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朱元璋话音刚落,群臣哗然。太子之位,历来是国之根本,如今朱元璋竟要将太子之位传给刚刚认回的二皇子朱枫,如何不让他们震惊?
朱枫却在此刻跪了下来,声音清澈而坚定:“父皇,儿臣不敢受封太子之位。十五年来,儿臣流落民间,未曾为大明尽过一丝一毫之力,如今骤然受封太子,儿臣心中不安。况且,大哥朱标仁厚德昭,深得父皇真传,更适合继承大统。”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他何尝不知朱标的优秀,可失而复得的骨肉之情,让他难以割舍。他看着朱枫,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枫儿,你这是为何?你乃朕的亲生骨肉,这太子之位,理应由你来继承。”
“父皇,儿臣并非推辞,而是真心实意。儿臣只想为大明效力,为大哥镇守边疆,保我大明江山永固。请父皇成全!”朱枫语气坚定,不卑不亢。
李善长和胡惟庸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心中都认定,这是朱元璋在试探朱枫。李善长捋了捋胡须,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二皇子殿下所言极是。太子殿下仁德兼备,深孚众望,实乃储君的不二人选。二皇子殿下初入朝堂,根基未稳,骤然立为太子,恐难以服众。”
胡惟庸也紧跟着说道:“臣附议。二皇子殿下年少有为,将来必能成为大明的栋梁之才,但太子之位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认为立朱标为太子才是正途。朱元璋看着群臣,心中思绪万千。他原本是想借此机会试探朱枫,看看他是否有夺嫡之心,如今看来,朱枫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野心。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标身上,朱标神色平静,看不出任何喜怒。朱元璋心中暗叹,朱标的仁厚,或许正是他最大的弱点。
沉吟片刻,朱元璋缓缓开口:“既然众卿都如此认为,那此事就容后再议。枫儿,你初来乍到,先熟悉一下宫中规矩,等过段时间,朕再为你安排合适的职位。”
朱枫再次叩首:“儿臣遵旨。”
退朝之后,朱元璋将朱枫单独留下。他看着朱枫,语重心长地说道:“枫儿,你今日的举动,让朕很欣慰。你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这很好。但你要记住,身为皇子,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朱枫恭敬地回答:“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朱元璋看着朱枫坚毅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当年自己许下的承诺,要立朱标为太子,如今却要食言而肥,心中愧疚不已。
“唉……”朱元璋长叹一声,“罢了,朕尊重你的选择。既然你无心太子之位,朕也不强求。只是,朕心中甚是欣慰,能有你这样的儿子。”
朱元璋深知自己食言了,心中愧对朱标,也愧对张三丰。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他当即下令,在宫中设下宴席,宴请张三丰。
是夜,宫廷灯火通明,歌舞升平。朱元璋亲自为张三丰斟酒,表达感激之情。
“真人之恩,朕没齿难忘。若非真人,朕今日焉能与枫儿团聚?”
张三丰捋着胡须,微笑道:“陛下言重了,贫道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二皇子天资聪颖,侠肝义胆,将来必成大器,贫道也甚感欣慰。”
酒过三巡,朱元璋向张三丰请教治国之道,张三丰也倾囊相授,君臣二人相谈甚欢。
与此同时,朱枫认祖归宗的消息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们议论纷纷,对这位失而复得的皇子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听说了吗?咱们的二皇子回来了!还是张真人给找回来的!”
“可不是嘛!听说二皇子武功盖世,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我就说嘛,二皇子一看就不是普通人,果然是人中龙凤!”
“可不是嘛,那可是张真人的弟子,能差到哪儿去?”
“听说皇上要立二皇子为太子呢!”
“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咱们大明又要出一位明君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仿佛过年一般热闹。他们纷纷猜测着朱枫的身份,对他充满了期待和敬仰。
“你们说,二皇子真的是张真人的弟子吗?”
“那还能有假?张真人亲自把他送回来的!”
“我听说,二皇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专门来保佑咱们大明的!”
“我看也是,你看他长得多俊俏,一看就是有福之人!”
