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州级官吏中,除却州牧刺史是空降主管,其他四大史吏都是本地人,一般是本地大族出身,辅佐刺史治理地方。
这四大史吏分别为别驾、治中、长史、功曹。地位以别驾为最,治中次之,长史与功曹又次之。
刘备与世家大族周旋的结果是:乐安郡孙氏孙康任治中从事、乐安郡任氏任恺任长史、平原国滕氏滕宗谅任功曹。
世家人想居高位掌权,为家族牟利;刘备要借助他们治理地方,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互利双赢。
不过世家并不看好刘备,准确来说是因为刘备的上司公孙瓒压迫世家的缘故,不愿意支持刘备。
刘备在政治上的亲信不足,害怕被世家架空,对他们亦是万分提防。
二者间的关系,与历史上的吕布与陈登颇为类似。
地位最高的别驾从事刘备没有任命官员,他挑不出合适的人。
别驾从事的重要性太高,刘备当徐州牧时,糜竺为别驾从事;刘备做豫州牧时,别驾从事是陈群。
可见此职位非亲信、能力卓越之人不可担任。
很显然,他的亲信中目前还没有够格做别驾从事的,青州也没有地位高到刘备需要用别驾从事来讨好之人。
介绍完他们的出身,再说说这几人来自哪朝哪代。
治中从事孙康,晋代京兆人,史学家,曾任御史大夫职务。他的家族由于父亲孙秉没有仕官而使家境中落。
孙康也因贫穷买不起油点灯,然而孙康又特别喜欢读书,且常常读到夜晚。
晚上没有灯,孙康就得想各种办法,如在冬天,他就利用雪所反映的月光来读书。
孙康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他性格狷介,好学不懈,交友不杂。药王孙思邈便是他的后人。
长史任恺,字元褒,乐安郡博昌县人,魏晋时期官员,曹魏太常卿任昊的儿子。
胆识过人,迎娶魏明帝曹叡之女齐长公主,历任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景元四年,司马昭封晋公,出任晋国侍中,受封昌国侯。
西晋时期,累官吏部尚书、奉车都尉,勤劳恪慎,获得朝野赞誉。
功曹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词人。
滕宗谅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初任潍、连、泰州从事,助好友范仲淹主持筑扞堤堰,迁当涂、邵武知县。
庆历七年,滕宗谅由于治理岳州有功,调任为江南重镇苏州知州,上任后不久逝于任所。
滕宗谅一生清正廉明,勤政为民,政绩卓越,任职岳州期间被同朝文学家王辟之赞誉“治最为天下第一”。
这仨人在当时官都做挺高,但也仅限于此,暂且组成刘备的内政团。
所以三人的数据就很清晰了,在一个时代称得上一流,放全史便不值得关注,智力政治都在90左右徘徊。
刘备治下还有诸多世家,例如华家、管家,细细分析其家族代表人物的人脉,不难看出这两个家族才是青州顶流,但他们最杰出的子弟华歆管宁现在都不在青州,刘备便没有许给他们家族太高的职务。
管宁纯隐士,一点当官的心都没有,历史上曹睿司空的位置看也不看,魅力再高的人也不可能招揽来。
世家大族们给的就比豪强多多了,凑出粮草八十万石,金银共千两。
诚然,前世刘备在徐州糜家一家给的就比青州世家豪强加起来都多,但糜家毕竟是天下富商,比一般的世家大族有钱得多,又是一把梭哈,二者并不能相提并论。
说完文官,再说武将。刘备职务是青州刺史,像xx将军这种官职,他一概没权利册封。
而且他的上司公孙瓒才是个奋武将军,属于将军中地位最低的杂号将军。
上司才是个杂号将军,他哪敢把手下表奏为将军呢。
刘备能封的最大官职是校尉,而后是都尉(郡尉)。
别部司马的地位可高可低,刘备封的别部司马地位都很高,手下人才又少,就只说校尉与别部司马两职务。
任校尉的共四人,关张赵武漳。
关张二人不必多说,自是武将领袖。刘备记着前世的情,重生以来有意让赵云立功,加上资历仅次于关张,受二人认可,勉强能担任此职务。
武漳原本的身份是齐国相,俸禄与校尉相同,属于平调,关张当然没有意见。
任命校尉,刘备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关张是否答应。毕竟二人自黄巾起义便追随刘备,刘备不可能随便拉人与之并列。
武漳于齐国屯田绩效颇丰,去岁秋收齐国缴粮最多,刘备有意在治下全境推广屯田。
将武漳转任屯田校尉,正是有意让其负责刘备治下四郡的屯田事宜。
然后司马,刘备共任命了五位别部司马,分别为田豫、陈庆之、李秀成、陈玉成、王韶。
李陈二人前文便交代过。陈庆之是因为刘备深爱其才,有意授其高位。
刘备俘虏三千袁军,他们家眷大部分都在冀州,短时间内难以降伏,刘备便让昔日袁绍部将王韶做这件事,说服的人就是他的兵马。
王韶在投降刘备前被袁绍任命为郡尉,本身具有较高的地位,可以忽略资历、功劳这些限制条件。
最后,田豫。他的资历与赵云相同,但功劳较少,刘备封他个别部司马可谓仁至义尽。
但问题是,与田豫相比,陈庆之王韶二人不太够格。尤其是王韶,一介降将与田豫地位相同,田豫该作何感想?
本来刘备对此颇为头疼,但公孙威拨给刘备东光二县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光一个军司马职务显得不看重田豫,那刘备再给田豫其他职务不就好了。
正好东光二县作为青州的东大门需要一得力干将驻守,刘备便任命田豫为两县县令,身兼三职,以表示自己对他的重视。
别小瞧县令职务啊,那也是千石俸禄的职务,工资高于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