在不遗余力的搜罗一切会武的莽夫吗?
从七年前就开始谋划,可见其背后的野心必然不小。
又想到这几年来不断加重的苛捐杂税,这些税收难道是去供养军队了?
难道这个国家从七年前就已经开始悄悄备战了吗?
谋划七年之久,再大的计划应该也要接近尾声了吧。
难道一个乱世就要来临了吗?
赵树清越想眉头皱的越紧,她只是想好好种田带上家人过上好日子,平淡的过完这一生而已。
这些年赵家村早就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村里还有从其他村嫁过来的妇女,赵家村早就已经与外面建立了联系。
若是乱世来临,赵家村恐怕也难独善其身。
该怎么办呢?
赵大河看到她侄女眉头都皱成了一块疙瘩,不知所谓,还以为她在为武举与科举的事感到不平,于是劝慰她道:
“二丫啊,这些事情我们老百姓是左右不了的,上面怎么做,我们怎么适应就是了,想办法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这武举改变这么大,也给了人们更多的机会不是?这样好不好咱也不知道,但新皇登基以来,确实做了很多好事啊!
虽然这几年税收重了些,但只要饿不死,活着都是很自由不是?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以前真是太荒诞了,能有现在的好世道,皇上功不可没啊!
你没赶上那段岁月,是很幸运的。
现在武举科举离咱们都太遥远了,影响不到咱们的生活,不必因此而对上面的决定感到愤怒不平,现在的生活也算不错了。”
赵大河说到这里,一旁的秦氏和李氏都跟着点点头。
不平?自己能有什么不平的?只是对未来有些担忧而已!
赵树清看着他们这个样子,有些好奇。
以前是什么世道?能让他们把现在这种世道当成好世道!甚至还隐隐之中还很维护现在的皇帝。
“这皇上登基多久了?”她有点好奇这个皇帝是做了什么?让赵大河这样评价他。
“十年了吧!”
十年?
十年前登基,七年前推武举压科举,这皇帝还真是个急性子啊!
“既然武举这么好,赵家村怎么没人去练武应考啊?”赵树清疑惑的问道。
“以前自然是有,只是最近几年天灾不断,庄稼收成不好。人都快饿死了,哪还有余力去练武啊?
以前你爷爷还在的时候,把我送进去练了两年,本打算以后让我走镖行。
但你爷爷突然去了,我自然就学不下去了,只能回来种地。
所以,你大伯我还是略懂些拳脚的。”
赵大河说到这里还得意的笑了笑。
秦氏这时候也插嘴道:“我当初就是因为这个才看上你大伯的,要不然谁会看上他这个黑炭啊?”
赵大河一听,笑意的嘴角收了收:“什么黑炭?那时候还不是很黑好不好?”
“还不黑,全身上下也就只剩牙齿是白的了。”
…………
赵树清看着他俩斗嘴,觉得好笑。
怪不得刚才她看赵大河谈买卖的时候有那么点样子,原来小时候也是在外面混过的。
赵树清也不再去想这个皇帝老儿想干什么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现在什么都没有,吃饭都成问题了,想得再多除了让自己焦虑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益处,先过好眼前的生活才能规划未来。
还有,不知为何,原主的记忆中没有一丝关于这些事情的。不知道是年纪太小了还是赵家村太偏僻消息太闭塞了。
看来还是需要多多了解一下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的,才能做下一步决定啊!
几人说说笑笑的走了半个时辰,又要开始走山路了。
赵树清环视一圈,也没看见胖墩的身影,想要叫它一声,又怕附近有人被它的大嗓子给吓到。
找了又找,轻轻叫了几句,还是没看到它。
于是,赵大河扯起他的大嗓子,在赵树清猝不及防之下就喊起了胖墩。
此时胖墩终于从树林里面吼了一声作为回应,还好,它还知道分寸,没有放开了吼。
要不然,以后这条路的其他人恐怕都不敢走了。
“大伯,你们先走,我去看看胖墩在干嘛!”
赵树清说完就钻进了林子里,不给他们反驳的机会。
“这孩子,你进去干嘛,在这等它回来不就行了吗?”李氏在后面喊道。
赵树清根本没回应她,钻进了林子里就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