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这些内容其实也都是差不多的。
“车同轨”,其实我们一般会认为就是秦驰道的修建。其实李斯的目的也不算很复杂,他想要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于是向秦始皇上奏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
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
后面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了“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这就是“车同轨”的主要内容。】
这些其实李斯早已提出来、也已经在进行的内容。
嬴政看着玉不识对李斯毫不掩饰的赞美,心中思量。
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一切都靠他们自己摸索。李斯提出来的很多建议他都采纳了,就是因为他看出了其中的实用性和长久性。
这也不禁让他回想起李斯的好用来。
想到这里,嬴政微微眯起眼,目光转向旁边站着的李斯身上,只见他恭敬的站在一旁,丝毫没有为先前的事而感到烦忧。
【至于统一度量衡,也是在秦朝建立以后,也还是李斯,他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便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他的这个建议同样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其中,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货币的统一。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用处虽有,但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毕竟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也就是俗称秦半两的,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以及他制定的的相关律法,诸如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一直被后世沿用。】
说到这些内容的,玉不识明显讲的有些干巴巴的,同时她也还把李斯的资料也放了出来。
想要完全讲完一个人的一生,那是很长久的一个过程,玉不识能做的,也只是挑选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来讲,剩余的,她就留给大家自己观看。
显然,玉不识说到后面,大家对李斯的看法也逐渐温和了起来。
不得不说,他创制的那些东西,确实对后世影响巨大。
不少学子看着天幕满是感叹。
“原来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这样创制出来的吗?”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条件能够进行观政的,不过玉不识讲起这些内容确实对他们的知识补充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是啊,没想到秦相李斯居然这么厉害。”
还有的,已经幻想起了自己若是能够想出这些东西……
“不过李斯创制的过程还挺有趣的,都是从目的出发。”
当然,有些敏锐的人已经看出了李斯思考的大致路径。
一样东西,有需求了,就想办法去完成它,这必然是不简单的事。但在李斯的手下,一切都那样简单,这应该也不仅仅只是天赋使然。
“不过前面他做的多好,后面他的结局就是怎样的令人惋惜。”
这些话也就只能他们这样私下聚会说一说,生怕不小心就要担上妄议朝政的罪名——虽然他们说的不是当朝。
【当然,还有郡县制的推行。这是说起秦朝就不得不提起的一项壮举。
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在秦朝的朝堂之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在秦朝以前,分封制一直是主流,或者说是唯一的定式。但秦始皇要的不是周礼,他想要的一统是全新的概念——他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郡县制明显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李斯是力挺的。
最后,郡县制也成功被采纳——此后,秦朝上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当时他们的选择确实很是大胆,毕竟要否定维护了周朝统治的分封制,确实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但他们也做对了选择,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做对了选择吗?”
其实分封制并没有从他们的生活中真正除去,但确实郡县制占据了主流——当然,后面的制度也是不断完善的。
这一点,大概清朝是最为幸运的——前面的朝代该试错的都试过了,清朝可以说是封建帝制的集大成者。
不过这些也都是后话,现在大家讨论的中心,依旧还是秦朝和李斯。
嬴政安静地听着玉不识的讲解,也看着殿中逐渐缓和的氛围和大家重新开始的讨论。他没有多做阻止,若真的能从中为大秦的发展商讨出可用之法,那他是乐见其成的。
他虽然对李斯最后的选择和导致的结果有些膈应,但不得不承认,李斯的能力之强,也无愧于玉不识讲话的首选就是他——虽然可能也有别的因素,但若是能力不足,李斯也不会被选上了。
毕竟前面提到的秦朝第一文臣,就是李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