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朝堂清算
京城的硝烟渐渐散去,可弥漫在城中的紧张与不安却未完全消散。林缚拖着疲惫却坚毅的身躯,在士兵们的簇拥下回到城内。他深知,击退李自成只是暂时缓解了京城的危机,朝堂上的暗流涌动才是真正棘手的难题,而他必须趁此机会,彻底清算那些企图陷害他、祸乱朝纲的奸臣。
回到军营稍作休整后,林缚便马不停蹄地进宫面圣。这一次,他昂首挺胸,步伐沉稳,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自信与决心。走进大殿,他看见崇祯皇帝正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若有所思。
林缚跪地行礼,高声说道:“陛下,臣幸不辱命,已成功击退李自成。京城暂时无恙,但朝堂之内奸佞当道,若不彻底清查,大明恐难长治久安,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臣一个清白,也还天下一个公道。”
崇祯皇帝看着林缚,神色复杂,沉默片刻后说道:“林缚,你此次击退敌军,功劳不小。但朝堂之事,错综复杂,朕也需慎重考虑。”
这时,之前诬陷林缚的那位大臣又站了出来,他脸色苍白,声音却依旧强硬:“陛下,林缚不过是侥幸取胜,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的嫌疑仍未消除。此次大战,他麾下士兵伤亡众多,是否是他故意保存实力,我们不得而知。”
林缚闻言,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强压着情绪,冷静地说道:“陛下,大战当前,臣及麾下将士皆拼死杀敌,每一位士兵都是为了保卫京城、保卫大明而战。如今奸臣在此颠倒黑白,若不将其严惩,如何能服众?又如何能激励将士们日后继续为国家效力?”
另一位支持林缚的大臣也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听闻这位大人与周侍郎来往密切,周侍郎叛国之事虽尚未完全查明,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与李自成暗中勾结。这位大人如此急切地诬陷林缚将军,莫非是想掩盖自己的罪行,转移陛下的注意力?”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崇祯皇帝的脸色愈发难看,他怒目而视,盯着那位大臣说道:“可有此事?你与周侍郎究竟是何关系?今日若不交代清楚,休怪朕不客气!”
那位大臣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地,狡辩道:“陛下明鉴,臣与周侍郎只是同僚,平日里有些来往,但绝无叛国之事。这都是他们的阴谋,想借此陷害微臣。”
林缚冷笑一声:“既然如此,陛下不妨派人彻查。臣愿意提供之前收集的关于周侍郎党羽的线索,相信定能查出真相。”
崇祯皇帝思索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好!朕即刻派人调查此事。若真如林缚所言,定要严惩不贷。”
调查迅速展开,林缚将之前在京城奔走时收集到的线索,如周侍郎与李自成使者密会的证人、往来书信的蛛丝马迹等,一一呈交给负责调查的官员。在铁证面前,周侍郎的党羽们渐渐露出马脚。
经过几天的调查,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周侍郎及其党羽为了一己私利,不仅与李自成暗中勾结,企图在京城制造混乱,还妄图通过诬陷林缚,削弱京城的防御力量,以便他们的阴谋得逞。
崇祯皇帝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这些奸臣,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来人,将周侍郎及其党羽全部逮捕,依法严惩!”
随着周侍郎及其党羽被一一逮捕,朝堂上的气氛为之一振。那些曾经被奸臣打压的官员们纷纷站出来,为林缚鸣不平,称赞他的忠诚与英勇。
处理完朝堂上的奸臣后,崇祯皇帝对林缚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亲自召见林缚,说道:“林缚,之前是朕误会你了。你一心为国,朕深感欣慰。如今京城虽暂时安全,但大明的危机仍未解除。你有何良策,可助朕重振朝纲,抵御外敌?”
林缚跪地谢恩,然后起身说道:“陛下,如今大明内忧外患,当务之急是稳定民心,恢复生产。臣建议,一方面,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发放赈灾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改革军制,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士兵待遇,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积极联络各地的忠义之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
崇祯皇帝点头表示赞同:“你的建议甚好,朕准了。从今往后,你便负责协助朕处理这些事务。朕相信,有你相助,大明定能走出困境。”
从皇宫出来后,林缚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但他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大明的复兴之路还很漫长,未来还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他和皇帝齐心协力,团结朝臣与百姓,就一定能让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缚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与建设中。他亲自前往受灾地区,监督赈灾工作,确保粮食和物资能够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他还深入军营,与士兵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和奖惩制度。
同时,林缚也开始积极联络各地的官员、将领以及民间的忠义之士。他向他们阐述自己的理念和计划,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为大明的复兴而努力。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号召,加入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来。
然而,就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个新的消息传来,让林缚的心情再次沉重起来。北方的清军在得知李自成兵败后,开始蠢蠢欲动,有南下入侵的迹象。大明的危机,远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