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专业教师队伍奔赴各个少数民族村落的学校,教学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这天,林萧接到了一位在村落任教老师的紧急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满是焦急:“林大哥,咱们这儿出状况了呀。这教材虽然是按照研讨会上说的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来编写的一部分,可还是有些和孩子们的实际理解水平衔接不上,上课的时候好多孩子听得云里雾里的,这可怎么办啊?”
林萧皱紧了眉头,赶忙安慰道:“别着急,你先稳住教学进度,我这就想办法,咱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挂了电话,林萧立马召集了当时参与研讨会的几位核心成员,把情况一说,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那位老教师率先开口了:“我之前就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咱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城里和村里孩子的基础差异还是得考虑更周全些啊。”
年轻的志愿者也着急地说:“那咱们得赶紧重新调整教材呀,可这工程量不小,而且时间紧迫,孩子们不能一直这么耽误着学习呀。”
林萧目光坚定地说:“没错,不管多难,咱们都得尽快解决。我觉得咱们可以分工,一部分人去实地调研孩子们目前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一部分人联系教育专家,看看能不能找一些更通俗易懂、又贴合当地文化的案例融入教材里。”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立刻行动起来。林萧亲自带着一队人又来到了少数民族村落,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一个个交流,询问他们哪些地方听不懂,哪里觉得最难理解。
一位小女孩怯生生地说:“林叔叔,那些书上说的好多东西,我都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子,就觉得好难呀。”
林萧心疼地摸了摸她的头说:“别怕,叔叔一定帮你们把书变得好懂起来。”
而另一边,负责联系教育专家的队伍也有了好消息,一位资深的教材编写专家听闻情况后,主动表示愿意帮忙,还说:“这是好事呀,咱们不能让这些努力因为教材的问题就打折扣了,我这有不少过往积累的适合不同基础孩子的教学案例,咱们一起筛选修改,肯定能行。”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新的教材样本终于出炉了。林萧再次带着它来到村落学校,老师们拿着新教材试讲,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彩,之前迷茫的神情被专注和好奇所取代。
一位老师兴奋地对林萧说:“林大哥,你看,这次效果太好了,孩子们都能跟上思路了,咱们这一番辛苦太值得了。”
林萧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欣慰地笑了:“是啊,只要孩子们能学好,咱们再辛苦都不算啥。不过这也给咱们提了个醒,以后做任何事都得考虑得更细致,不能光有好想法,还得确保落实到位呀。”
大家都深以为然,而这次成功克服困难,也让他们对后续的公益教育之路更加充满信心,仿佛看到了那些少数民族村落的孩子们在知识的浇灌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未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