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国都栎阳的街头巷尾,处处弥漫着烟火气息。晨光初照,卖炊饼的小摊前热气腾腾,摊主手脚麻利地将一个个金黄酥脆的炊饼递到顾客手中,嘴里还不忘吆喝:“刚出炉的热炊饼嘞,香着呢,三文钱一个!”不远处,修鞋的匠人坐在矮凳上,手指飞舞,熟练地缝补着鞋面,身旁围了几个等着取鞋的主顾,正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哎,你们听说了没?咱秦国新来的那位商鞅大人,可不得了!”一个穿着粗布麻衣、满脸络腮胡的中年汉子,眼睛瞪得溜圆,神秘兮兮地挑起话头,他刚从集市那头过来,一脸兴奋,走路都带着风。
“咋啦?”旁边一个年轻后生好奇心顿起,放下手中正把玩的物件,几步凑了过来,脖子伸得老长,“俺整日在这城里做工,还没咋听闻呢,快给大伙说道说道。”
中年汉子清了清嗓子,眉飞色舞地讲起来:“俺刚在集市上听人讲,这商鞅大人啊,姬姓,公孙氏,名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打小儿在书香门第长大,那肚子里的墨水,多得能淹死个人!听说从小就立下大志向,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儿,那心气儿高着呢。”
“哟,来头这么大!”人群中有人惊叹道,嘴巴张得老大,“那咋跑咱秦国来了?”
“这可就有故事咯!”中年汉子一拍大腿,声音拔高了几分,“听说他早年在魏国侍奉国相公叔痤,当个中庶子,本以为能大展拳脚,可没成想,一直不受重用。公叔痤临死前,良心发现,把魏惠王叫到跟前,拉着人家的手,言辞恳切地举荐商鞅,说他年纪虽轻,本事可大着呢,把国事交给他,准没错。”说到这儿,中年汉子还模仿起公叔痤临终嘱托的模样,眼眶泛红,声音颤抖,“可魏惠王那老儿,你们猜怎么着?他一脸嫌弃,鼻孔都快哼到天上去了,根本不当回事儿,生生把这么个大才给错过了。”
“啧啧啧,”一位老者咂咂嘴,摇头叹息,眉头皱成了个“川”字,“魏国这是走宝喽!咱秦国可得抓住机会。那商鞅大人到咱这儿,能行吗?”
“嘿,您老还别小瞧了他!”年轻后生抢着回答,脑袋晃得像拨浪鼓,“俺听说,商鞅大人到秦国后,通过景监大人引见,见着了咱秦孝公。俩人一聊,嘿,那叫一个投机!秦孝公对他的主张可看重了,立马支持他变法。你们可知道,他刚来咱秦国的时候,那模样可落魄了,穿着一身旧袍子,看着跟咱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谁能想到,咱国君独具慧眼呐,一眼就相中了他,还封他做左庶长,这可是鲤鱼跃龙门,一下子就翻身了!”
“可不是嘛!”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大嫂也凑过来插话,“我娘家有个亲戚在官府当差,听他说,商鞅大人刚到秦国那阵儿,连住的地方都简陋得很,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有时候还得跟街头的流浪汉似的,为几个铜板发愁。哪晓得如今时来运转,成了咱秦国的大红人!”这大嫂一边说着,一边摇头晃脑,脸上满是感慨,心里却暗自琢磨:这商鞅大人如今飞黄腾达了,也不知家里可有婚配,要是能跟自家攀上亲,那往后可就不愁吃穿了。
旁边几个年轻姑娘听了这话,相互交换了个眼神,脸颊绯红,羞答答地低下头。其中一个胆大些的,悄声对同伴说:“你说,商鞅大人如今位高权重,又一表人才,还如此年轻有为,咱要是能嫁给他,那可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另一个姑娘轻轻拍了下她的胳膊,嗔怪道:“你呀,别做梦了,人家商鞅大人哪能看上咱们这些普通女子,听说求亲的名门闺秀都快把他家门槛踏破了。”嘴上虽这么说,可心里也是一阵失落,忍不住偷偷抬眼,往商鞅府邸的方向望去。
这时,一伙人走到了市场南门附近,只见这儿早已围得水泄不通。众人好奇心作祟,忙不迭地挤进去一探究竟。
只见一根三丈长的粗大木头赫然竖立在南门之前,旁边贴有一张告示,上书:“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十金!”百姓们初时以为这是有人在戏弄他们,纷纷驻足观看,却无人上前尝试。毕竟,一根如此巨大的木头,搬运起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谁会相信政府会为了这点小事就赏出十金呢?
