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
张飞将刘备的书信交与李秀成、陈玉成二人,沉声说道:“大哥命我火速驰援孔融...真是麻烦,他抛下北海攻打咱,咱还要帮他擦屁股!”
张飞语气很是愤懑,显然对刘备的命令有所不满。
李秀成一目十行,他的见识过人,却对刘备的任命亦是不解,说道:“军卒此前与孔融军厮杀多有损失,对孔融军有十分怨气,想必不会乐意对搭救其人。”
陈玉成闻言,见李秀成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心中充满焦急。
北海三万蛾贼放任不管,下一个遭殃的不是刘备就是陶谦。
到时候庄子没了,该怎么办!
他当即反驳道:“主公日理万机,其中玄妙我等怕是难以理解。命令火急,校尉须以主公大业为重。若有疑问,事后再问主公也不迟,”
张飞抚须,显然在权衡利弊。
陈玉成见状,灵光一闪,激怒道:“孔融困在一座小城中,刘六刘七二人率万余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仅凭我军人数难以解救,搞不好便会全军覆没。”
“张三爷武功盖世,可我听说那刘六刘七也是蛾贼军中一把好手,正面遇上不知会出什么事。”
“不如回信给主公,言其难处,继续坚守齐国罢了。”
张飞听罢,果然大怒,敲桌道:“好你个陈玉成,莫非觉得我张翼德比不上那群蛾贼?”
陈玉成心中乐开了花:“卑职见张三爷您一直不敢面对刘黑闼所率蛾贼,连主公的命令也不顾及,是以猜测。还望校尉勿恼。”
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文安县人,农民出身。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
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明正德五年十月,刘六、刘七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贫苦农民纷起响应,迅速发展为万余人。
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前后持续3年,转战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数省,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
成语流里流气便是自二人出。
张飞欻站起身:“气煞我也!传令全军,清点军备,驰援孔融!”
李秀成见木已成舟,转而劝道:“刘六刘七毕竟有万余人,贸然出击恐会损失惨重。不如先命人与孔融取得联系,他军突围,我军解围,里应外合,方无大碍。”
“蛾贼军中可没有咱安排的斥候,怎么把消息传递进去?”张飞反问。
陈玉成主动说道:“此事就交与我,保准叫校尉满意。”
三日后,孔融军中。
黄巾贼寇再度肆虐,如汹涌恶浪席卷而来,孔融带兵在外,在收到消息后火速回援,却苦于大将无能,兵力稀少,终不敌刘黑闼,节节败退。
最后只能退守孤城,粮草断绝,士气低落,城破之危近在咫尺。
孔融望着城中惶恐不安的百姓,心中满是悲戚与自责,他自觉无力回天,满心凄凉。
这时,一名探子跌跌撞撞地冲进府衙,高呼:“大人,援军到了!是青州刺史刘备率军前来救援!”
孔融乍一听闻,以为是自己幻听,待反复确认后,眼眶瞬间湿润,泪水夺眶而出。
孔融颤抖地起身,对身边嬴括戚继光等人说道:“诸位,今日我们有救了!这来援之人,是刘备刘玄德啊!”
孔融语调中有难掩的激动:“此前我率军攻玄德,玄德却主动来救我,真是仁义之士!”
“常听人言玄德仁义,如真看来,并非虚传。如今我孔融与北海百姓危在旦夕,各方诸侯皆作壁上观,唯有玄德公,不顾过往恩怨派军前来。这等急公好义之举,实乃世所罕见。”
嬴括听闻,原本黯淡的眼眸中燃起希望之火。
身为一名不合格的将领,在这种危难关头,他早放弃摆烂了。如今重获生机,怎会不欣喜。
孔融踱步于堂中,继续感慨:“在这乱世之中,多少人追逐名利,为了权势不择手段,忘却了忠义仁信。而玄德公,从涿郡起兵,所到之处皆以百姓为先,施恩布德。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论品德才能,如此胸襟气魄,怎不让人钦佩。”
“今我等困守孤城,命悬一线,玄德公仿若神兵天降,他此来,不仅救我孔融性命,更是救这一城百姓啊!北海能得此生机,全赖玄德公之恩德。待解围之后,我必当亲往拜谢。”
纪新站在一旁,始终摸着自己的胡须,沉思良久后开口说道:“此前并未听闻刘青州赶往北海,想必是派其部下张飞来救。他军中不过三千人,我军中只剩九百人,纵使能打刘六刘七一个措手不及,恐怕也难以成功突围。”
纪新的话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众人脑袋上,让众人刚刚燃起的希望再度破灭。
纪新继续说道:“新有一计,可保北海与诸位将军顺利突围而出!”
孔融眼睛睁大,看向纪新:“是何计策?”
“小的着北海官服,带北海旗帜,率士卒自西门突围,吸引刘六刘七注意,北海则与诸将从东门突围,与赶来的张飞会合。”
“那你?”
“为汉尽忠他,新死而无悔!只是有一条,新受恩于师父郑玄,得其教化才有幸步入官场。如今其正在县城中,希望孔北海突围时能带上我的恩师。”
“突围事大,师父虽老,骑马却不是问题,不会拖累北海。”
东汉时的师徒关系在情感与伦理层面被视同父子,师父传授技艺与做人道理,徒弟需视师如父。子救父,正合常理,也理应如此。
话虽如此,但到底拿不拿师傅当父亲,一般是看师傅到底倾斜给自己多少资源。
纪新能到孔融手下效力,是郑玄举荐的结果。或许这只是郑玄的举手之劳,但对于纪新来说,郑玄对他有大恩。
孔融眼含热泪,紧紧抓住纪新的手:“此前我因为你出身低微而不喜欢你,处处压制你。如今你以德报怨,着实教融无地自容。”
纪新不言,仅一抱拳。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