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装疯卖傻,但等到即位以后,却表现出励精图治的精神。他贬李德裕于崖州,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
一天,宣宗梦见了一位金人,说:“从西面来了个高僧,来大唐化缘,你要好生接待。”
他不知是真是假,于是问傅小d。
傅小d说:“恭喜皇上,那位金人就是佛陀。他说高僧前来,我们应该前去迎接,以表诚心。”
当天上朝,宣宗下诏全体大臣,沐浴更衣,准备去迎接大德高僧前来。
傅小d用天眼观察,原来是敦煌的洪辩大师来了。
太平公主自然欣喜万分,这是大唐复兴的吉兆。
她问这位法师道行如何?
傅小d道:“洪辩因德才学识高人一筹,二十年前被吐蕃赞普任命为释门都法律,后又兼副教授。他宏开五部之宗,广谈三乘之旨,精研维摩惟识诸经,又传译佛经,讲经说法,广收徒众。”
宣宗率文武百官来到了西城金光门,这里早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并请法师洒了净。路两旁是看热闹的百姓,他们都热切盼望来自敦煌的大师。金光门外有祭祀雨神的雨师坛,门内还有上官婉儿的居所。
早有宦官前往三十里外去迎接,很快一顶轿子来到了金光门。一位西域和尚从容下了轿子。
大师身穿一件红色的袈裟,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和万字符,彰显出他的地位和身份。他手中握着一串黑色的念珠,每一颗珠子都光滑圆润,仿佛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大师的面容慈祥而和蔼,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和慈悲。他的眉毛浓密而整齐,微微上扬,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他的嘴唇微动,似乎在默默念诵经文,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宣宗向大师行了跪拜礼,所有的文武大臣也一同跪拜,路两旁的百姓不断地念诵着阿弥陀佛,面容极其虔诚。
而后宣宗携着大师的手来到万象圣殿,宣宗恭请大师坐在了预先准备的象牙椅上,紧挨着自己的龙椅。
宣宗开口问:“大师不远千里来到长安,想必是要朕帮忙不是?”
洪辩大师道:“前几日贫僧到过金銮殿,知道大唐的日子比之前好多了。”
台下一阵大笑,大师说话的水平就是高啊,比直接吹捧效果好。
宣宗一时愣住,不知如何回答。
傅小d上前对皇上说:“陛下登基那天红光满面,一定是大师前来加持。”
宣宗顿时明白了,那一天确实神清气爽,原来是大师来过了。
李武给大师行了礼,问:“请问大师,我大唐的国运能不能中兴?”
“是呀,我们也在想问这个问题。”其他大臣窃窃私语。
大师微微一笑道:“佛教兴则国家兴,所以贫僧前来就是为了振兴佛教于末世。我立志修建日益破败的莫高窟,只是囊中羞涩,所以——”
啊哦,原来是来化缘的,一些大臣露出鄙夷之色。
宣宗笑道:“振兴佛教是我大唐责任,从武皇时代起,我们修建了很多佛寺,度化了很多僧众,特别是我登基后,供养僧人无数,功德应该不小吧?”
大师摇摇头道:“毫无功德!”
什么?毫无功德?大臣们脸色大变,您也太不识趣了吧?
但见宣宗微微一笑,说:“刚才只是戏谈,朕当然知道功德与福德不同,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落宫商,是何曲调。古洞风清,寒潭月皎。报公知,须晓了。”
大师点点头,表示赞许。
大臣们面面相觑,这才知道皇上的佛学造诣如此之深,禅诗张口就来啊。
李武走上前,向皇上和大师行了礼,然后转身对列位大臣道:“各位大人,大师不远千里来到长安,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我大唐的基业能够万古长青?我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理应辅助皇上,开创基业,振兴大唐。我承诺:捐出我所有的银两物资,修建莫高窟!”
台下竟然没有掌声,只见大家低下了头。
傅小d知道,公主的钱财前几天都捐给了新皇上,哪还有半两银子?
几位老大臣想: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让我们捐钱?等到家里一万两白银攒够了再说吧。
大师脱掉身上的金色袈裟,说:“这件袈裟,是经过几代大师加持过的,能够消灾免难,延年益寿。我今日为了募捐,甘愿售卖,以图换些银两。”
宣宗站起身,重新给大师披在身上,说:“大师见外了,朕即使一日一食,也要完成大师宏愿。大唐愿意捐献白银五十万两。”
傅小d也站出来道:“下官也愿意捐出黄金一百斤,粮食一万石。”
“这是裸捐!”他又补充道。
裸捐?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那意思裤子都捐出去了。
台下立即响起了一阵哄乱,这个傅小d哪来的这么些金子,还有粮食?
对,偷的,安史之乱那些叛军的财宝都进了他的腰包,不对,是他的空间。
一位御史道:“皇上,傅小d贪污公款,这就是铁证!”