“这官府又搞啥名堂呢?”一个挽着裤脚、皮肤黝黑的老农,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操着一口浓重的秦地方言,捅了捅身旁的年轻人问道,眼神里满是疑惑。
年轻人皱着眉头,挠挠头应道:“我也纳闷呢,伯。您瞅旁边那张告示,写着这事儿,我看呐,指定是糊弄咱老百姓的。”他眼神里满是疑惑,双手抱在胸前,撇着嘴,显然对这告示内容深感怀疑。
“就是,就是,”旁边一位大嫂也附和着,她头上裹着块粗布头巾,怀里抱着个孩子,边摇晃着孩子边撇嘴道,“搬根这么大的木头,累个半死不说,谁信官府真能给十金呐?咱平日里给官府服徭役,累断了腰,也没见几个子儿的赏钱,我看呐,指定是糊弄咱老百姓的。”大嫂的话引得周围一片应和声,众人纷纷点头,脸上皆是不信与嗤笑。
人群中,几个好事的青皮后生相互挤眉弄眼,其中一个瘦高个咧着嘴笑道:“要不咱哥几个去试试?权当逗逗乐子,指不定还能看官府出个丑。”他一边说着,一边朝同伴挤眼睛,脸上带着促狭的笑。
“去去去,你傻呀!”另一个矮胖些的同伴一把扯着他,翻了个白眼道,“万一搬了,官府耍赖不给钱,咱可就成大伙的笑柄了,下,犯不着!”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嘻嘻哈哈,却始终没一个人敢真的上前。
此时,在不远处的一座楼阁内,商鞅正透过窗户,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一袭黑袍,身姿挺拔,面容冷峻,眼神却透着洞察世事的深邃。身旁的侍从面露焦急之色,小声嘟囔道:“大人,您瞧,这百姓们没一个信的,要不咱就算了?这赏金给出去,可不少呢,要是……”
商鞅抬手止住侍从的话,微微摇头,神色坚定:“不,他们不信,正是因为长久以来官府失信于民。今日,我定要打破这僵局,让百姓知晓,我商鞅主政,言出必行!”说罢,他转身大步走到桌案前,提笔蘸墨,重新写了一张告示,令侍从速速拿去更换。
不一会儿,南门处又是一阵骚动。只见新告示贴上,赏金赫然变成了“五十金”。这一次,人群彻底炸开了锅。
“乖乖,五十金!”一个年轻力壮的猎户瞪大了眼睛,倒吸一口凉气,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我打半辈子猎,都未必能揣着这么多钱呐!”他攥紧了拳头,双脚不自觉在,双脚不自觉地往前蹭了蹭,可又面露犹豫,抬头看看周围人,终究还是没动,眼神里满是挣扎。
“这……这能是真的?”一位老工匠手抚胡须,满脸狐疑,眼睛眯成一条缝,“莫不是设的啥圈套吧?咱可不能轻易上当。”他一边说着,一边拉着身边的徒弟往后退了几步,生怕惹上在,生怕惹上什么麻烦,脸上满是警惕。
众人正议论得热火朝天,一个衣着朴素、身材魁梧的汉子从人群深处挤了出来。这汉子名叫阿虎,是个靠给人搬货为生的苦力,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平日里沉默寡言,却为人实诚,干活不惜力气。此刻,阿虎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心中暗自思忖:“我一家老小整日为糊口奔波,若真能得这五十金,往后的日子可就有着落了。官府虽说平日里不咋靠谱,可万一……万一这次是真的呢?拼一把!”这般想着,阿虎深吸一口气,大步走到木头前,蹲下身子,双手紧紧握住木头一端,闷哼一声,使出浑身力气,竟将那沉重的木头稳稳扛起,而后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北门走去。
一时间,整个世界仿若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死死地盯在阿虎身上。只见阿虎额头青筋暴起,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滚落,衣衫早已被浸透,可他脚步未曾停歇分毫。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似带着千钧之力,踩在众人的心尖上。
待阿虎终于将木头稳稳地放置在北门,他直起身子,双手撑在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此时,商鞅早已带着一众官吏等候在此。商鞅快步上前,亲自捧起一匣子金子,满脸笑意,高声道:“好汉子!你信得过官府,官府自也不会负你。”言罢,双手将匣子递到阿虎面前,眼神中满是赞许。
阿虎抬起满是汗水的脸,眼中满是震惊与欣喜,他颤抖着双手接过匣子,“扑通”一声跪地,声音哽咽:“草民……草民谢大人!谢官府!”
商鞅上前一步,扶起阿虎,环顾四周,目光炯炯,声如洪钟:“诸位乡亲父老,今日此举,名为徙木立信!过往官府失信,让大伙寒了心,可从今日起,不会了!我商鞅在此立誓,变法图强,必为秦国、为大伙谋出个光明未来!我们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话音落地,人群先是片刻的寂静,仿若被这突如其来的震撼惊得回不过日前。刹那间,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轰然爆发,直冲云霄。百姓们眼眶泛红,激动地相互诉说着:“这新来的大官能行啊!咱秦国怕是要变天了,往后有盼头咯!”
