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钱龙锡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复杂。
这种情况下,任谁都如履薄冰,从皇帝眼里看到了决绝,也看到了自信。
劝谏君王莫以身试险,是他们的本份。
可一个首辅一个阁臣,还是军机处唯二的大员,明确表示支持。
上次在军营议事就显露出,皇帝并不想动京营,但京营两位主将力挺,明显皇帝这方筹码更重。
“诸位都起来吧,自皇陵被焚朕痛定思痛,如果上天真要惩罚大明,就让朕亲自承担!
诸位要对朕有信心,只有拨开迷雾,大明方可重见天日,朕决议后日就出兵!”
皇帝侃侃而谈,已丢掉先前那丝惆怅,腔调里中气十足。
“陛下,后日是否过于仓促?臣以为,应令钦天监择取黄道吉日。”
钱龙锡妥协了。
“禁军已准备半月之久,各种武器弹药均已妥善,前方军情不等人,必须立即行动!”
“陛下,明日乃早朝日,是否昭告百官?”
孙承宗问道。
几位阁员又是一愣,首辅这话的味道,似乎想尽量低调。
皇帝想了想,说道:
“出征迟早都会惊动四方,告知百官为妥,然朕亲征之事切不可张扬,务必守口如瓶。
此行由钱爱卿随朕前往,便于与朝中政令畅通,兵部侍郎王业浩可用,可担当朕之总赞画!
京营也可派出数千人,作为朕之中军,顺道让京营儿郎见见血。”
诸臣对望一眼。
五个阁臣不敢离朝太多人,钱次辅擅于理政,与皇帝同行可保政令无虞。
兵部左侍郎王业浩善理兵事,近几月协助范景文,将兵部处理得井井有条。
有两个重臣伴随天子,他们能够安心不少。
至于让数千京营兵跟着出去,显然有练兵之意,京营太需要重振雄风。
“曹大伴,李指挥使!”
“奴婢在!”
“臣在!”
“东厂与锦衣卫必须护卫内阁、六部尚书诸公周全,若有突发事务,务必与内阁商议,并听从调遣!
本次王承恩、方正化随行,你二人与诸公替朕看好家!”
“奴婢(臣)遵旨!”
崇祯一口气说完,望向内阁。
“东厂、锦衣卫,还有京营、税警共十万兵卒,便乃诸位看家之底气!
若有任何动荡,朕赋予内阁便宜行事之权,包括调动京营!”
诸公大为感动,天子考虑得很宽,把京营军权都暂时交给内阁,没几个帝王敢这么做。
天子极度信任他们,他们若不把控好朝堂,简直有负圣恩。
都到了这个地步,还想出言劝谏者,只能选择默认。
“方正化!”
“奴婢在!”
“即刻将京营兵符取来!”
“奴婢遵旨!”
不多时,方正化去而复返。
孙承宗颤抖双手接过兵符印信,眼中泛出丝丝泪花。
“诸位爱卿,朕就把重任交给你们了!”
“臣等绝不辱使命!”
11位重臣齐声高呼,同时也感慨万千,木头已经变成小船船,唯有按旨行事。
接下来商量一些细节。
并让方正化亲自去向黄得功传令,禁军后日开拨;孙应元带京营一个骑兵旅拱卫御驾。
按照原迹,黄、周、孙三人从明年起,将是四卫营(禁军)主要将领,乃铁杆战友,这次就让他们磨合,对未来只有好处。
孙应元跃跃欲试,心中直呼大爽。
何可纲则情绪低落,在皇帝一通勉励下,明白了守后方的重要性,好一阵才缓过来。
议事过程中,又派人将王业浩传来。
王侍郎获知皇帝亲征,同样如晴天霹雳,稳定情绪后立即进入工作状态。
诸臣提了个强烈要求,锦衣卫派一个千户卫队,时刻守护天子。
考虑到臣子们的担心,身边人多点就多点,皇帝没有拒绝。
......
翌日正辰时,皇极殿。
崇祯今早故意连脸都没洗,看起来很憔悴。
他得给朝臣传出一个伪信号,他感染风寒了。
今日殿中多出一人,新任辽东水师总兵黄蜚,此人昨日就已进京,正好早朝面圣。
一通上朝礼仪,首辅孙承宗率先出班。
“启禀陛下,新任辽东水师总兵黄蜚,已至兵部并军机处报道,请吾皇示下。”
说完望了一眼右侧末端的黄蜚。
“臣黄蜚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轻轻抬了下手腕,有点力不从心,才半刻钟光景,似乎“病情”又加重了。
“爱卿平身!”
“谢陛下。”
黄蜚很拘谨,等着天子御音,结果接下来什么都没有了,心里泛出丝丝惶恐。
朝官们很错愕,按理地方大员到京师,皇帝都会洋洋洒洒一番。
可对这人没有任何训示,不知是啥意思。
皇帝没反应,孙承宗心中暗笑,他得马上暴雷,借机拉开帷幕。
“陛下,臣有军情启奏。”
“朕感觉身体不适,爱卿速速奏来。”
天子心不在焉。
数月来朝会上几乎不提兵事,都是皇帝私下与军机处或内阁商议,今日这样做,令朝臣们感到意外。
“陛下要注重龙体啊!”
从南都回京师不久的郑三俊抢一步出班,眼中满是关切。
他由南都吏部尚书接任刑部左侍郎,明降暗升。
听闻昨日钱家家奴抗税,身为东林党成员,又从烟雨秦淮返朝,稍后得说说新税制弊端。
趁机为钱谦益打打马虎眼,便提前露了个脸。
“陛下保重龙体...”
所有大臣拱手,一副关怀备至。
天子没理会,示意孙承宗继续。
“陛下,建奴纠集数万鞑奴,意图于宣府叩关!”
“什么!”
崇祯猛地一惊,差点站了起来。
“李指挥使!”
“臣在!”
“此事为何未禀报予朕?”
李若链刻意露出一丝难堪。
“陛下,臣今早得到情报,立即向军机处禀报,因本身要上朝,故暂未禀告陛下。”
天子点了一下头,眼神中呈现出些许慌乱。
锦衣卫值房就在内阁六部旁边,按理孙承宗先知晓不足为奇。
皇帝此刻表情,没有逃过朝臣眼睛。
有的人心想,你老人家平时不是雷厉风行吗,咋听到建奴就慌神了呢?
到底太年轻,不能做到荣辱不惊。
有些人暗地里正等着东窗事发呢,终于等来了,锦衣卫与东厂似乎还没察觉。
事已至此,呵呵,看你皇帝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