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对于他来说,解决秦朝延续问题才是重中之重。而处理胡亥,也不过是最浅显的因素。
至于他是否知道秦朝治下积怨已久,他当然是能发觉的。
他巡游,难不成只是为了自己高兴吗?当然也是为了镇压和收服。
对于他的结局,他最想不到的,就是于沙丘突然病逝,甚至来不及交代后事,这才给了小人可乘之机。
还有扶苏,每次看见他都忍不住问自己,这真的是自己的儿子吗?
怎么说赐死就自尽,也不想想他把人放在蒙恬是为了什么。
想到这里,嬴政就难得气不顺。
当然,对于胡亥,他的意见就更多了。
你矫诏赐死扶苏还能理解,但其他的兄弟姐妹你又是为什么下手呢?而且你登上皇位,难不成就是为了享乐、然后败坏祖宗基业吗?
此刻,他忽然明白了玉不识口中“败家子”的意思。
【对于胡亥,我们对于他的认识大抵都是这样的——
“名满中华的始皇帝是我爹,死的委屈的皇长子扶苏是我哥,而我,是继位名不顺言不正的蠢货——”
“因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最终在我手上被玩坏了。”】
【而我选择把他列为这个直播主题下第一位被介绍的皇帝,不仅仅是因为他站在历史长河最远的那端,也是因为我们确实对“秦”有些意难平——
秦始皇的名声自古便没有好过,他犯过错,但他的功绩也是实打实的。我曾经看见过这样的形容,大意是始皇帝的暴政是短期性的、时代性的,但他的功绩是延续性的、长久性的。
当然,其实这些内容似乎和胡亥无关——这当然是没什么要紧的。
只是大家对此很遗憾罢了,老秦人五百年打下的一统基础,七世六明君,最后却在短短十四年内土崩瓦解。
自胡亥后,秦,再无后世。】
【每一次王朝覆灭,后世总会有人打着前面王朝的旗号来复国,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像是最出名的反清复明,还有三国时争议正统在蜀汉还是曹魏——一个姓刘、一个禅让,那么为什么单单秦朝没有呢?
是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吗?还是它的名声不好、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这个名?还是,秦朝嬴姓、赵氏真的无人了呢?】
咸阳宫内一片寂静。
没有人敢说话。
天女的这番似乎是在指责胡亥,但其实这里面的内容也带到了他们陛下身上。
天女这话,不也是在暗指他们陛下的不好吗?
那他们又怎么敢说呢?又能说什么呢?
说陛下的暴政?还是说秦朝十四年的寿数?
他们还没有这个胆子和陛下提起这些内容。
嬴政听了也是沉默不语,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心中自有计较。
若是他的过错,他自会思之改之,他并不是什么死不悔改之人,更何况,也没有什么能比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秦朝重要。
他是真的想要万世基业,那么就像后世的那些朝代一样,一定得学会思变。
这是他的功业,他不容许就此磨灭。
而另一个世界的刘邦,喝了口酒,笑着说道:“这样看,其实我们也还得感谢胡亥,若非在他治下,逼得起义四起,可能最后也轮不到我们举旗。”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胡亥还真是可恶啊。”
当初他也是见过秦始皇嬴政的,也正是曾经看见过,所以他才会更加向往。
殿中的臣子们,都有些无奈地看了眼说话毫无顾忌的陛下一眼。
也正是因为殿内只有与他十分相熟的人,他说话就少了几分顾忌,由着自己的性子说了不少。
【好了,我们回归胡亥——
胡亥身为秦始皇幼子,自幼受宠,俗话说的好,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你秦始皇也免不了这个俗——虽然他也还称不上是“老人家”,但意思是在的。
也正是因为胡亥受宠,所以秦始皇巡游时,也常会带他同行。也正是因为同行,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支持下篡改遗诏,逼死长兄扶苏,登上皇位。
其实现在对于秦朝的争议也不少,最近有文物,展现的是遗诏上确实是胡亥继位,胡亥也有着继承父愿的志向,并没有什么矫诏的事;也有说当时的胡亥年纪不大,不过才十二岁,后面的那些事和他又有什么关系?
但我们现在也还是采用最普遍的看法。
而且,哪怕你年纪再小,也得承担起身为一个皇帝的责任。
君不见,南宋末帝,幼主即位,不也随着陆秀夫投海自尽?】
【当然,其实说起来,秦朝后期的动荡,也有始皇帝的一份责任在。
当时的秦朝、或者说之前的秦国,就如一架战争利器,也正是因为此,所以才在一统天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刚建立起来的秦朝,还没有转变自己的想法,接下来,需要的,不是征伐,而是休养生息。
当时的秦朝,或许意识到了,但最终也还是没能做到。
耕战制度存续了上百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此外,在这期间,嬴政也依旧没有停下赋役的动作,当时百姓的生活,确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胡亥上位后,由赵高掌握了实权,在朝堂上上演的“指鹿为马”的游戏更是把他的权势展现了淋漓尽致。有着残暴无能的胡亥,加上赵高的谗言,兄弟姐妹诛杀殆尽,能臣干将也没有放过,这也使得本就没有稳定下来的朝廷内外愈发动荡。】
对于玉不识提到的几种可能和公布在天幕上的资料、文物,大家其实也挺惊奇的。
在他们一贯的认知里,秦朝就是残暴、苛政等负面形象的真实写照。还有秦始皇,虽然也有肯定的表述,但更多的,也还是出现在劝谏皇帝的例子中,所以还是负面消息居多。
而胡亥,则是很少被提及。秦朝二世而亡,关于胡亥,最深的印象也就是“亡国之君”。所以他们看着玉不识给出的资料才会有些惊奇。
但好奇归好奇,玉不识给出的《秦二世铜诏版》并没有很大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