自那日后,徙木立信的事儿像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秦国的角角落落。田间地头,农人们劳作间隙,坐在田埂上谈论着;酒肆茶馆,食客们喝着酒、品着茶,口沫横飞地传颂着;就连孩童们在街巷玩耍时,都学着大人模样,讲着“商鞅大人徙木立信”的故事。
这天,在村里的老槐树下,几个庄稼汉忙完农活,正坐在那儿乘凉。一个年轻点的农夫晃着手中的草帽,兴高采烈地说:“你们说,那商鞅大人是不是神仙下凡呐?咱以前哪见过官府这么大方,说给五十金就给五十金,还真没耍赖!”
旁边的老把式磕了磕烟袋锅子,吐了口烟,慢悠悠地说:“啥神仙不神仙的,我看呐,这大人是真心想给咱老百姓谋好日子。就冲他这实诚劲儿,往后他推行啥法,我信他!”
“对!”一个中年汉子接过,一个中年汉子接过话茬,“我听说,隔壁村有人想去当兵挣军功了,以前可没这劲头。这变法啊,看样子是真能让咱过上不一样的日子。”
“我还听说,”一个瘦高个的村民眼睛放光,“城里好多手艺人都忙起来了,官府鼓励做工,给的工钱也公道。咱这秦国,以后怕是要大变样咯!”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兴奋,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在他们的欢声笑语中,仿佛能看到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正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百姓的日子也如同春日暖阳下的花朵,渐次绽放,充满希望。
而在栎阳城里的一户富贵人家中,几个妇人正围坐在一起做着女红,话题也不自觉地转到了商鞅身上。一位身着绫罗绸缎的夫人,轻轻摇着团扇,半遮着脸,娇声说道:“听闻那商鞅大人,原是卫国落魄书生,在魏国也不得志,谁能想到如今在咱们秦国,竟被国君这般重用,还封了高官。这可真是穷小子逆袭的传奇呐,我家那口子这几日都念叨着,要找机会去结识结识呢。”
另一位稍显丰满的妇人接话道:“就是说呢,我娘家那边有个侄女,生得花容月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本想着给她寻个好人家,如今看来,若是能嫁入商鞅大人府中,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也不知这大人可曾婚配,我得赶紧差人去打听打听。”说着,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活,眼神中透着急切。
旁边一个年纪稍长的嬷嬷,在一旁听了许久,忍不住插话道:“夫人们呐,你们可别光想着攀高枝儿。这商鞅大人如今虽说风光无限,可变法这事儿,牵扯的利益太多,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数。万一……”她话还没说完,就被那位摇着团扇的夫人打断了:“嬷嬷,你这话说得就扫兴了。咱们秦国如今积弱已久,正需要商鞅大人这样的能人来力挽狂澜。国君既然信得过他,咱们操这份心做甚?再说了,看他徙木立信这一招,就知道他是个有智谋、有魄力的人,日后定能成就大业。”
嬷嬷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无奈地摇摇头,继续低头做自己的针线活。而几位夫人却依旧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商鞅的种种,想象着自家若是能与他沾上关系,往后的日子该是何等荣耀。
在一家酒肆里,几个行商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酒菜,可他们的心思却不在吃喝上。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商人,夹着一筷子菜,却没往嘴里送,而是若有所思地说:“诸位,你们瞧瞧,这商鞅大人一来,秦国可就热闹起来了。先是那徙木立信,让咱老百姓对官府重拾信心,这可是大事啊!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哪个当官的有这等魄力。”
对面一个圆脸商人,喝了一大口酒,抹了抹嘴,大声应和道:“没错!我听说他还要改革户籍制度,让咱这些行商往来做生意更方便,不用再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关卡刁难。要是真能如此,咱这生意可就好做多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兴奋地拍着桌子,酒水都溅了出来。
“不过,”另一个身形消瘦的商人皱着眉头,微微担忧地说,“这变法动静这么大,旧贵族们能善罢甘休?他们在秦国根基深厚,要是联合起来对付商鞅大人,可就麻烦了。”
山羊胡商人听了,放下筷子,胸有成竹地说:“我看呐,商鞅大人既然敢这么大刀阔斧地干,肯定是有备而来。再说了,国君全力支持他,只要他能稳住民心,旧贵族们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咱们就等着看好戏吧,说不定过不了几年,秦国就成了各国中的强国,咱们跟着也能发大财!”
众人纷纷点头,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商鞅变法可能带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