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朱元璋的眉毛高高挑起,他还记得这个名字,是在除了这次开篇的介绍,上一次的直播“历史上的遗憾”中也有提到这个人。
他使劲想了想,在朱标的提示下想了起来:“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漫天风雪送一人?是这样子说的吧?”
朱标点头肯定。
这个张居正,也是牵涉改革一事。
但有着这次介绍的范仲淹在前,还有历史上那么多改革之人的下场,再联系天女曾经提到的话,大家的心中也有着不好的预感。
先前的介绍是“相”,前面这些人确实做到了宰相一职,但他的大明是废除了宰相的职位,这样也能放进来讲吗?
朱元璋有些狐疑,虽然天女也说了选他们并不是都因为“相”,也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做到了文官的极致。
但他怎么不信呢!
他当时废除宰相一职,很大原因就是不想权力过于集中臣子的身上,只有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为放心。那么,这个“文官的极致”是怎么出来的?
莫不是后世哪个小崽子恢复了文官的权力?
还有,他记得当时对张居正的介绍,不仅仅只有现在天幕中亮起的判词,还有什么“以改革挽明之颓势”,当时的明朝又是发生了,才会被称为“颓势”呢?
想到这里,他幽幽的目光悄无声息的从朱棣身上划过。
聚在太子大哥身边的朱棣看着大殿中央的水幕,忽然觉得身上一凉。他左右看看,怎么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但也容不得他多想,天女很快开始了她对张居正的介绍,刚刚心底的担忧很快就抛之脑后。
【大明首辅张居正,这个名字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一开始和系统签订合约的时候,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和历史时空“接触”。所以,她也一直当做是真的开了一个直播,只是观众有些特殊。那么,其中的用词就应该以她为主。
说实话,这样其实也挺好的,不用面对历史人物,就当是给自己讲课和学习练手了。
【其实对于明朝的人选,于谦、王阳明、刘基等人的竞争力也很强,至于为什么选他,或许其中会有一两分自己的私心在吧,但更多的,张居正他值得。
大明第一文臣,为大明续命数十年,又怎么会担不起这样的称呼?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科普读物,它只是让历史读起来不再那么枯燥,当然,你想要“真实”,这并不是第一选择。
但这本书的作者关于张居正和海瑞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他是这样评价张居正的: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亡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而对于海瑞,他又是这样说的:他是一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其实这样说,也是偏颇的。
但若是从大明来看,这样的评价,似乎又是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张居正救大明,是大明最好的官,海瑞救百姓,是百姓最好的官。满朝文武的初心,或许都是当海瑞,可惜也只有一个海瑞,但这不妨碍他们、我们都尊重海瑞。
只是对于明朝来说,明朝可以没有海瑞,但不能没有张居正。】
【为什么要说起这两个人呢?我觉得这两个人,是极为有意思的一组对照。
“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和“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你们不妨猜一猜,这分别是在说谁?
不过这一次,我们要介绍的是张居正。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张居正,这位张神童、三朝重臣、大明第一首辅,当他知道自己的结局时,会不会后悔?
“谁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风雪送一人。”我们来认识,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在现在被反反复复念叨这么久?】
虽然她的口吻是以“观众”知道为前提,但她其实明白,并不是。所以,她一边说着,一边在屏幕上上传了关于海瑞、《明朝那些事儿》等的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开启了她对明朝的兴趣,现在说起明朝的人和事,她也忍不住提了一嘴。其中的一些观点,她还是有些认同的。
不过也只是一嘴,她很快就把话题转入了张居正身上。
张居正这个人,似乎很是满足现在大众的喜好——“美强惨”,所以各个地方对于他的产出,并不少见。她自己也是其中的爱好者,毕竟那张“雪中一人独行”图实在是既美又凄凉。
不过明朝的人就没有她这般的心思去想些其他的东西了。
现在是隆庆年间,张居正自己也才进入内阁不久,现在听着天女对自己满腔的赞誉,他其实是有些不适应的。
尤其是看着自己和海瑞的对比,不仅是朝中的人表情奇怪,他也是心情复杂。
以及,他是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吗?
他感受到从其他人身上投射过来的目光,没有丝毫异样。他也早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没有好结局吗……这并不是会阻碍他的因素。
不过这边的朝堂呈现出奇怪的氛围,但在明朝初年,气氛也并不见的有多好。
“明朝可以没有海瑞,但不能没有张居正。”朱元璋细细品了品这句话,加上前面的内容,他似乎知道了这位被天女多加推崇的张居正是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在和海瑞的对比之下。
“一个是清官,一个重臣吗?”或者说,权臣?
天女对于霍光的态度也是极好的,这位为大明续命数十年的大明首辅,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以及,他还没有反应过来,首辅?内阁?
朱元璋抓住这一点,查阅了资料,脸上不动声色,但心底也是闹翻天了。
这不还是“宰相”吗?他定下的规矩,就这么不愿意遵守吗?
还在津津有味看着天幕的朱棣忽然又是背后一凉。
这个时候的他不知道为什么,但永乐大帝或许能够明白。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不仅需要太子,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分担那些繁忙的政务。
内阁制的设立,也是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