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印案:
制度背景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全国财政的管控,规定各布政司、府州县每年需向户部呈送包括钱粮税款和军需在内的收支账目,且账目必须与户部所掌握的完全相符,如有不符则需返回原地重新填写并盖章后再上报。
实际操作与潜规则形成
由于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地方距离京城路途遥远,一旦账目被驳回,重新往返盖章耗时费力。于是,一些头脑灵活的官员想出了携带事先盖好官印的空白表册的办法,这样一旦账目出现问题,便可以在京城就地填写,无需再返回原地。
案发与朱元璋的反应
洪武九年(1376年)或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偶然发现了空印文书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官员们相互勾结的欺君行为,顿时雷霆震怒,下令严惩有关官员。
案件争议
- 案发时间争议:《明史》记载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但方孝孺所着的《先府君行状》表明其父方克勤在洪武九年受空印案牵连被杀,所以洪武九年的说法也被很多人认可。
- 涉案人数争议: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认为空印案连坐被杀的多达七、八万人,但《明史》中只记载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军远方。
郑士利上疏
空印案发生后,浙江宁海人郑士利抓住朱元璋下诏求直言的机会,写了一封万言信送到御史台,为涉案官员鸣冤。
后续影响
- 制度方面:朱元璋将有关条陈写进大明律法,制定了各种违反公文制度的条款,完善了文书制度,如明确规定文书格式、印章使用方法、审核流程等,杜绝空印文书再次出现。
- 政治方面:此案过后,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另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散了地方的司法权和军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胡惟庸案:
胡惟庸其人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与朱元璋同乡。他在明朝建立初期被任命为丞相,起初凭借“曲谨事上”赢得朱元璋信任。但随着权力的增长,他变得专权跋扈,权力欲极强且阴狠植党。
案发前矛盾积累
- 权力膨胀与朱元璋的不满:胡惟庸任丞相期间,生杀废黜等大事不经请示朱元璋便擅自执行,还扣下不利奏章伺机报复,追求功名之徒及失去职位的军人、武夫竞相贿送金帛、名马等,引起朱元璋的猜忌与不满。
- 机构设置与权力制衡尝试:洪武十年,朱元璋创建通政司,规定臣民言事中书省不许折阅,必须原封转呈皇帝,并升胡惟庸为左丞相,起用汪广洋任右丞相加以牵制,但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观。
案件导火索及初步处理
- “阻贡”事件: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使者进贡,因中书省未安排进献时间,使者被赶到承天门前,胡惟庸、汪广洋相互推诿,朱元璋大怒,将二人及礼部官下狱。
- 汪广洋被处死: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毒害刘基,朱元璋审问汪广洋是否知情,汪广洋矢口否认,朱元璋以“朋欺”罪处死了他。
案件扩大及株连
- 胡惟庸被诛及“云奇告变”传说:洪武十三年,涂节、商暠、陈宁告发胡惟庸不法之事,胡惟庸被以“擅权植党”罪名处死并诛灭三族,涂节、陈宁也一同被处极刑。此外,还有“云奇告变”的说法,但存在诸多争议。
- 后续株连:洪武十八年至二十三年,陆续有人被告发为胡党。如李存义被罢官免死;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封绩供出胡惟庸曾向元朝残部借兵助反等,朱元璋借此兴大狱,李善长等众多开国功臣被牵连,遭到株连者达三万余人。
案件影响
- 政治体制变革: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提高六部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三司。
- 政治氛围转变:朱元璋更加疑神疑鬼,对朝臣严密监视,实施更为严厉的法制和行政手段,政治氛围变得高压严苛。
————————
郭桓案:
案件详情进一步披露
- 贪污细节与金额:郭桓等人不仅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赋税及浙西秋粮,还在征收赋税时巧立多种名目中饱私囊,如征收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据统计,他们总共贪污的粮食折算后高达2400万余石精粮 ,涉案金额巨大,相当于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
- 牵涉人员范围:此案牵连极广,除了户部侍郎郭桓外,还涉及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兵部侍郎王志等六部高官,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被处死。地方上,全国十二个布政司的官吏也多有牵涉,包括布政使司李彧、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等,甚至连基层的粮长也未能幸免,系狱拟罪者数万人 。
案件处理及后续影响
- 朱元璋的举措及态度:朱元璋得知此案后极为震怒,采取了严厉的处理措施,下令将涉案人员全部诛杀,并进行大规模追赃。在追赃过程中,为平息民怨,将审刑司吴庸等人处死,并手诏公布郭桓等人罪状 。
- 对经济的具体影响:为追赃粮,演变成全国骚动,民间富人多因此破产,中产以上民家被抄杀者不计其数,使得明朝初期的经济受到一定冲击,许多地方的经济活动陷入停滞或混乱,一些地主富商的财富被大量剥夺,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 对政治的具体影响:此案作为明太祖重典肃贪的典型案例,让明朝官员警戒恐惧,时人谓“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使得明朝官场风气在短期内得到了整肃 。
- 对制度的具体影响:促使明朝在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完善,如记账时采用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此外,朱元璋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强化了厂卫特务机构的职能,使其对官员的监察更加严密 。
————————
蓝玉案:
蓝玉其人及早期经历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他身材高大,面如重枣,作战勇猛,有谋略。初隶常遇春帐下,因战功由管军镇抚积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封为永昌侯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傅友德平定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冯胜招降纳哈出,平定辽东。
蓝玉的居功自傲行为细节
- 经济方面:蓝玉不仅违禁贩卖私盐谋取厚利,还广辟庄田,光收养的庄奴义子就有几千人。他公然霸占东昌府民田,百姓上告,御史查勘反被其绑打驱逐。
- 军事方面:蓝玉在军中擅自黜陟将校,进止自专,甚至不听君命。某次北征还师,夜扣喜峰关,关吏未及时开门,他竟纵兵毁关而入。
- 对皇权态度方面:蓝玉对朱元璋的恩宠傲慢无礼,在朱元璋为其摆酒庆功时,他不躬不揖,不跪不拜,将胜仗归功于自己,而非皇帝的庇荫。
案件处理过程细节
- 拉开序幕: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朱元璋以交胡惟庸罪,将蓝玉的姻亲靖宁侯叶升处死,正式拉开了铲除蓝党的序幕。
- 告发与被捕: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下令将蓝玉逮捕下狱。蓝玉被捕后,在狱中可能遭受了刑讯逼供,被迫写出了长篇供词,供出了所谓的同党。
- 株连与杀戮:朱元璋借此大做文章,将平时与蓝玉有关系的许多将校都定为“逆党”。最终蓝玉被灭族,其本人被处以剥皮实草之刑,人皮被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因蓝玉案被牵连杀戮的人数超过1.5万,包括公爵1人、侯爵13人、伯爵2人,各级官员不计其数。
后续影响
- 政治格局方面: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但也导致了明朝初期功臣宿将几乎被屠戮殆尽,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靖难之役等事件埋下了伏笔。
- 制度变革方面:蓝玉案后,朱元璋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大都督府,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事权力分散,互相牵制。
- 社会舆论方面:蓝玉案的血腥杀戮使得明朝的官员和百姓人人自危,政治氛围变得更加紧张和压抑。一些文人墨客对该案也有所记载和议论,对明朝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