在百姓的议论声中,朱枫的名字和张三丰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对这位皇子充满了敬佩和好奇,也对张三丰充满了感激和崇敬。在他们心中,朱枫是英雄,是皇子,更是张真人的弟子,是大明的希望。
第4章 传承信物付贤徒
“枫儿,”张三丰缓缓开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朱枫,从宽大的袖袍中取出一把古朴的长剑,剑鞘乌黑,剑柄处雕刻着阴阳太极图,一股凛然之气弥漫开来。
“此乃太极剑,是我武当的传承信物,亦是武当武学之精髓所在。”他将剑递到朱枫面前,语气庄重肃穆,“今日,我便将它交予你。”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众人皆屏息凝视,太极剑在昏黄的烛光下闪烁着淡淡的光芒,仿佛凝聚着百年武当的荣光与传承。
朱元璋和马皇后看着这一幕,心中既是欣慰又是感慨,他们的儿子,如今已是名震天下的将军,更是即将继承武当衣钵的传人。
“枫儿,这太极剑不仅代表着武当至高武学,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侠义之道。”张三丰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穿透了历史的尘埃,“我希望你能将它发扬光大,守护天下苍生。”他目光灼灼,言辞恳切,将毕生的期盼都倾注于此。
朱枫看着眼前的太极剑,感受到它散发出的厚重历史感,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畏之情。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把剑,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
张三丰继续说道:“待天下太平之后,你便可接手武当,成为武当掌门,带领武当弟子,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他语重心长,声音中充满了信任与期盼。
朱元璋闻言,心中一凛,他没想到张三丰竟然如此看重朱枫,竟要将武当掌门之位传给他。
他看向朱枫,眼中满是欣慰和骄傲。
张三丰话音刚落,殿外传来一声高呼:“太子殿下驾到——”
太子朱标阔步走入大殿,见到殿内众人和张三丰手中的太极剑,先是一愣,随即向朱元璋和马皇后行礼:“儿臣参见父皇,母后。”
朱枫双手接过太极剑,剑身入手冰凉,却有一股暖流顺着手臂涌入心田。
他躬身向张三丰行礼,语气恭敬而坚定:“弟子定不负师父厚望,努力修炼,为国为民,护佑苍生!” 少年郎的声音清朗,回荡在大殿之中,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更有一份侠之大者的担当。
张三丰欣慰地点了点头,抚须而笑。
这孩子,果然没让他失望。
他仿佛看到了武当的未来,看到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殿内气氛庄重而温馨,烛火摇曳,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
马皇后眼含热泪,看着眼前英姿勃发的儿子,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她轻轻地抚摸着朱枫的脸颊,仿佛要将这些年错过的时光都弥补回来。
朱元璋则是一脸威严,目光中却难掩激动之情。
他看着朱枫,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一样的英勇无畏,一样的胸怀天下。
“好!好!好!”朱元璋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洪亮,震动着大殿的梁柱,“朕心甚慰!朕的枫儿,不愧是朕的儿子!”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朱枫身上,语气威严而果断:“传朕旨意……”
朱元璋龙颜大悦,声如洪钟:“传朕旨意,即日起,为朕之子朱枫举办盛大的认祖归宗仪式,昭告天下!”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朱枫,饱含着期许和骄傲,“朕之子,当享万民敬仰!”
圣旨一下,整个皇宫都沸腾了。
宫人们奔走相告,张灯结彩,准备着这场盛大的仪式。
红绸飘扬,喜乐奏响,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
认祖归宗仪式在太庙举行,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朱元璋亲自主祭,马皇后陪伴在侧,文武百官肃立两旁。
朱枫身着皇子蟒袍,头戴金冠,英姿挺拔,接受着百官的朝拜。
他感受到身上蟒袍的重量,也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仪式结束后,朱元璋设宴款待张三丰,席间君臣相谈甚欢。
张三丰对朱元璋治国安邦的策略赞赏有加,朱元璋则对张三丰的武学修为和高尚品德敬佩不已。
酒过三巡,朱元璋再次看向朱枫,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和认可。
他举起酒杯,朗声道:“枫儿,你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朕心甚慰!朕欲册封你为‘大明冠军王’,享亲王俸禄,赐你府邸,不知你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
冠军王,这可是无上荣耀!
可见皇上对这位失而复得的儿子的重视。
朱枫起身,躬身行礼,声音铿锵有力:“儿臣谢父皇隆恩!儿臣定当尽心竭力,为大明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下旨,正式册封朱枫为“大明冠军王”。
金册金印,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与权力。
册封仪式结束后,张三丰起身告辞,准备返回武当山。
朱元璋亲自送他到宫门口,并赐予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以示感谢。
看着张三丰远去的背影,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
他转头看向朱枫,沉声道:“枫儿,你如今的地位,仅次于太子……”
朱元璋的话音落下,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文武百官的目光纷纷聚焦在朱枫身上。
朱枫感受到众人的注视,心中既有自豪,也有压力。
他的父亲,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对他的期望之高,不言而喻。
朱元璋继续说道:“枫儿,你如今的地位,仅次于太子……”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凝重,仿佛在告诫朱枫,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正义,不忘初心,便能克服一切困难。
朱枫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抬起头,坚定地看向父亲:“儿臣明白。儿臣定不负父皇重托,定当竭尽全力,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切。”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铿锵,回荡在大殿之中,令众人皆为之动容。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旋即目光转向一旁的太子朱标,温和地说道:“标儿,你也要以枫儿为榜样,勤勉治国,共赴大明的盛世。”朱标闻言,立刻躬身行礼:“儿臣遵命。”
殿内的气氛庄重而有序,文武百官无不心生敬畏,对朱枫的未来充满期待。
朱枫在心中默默立誓,他不仅要继承父亲的基业,更要完成张三丰的期望,成为一位真正的英雄。
仪式结束后,朱枫独自漫步在皇宫的走廊上,心中思绪万千。
他抚摸着手中的太极剑,感受着剑身传来的寒意和暖意。
这把剑不仅是武当的传承,更是他责任的象征。
他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未来的道路,既有辉煌的荣耀,也有艰难的挑战。
朱枫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迈步向前。
他知道,未来的路虽然漫长,但只要心怀正义,便能无往不胜。
忽然,耳边传来父亲的声音:“枫儿,今日之宴,亦是对张三丰前辈的答谢,你可愿一同前往?”
朱枫转过身,眼神坚定地回答:“儿臣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