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猎回京后,沈如云没有过多休息,很快就投入到了助产工具推广的工作中。这些日子以来,她研制的助产工具已经成功帮助数百位产妇平安分娩。
每一例产妇分娩的过程都被详细记录,包括使用工具的方法、注意事项、产妇的身体状况、分娩时的各种并发症处理以及婴儿的出生情况等。
这些宝贵的经验积累让沈如云萌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些知识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产婆和医者能够学习掌握。
她立即召集了京城最有经验的几位太医和产婆,一起整理这些案例和经验。大家每天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工作,有时甚至忘记吃饭。
太医们负责整理医理,产婆们则补充实践经验,沈如云则将现代医学的一些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这些内容编撰成一本完整的医书。
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介绍了正常分娩的基本知识,详细说明了各种助产工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总结了各种难产情况的处理经验,最后还附上了大量的实际案例。
全书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即使是普通的产婆也能看懂。
\"这些知识如果只掌握在我们几个人手里,能救的人毕竟有限。\"沈如云向皇后提议将这本书印刷推广,\"如果能让更多的产婆掌握这些技术,那才能真正造福天下女子。据我所知,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的产妇在生产时都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如果能把这些技术推广出去,一定能救更多的人。\"
皇后对沈如云的这个提议深以为然。作为一个女人,她太明白生产对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她立即将此事禀报给了皇上。
皇上仔细阅览了这本书的内容后,不由得龙颜大悦。
一来这本书确实内容详实,实用性强;二来这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当即下令印刷此书并在各地推广。
为了确保这些技术能够正确传授,沈如云还特意从之前配合过的产婆中挑选出一批人,这些人都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而且都有成功救助难产产妇的经验。
她将这些人分成几组,派往各地进行培训指导。每到一处,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地演示,确保当地的产婆能够真正掌握这些技术。
沈如云对人选的挑选极为严格,每一位产婆都要经过她的亲自考核。除了要求技术熟练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教人不易\",沈如云深知这个道理,\"我们不仅是在传授技术,更是在传播一种救人的理念。\"
为了让培训更加规范,沈如云特意编写了一套培训教材,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浅显易懂的内容。她还亲自示范教学方法,告诉产婆们该如何因材施教。
\"有的产婆年纪大些,文化水平不高,我们就多用实物演示;有的悟性好,我们就可以讲述得深入一些。关键是要让她们真正学会、学懂。\"
培训开始前,沈如云给每个外出的产婆都配备了一套完整的器械和足够的药材。她反复叮嘱道:\"一定要确保每一例接生都严格按照规范来做,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一定要按照书中记载的方法处理,不可擅自改变。\"
这些产婆们也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不负太子妃所托。有的老产婆激动地说:\"我接生了一辈子,死在我手上的产妇不在少数。如今有了这些好法子,真是造福后人啊!\"
另外,沈如云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负责收集各地使用新法接生的情况。
她要求各地产婆定期汇报工作,记录成功案例,也要如实反映遇到的问题。
这些细致的安排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各地传来的捷报不断,新的接生方法受到了广泛欢迎,成功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难产案例。
不少产妇专门写信来感谢,说是多亏了太子妃的法子,才让母子平安。
这项浩大工程所需的费用不菲,光是印刷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不要说培训人员的酬劳和盘缠。好在皇上觉得此事功德无量,便下令由皇家出资。
在皇后的力保下,这本书署名依然保留了沈如云的名字。其他人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也都没有异议。
随着这本书在各地推广开来,沈如云的声名更加显赫,街坊邻里无不称赞太子妃贤良淑德、心系黎民。
这本医书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在京城内引起轰动,就连远在边关的一些地方也都派人来取经。每天都有不少产婆专程来太子府拜访,想要当面请教沈如云。
对此,沈如云来者不拒,总是耐心解答她们的疑问。
太医院见这本书如此受欢迎,也主动请缨要参与推广工作。院正亲自来拜访沈如云,表示愿意派出太医配合各地培训。沈如云欣然同意,有了太医院的加入,新法推广的速度更快了。
就连一向对沈如云不冷不热的贵妃,这次也派人送来了礼物,称赞她\"有大德\"。沈如云心知这些表面上的恭维未必真诚,但只要能帮助更多人,这些虚名她不在意
太子回府看到沈如云正在接见几位从外地来的产婆,不由得心疼地说:\"你每天这样忙碌,也该注意休息。\"沈如云却笑着说:\"能帮助别人,我就不觉得累。再说,你为国事操劳,我为民生尽力,这不正是夫妻该做的事吗?\"
这番话让太子十分感动。他深深地看了沈如云一眼,她竟然在帮自己巩固民心?
沈如玉听闻此事却有些纳闷,他原本以为秋猎归来后,自己怀孕的喜讯才是最大的新闻,没想到沈如云又抢了风头。直到他看到那本医书,才恍然大悟。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顾不上与沈如云争什么了,眼下最重要的是养好胎气,把孩子平安生下来。其他的恩怨,都等日后再说。
就在沈如云声名鹊起之际,一位居住在听雨巷的老妇人找到了她。这位老妇人年约六旬,衣着朴素,但举止有度,显然出身不凡。她自称姓陈,是当年丞相府的老人,知道一些关于沈如云母亲的往事。
沈如云起初有些不解,但看着老妇人的眼神,还是将她请进了内室。春杏奉上茶水后,老妇人缓缓道来当年的往事。随着她的讲述,沈如云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原来母亲的死,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当年母亲刚生下沈如云不久,还在坐月子期间,就发现王氏已经爬上了丞相的床。
这个打击让本就产后虚弱的母亲更加郁郁寡欢。王氏为了除后患,让心腹丫鬟在送去的汤药中加入了雪枯草。
这种毒药本就阴损,药性温和,不易察觉,但日积月累的侵蚀下,再加上母亲产后身子虚弱,没过多久就香消玉殒了。
听完这个真相,沈如云心如刀绞。虽然她对这个时代的母亲没有任何记忆,但自己占了原主的身子,她能感受到原主的绝望,自己一定要为原主报酬。
看着老妇人浑浊的泪眼,沈如云握紧了拳头,在心中发誓一定要替母亲讨回这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