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少年人的辛弃疾闻言皱起了脸。
他的祖父辛赞是北宋末年进士,和大多数人不同,“靖康之变”后,很多人跟着宋高宗赵构逃到南方去了,但他却留在北方等待王师北伐。
在父亲和母亲去世后,辛弃疾一直是受辛赞抚养教育长大。
他在祖父的培养下,熟读经史,熟练武艺,更是对那个璀璨的大宋心生好感,向往着“九州归一,山河一统”的美好愿景。同时,心系家国天下的辛赞时常会带领着尚且年少的他登山望远,时刻为收复山河的梦想做着准备。
因此,他看着天幕上的辛弃疾起义南归并不意外,但这不代表他看着南宋偏安一隅能够淡定自若,他们和他壮志凌云的意气全然不同,他们是被金人打怕了吗?还是纸醉金迷的南地消磨了他们的意志?
辛弃疾看向了自己祖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答案。
辛赞苦笑一声,摸了摸自己孙子的头。他们两人也算在北地相依为命,感情自然是极好的,加上他心中夙愿,对孙子更是倾囊相授。他看着辛弃疾眼中的疑惑、不解和怏怏,缓声说道:“孙儿啊,很多事情并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
辛赞望向天幕中侃侃而谈的女子,语重心长地说,“这中间牵扯了太多的利益和复杂关系……南宋……不会全然都是主和之人,他们也想收复中原,不过有时也是力有未逮。”
他的目光看回辛弃疾身上,脸上满是欣慰:“你有这份心就很好。我们虽身在北地,但心始终向着大宋。我相信终有一日,金兵会被驱逐,大宋会恢复昔日的荣光。只是这一天的到来,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
辛弃疾紧握拳头,眼神坚定,“祖父,我明白了。但我不想只是等待,我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辛赞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看着天幕上会动小人画,看着那扑面而来的意气风发和少年得意,笑道:“好孙儿,有志气!但切记行事需谨慎,莫要冲动。光复大宋并非易事,需要智慧和策略。”
他可想不到自家孙儿以后会这么虎,居然敢直冲敌营,而且还让他顺利归来。
不仅南宋朝廷为之震动,他也有被惊到。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祖父放心,孙儿省得。”
此刻,南宋的朝廷也几乎是吵翻了天。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执一词,不再是之前被压着打。
他们看到辛弃疾,就像看到了希望。早前岳飞那样冤屈离世,一力抗金的他们很是受到了打击,他们不是不知道圣上的心思,但现在没有人愿意一直苟安南地。
赵构一直没有说话,虽然私底下一直大发雷霆,但在大臣面前他还是要点脸的,一直装着淡定的样子。大臣们也装作天幕没有指着官家说骂的样子,似乎说的不是自己。
诸位大臣跟着皇帝站在殿外,争吵变得愈发激烈起来。
此时,一位大臣站出来,声音洪亮地说:“诸位同僚,当务之急是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既能充分利用辛弃疾的力量,又能避免激怒金国。”
“现在的辛弃疾还在北地,年纪还小,现在再吵也没用啊。你们去把人接过来?”
大家安静了下来。
是啊,这是个问题,辛弃疾不仅还没长成,人也还在金国呢。
另一位大臣提议道:“不如先派遣使者前往金国,探听一下他们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与辛弃疾取得联系,了解他的想法和计划。”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于是哪怕并不情愿,但赵构还是听从了意见,决定到时派出使者前往金国探听消息,同时下令加强边境的防守,以防金国趁机发难。
【他在南宋任职的初期,宋高宗曾赞许他的英勇,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于是他兢兢业业,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包括着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的想法很好,但他的心意终究被辜负。他写的这些建议书也是名扬一时,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
他们怎么做呢?朝廷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而今天介绍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就是在写他于热闹中越发孤寂的心情。上阕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还有彩灯满街,凤箫声转,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但下阕笔墨一转,由景及人,丽人们雾鬓云鬟,笑语盈盈而过。但这些都是寻常之见,非词人之意,蓦然回首,才看见寻了“千百度”的那个她。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此刻都成了“她”的衬托。
灯火零落处,立着的不仅是辛弃疾笔下的孤高女子,还有他难酬之壮志,未竟之大业。
报国无门,对他确实是很大的打击。他的笔下、诗词中都是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