“对,这些年国库空荡荡,原来被大硕鼠偷走了。”一位宦官道。
宣宗一时无语,他知道傅小d被他们冤枉了,但又不知说什么好。
李武站出来怒吼道:“各位大人,这些钱财来自于阿拉伯战场,你们如果眼馋也到阿拉伯去抢啊,没人拦着你们。”
大家稍微安定了下来。
“至于安史之乱的那些粮草,都用在了大唐军事上,有郭熙将军作证。”李武道。
郭熙身穿铠甲,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把他们吓了一跳。
“我以父王的名义起誓,傅将军的钱财确实都用在了大唐军队的建设上,太上皇肃宗留有诏书。”郭熙道。
郭熙是郭子仪的儿子,他的话没人敢怀疑。
大师被傅小d的一片诚心所感动,站起身说:“日后有空,请傅大人前往莫高窟一游。”
傅小d还了礼表示一定。
洪辩身为沙州释门都法律兼副教授和尚,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的一片赤诚和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立下了一个宏大的愿望——开凿一座功德窟,以拯救佛教于末法时代的困境之中。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毫不犹豫地倾尽了自己的全部财富,并四处奔波,向众人募集捐款,努力争取僧众们的支持与帮助。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可以开始着手实施他的计划。
于是,在大和六年(公元 832年),洪辩精心挑选并招募了一批技艺精湛、才华横溢的工匠,正式开始了七佛堂的开凿工程。这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历经两年的时间,最终得以完成。
这座名为七佛堂的洞窟,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敦煌莫高窟第365窟。它见证了洪辩的虔诚与执着,也成为了佛教艺术的瑰宝之一,流传至今。
竣工那天,傅小d和太平公主乘坐飞行器前去庆贺,并把从阿拉伯带来的一些文献捐给了大师。
看着飞行器,大师眼里露出惊讶之色。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轻叹一声道:“不愧是民族的脊梁。”
大师让他们随便逛逛,放松一下身心。
眼前这座宏伟而庄严的莫高窟,确实让太平公主心生向往之情,她轻声说道:“我想在这里修行,你觉得如何呢?”
傅小d微微一怔,然后露出了微笑,他回应道:“当然好啊!这里确实需要一个像你这样的人来守护。不过,要是能有个带枪的护法就更好了,那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片神圣之地。”
太平公主听后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和决心。她知道,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在这里,她将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修行来为大唐祈福。
傅小d看着太平公主,心中也充满了期待。他们一起走进了莫高窟,准备迎接未来的种种可能。
走进莫高窟,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世界。一尊尊巨大的佛像静静地矗立着,它们的面容慈祥而庄重,眼神深邃而宁静。每一尊佛像都有着独特的姿态和表情,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法器,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庄严肃穆。这些佛像高达数十米,给人以无与伦比的震撼感。
佛像的雕刻工艺精湛绝伦,线条流畅自然,细节之处尽显匠心独运。他们的肌肤质感逼真,仿佛能够感受到其温度;衣物飘逸灵动,仿佛随风飘动。佛像身上的装饰精美华丽,镶嵌着宝石、珍珠等珍贵物品,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在灯光的映照下,佛像显得更加神圣而庄严。它们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智慧。站在佛像前,人们不禁心生敬畏之情,被这种伟大的艺术所折服。
太平公主上完了香,说:“建的再好,如果保护不好,也是件遗憾。”
“我看我们还是去凑错钱吧,你空间里空空如也。”傅小d说。
他们是灵魂伴侣,自然能看到对方的空间。
公主知道,傅小d的空间里只剩下几门大炮和几挺机枪了。他们是该出去打劫了。
这时,一名肥胖的吐蕃将领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好气派哦。”周围的工匠们赞叹道。
先不说他身上穿金戴银,他的几匹马,马鞍也是黄金打造而成。后面的几头白象,更是挂满了璎珞。
傅小d用天眼观察,知道他是吐蕃河西大总管。
这次来烧香是祈求平安的,他准备回趟吐蕃。
府库里的金银宝贝是最近三年搜刮来的,装满了几大车,准备送往吐蕃。
当他祈求完准备回家时,傅小d的神识就附在了他身上。
当天夜里,府库被扫荡一空,傅小d满载而归。
临走前,两人又拜访了敦煌的名门望族,如索氏、张氏、李氏等。这些家族人丁众多,实力雄厚,洪辩大师知道傅小d 的心思,就引荐他见到了张议潮。
在17岁,张议潮就写了一首《无名歌》而闻名长安:“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
张议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他认为“吐蕃之运尽”,于是“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为此,他开始积蓄实力,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傅小d从空间里取出几门大炮和三挺机枪,送给了他。他表示尽快起兵。
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敦煌起兵推翻吐蕃在河西的统治。洪辩以其河西僧团最高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军讨伐吐蕃。宣宗派傅小d和李武率军助阵,很快就收回了17个州县。
大中五年(851),在傅小d和公主引领下,莫高窟使团四处拜会京城高僧,与大德理论佛法,扩大了河西佛教的影响。是年,张议潮被唐朝正式册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洪辩也被敕封为河西释门都僧统,并赐紫衣。洪辩为大唐祈福,为百姓求安,得到了长安民众的普遍尊敬,朝廷上下也无不对之虔诚供养。
河西肃清后,唐王朝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