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俘文章是由翰林院的翰林们书写的骈文,四六体,朗读的翰林官读的摇头晃脑,声情并茂。
众人却都是听的无聊。
好不容易等这翰林读完,接着蓟镇节度使,副使,也就是冯唐等人上前拜谒皇帝,同时有大队禁军押着俘虏中的头面人物,最少得是个百夫长才够格被押解过来献俘。
这其中还有几个台吉,应该是身份最贵重的贵族了。
不过北虏贵族也是真多。
哪怕现在凝成了一股绳,有共主大汗,但其实还是分为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部落。
部落部民从几十万人到几万人不等。
再小就不配成独立部落了。
象前明末年时,奈曼,敖汉等部可能才几千牧民,也就有个方圆几百里的牧场,实在是弱小的可怜。
就算是小部落,该有的贵族还是不能少。
最高是共主大汗,其次是大部落的封王,蒙古人现在也有封王,王在大汗之下。
再次是各部贝勒,基本上就是中小部落的主事人了。
原本这些小部落之主也会称汗,比如科尔沁汗,车臣汗,土谢图汗,还有拉藏汗等诸多蒙古汗。
后人看的头晕。
当时真正的大汗就是察哈尔部的大汗,因为北方三汗也好,还有土默特汗这些实力强劲的大汗,都是察哈尔部共主大汗册封的万户部落。
他们称汗,严格来说算是僭越。
只是蒙古长时期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俺答汗强势时,你叫察哈尔汗怎么办?
不爽也只能忍着。
待明末大变结束,蒙古人重新一统,现在只有一个共主大汗,各大部落之主封王,小部落封贝勒。
各部落的大小贵族都封为台吉。
台吉地位也有高有低,有贫有富。
这东西看运气,看传承,各部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一个几万人的部落,拥有几十个台吉很正常。
甚至有过百个台吉。
所以俘虏中的台吉也没被怎么当回事,也没有优待,和普通俘虏一样,都饿的面黄肌瘦。
过一会儿他们就能吃饱了。
大周毕竟礼仪之邦,哪怕是这些虏骑兽类,要开刀问斩前总是会给断头饭的,饿了这么多天,吃顿饱饭再上路,这才符合孔圣的仁恕之道。
给饭吃是仁,送其上天赎罪,上天是不是宽恕得看上天的,大伙儿的任务是赶紧送他们上天。
宽恕,不存在的。
送去做苦役赎罪?
还得派不少人手看着,这些人不懂汉语,蛮夷之辈吃饱了饭就得闹事,一个不好就是哗变,搞不好要死不少人。
况且大周人口稠密,自己人都不一定找到活做,这些蛮夷能去做什么工?
一刀砍了最为经济实惠。
也不必顾虑此后鞑子不敢投降,他们原本就不太肯投降。
不是山穷水尽,根本没有投降的可能。
……
将校们在下长揖,并且表示在皇帝的英明指挥下,大周军队大获全胜,斩首和俘虏众多。
在说话时,大量禁军将士上前,把一颗颗北虏首级丢掷在午门前的广场正中,很快就堆成了一座小小的首级山。
这是给大周军民百姓提气。
也给来观礼的外邦藩属使臣和土司代表一点点震撼。
在场的这类人还真不少。
朝鲜国,安南国,真腊国,缅甸,三佛齐,倭国,暹罗……
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的使臣都在。
另外就是有西南夷大土司派驻京城的代表。
这些大土司,大的拥有几个州,十几个县的地盘,麾下有几十万到过百万人。
小土司也有一两个县的地盘,几万到十几万人口。
他们挂着土知府,知州,知县的官衔,但其实不服王化,内部自有一套统治规则。
若他们真的自行其事,虽不纳贡但称臣,遵循王化也还好。
大周也不差这些穷鬼的一点赋税。
能自成土司势力的地方多半是西南的大山之中,一个个寨子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王国。
多半都是穷的鸟不拉屎,收不上来几个税钱。
但这帮家伙不服王化也就算了,对内作威作福,对治下领民极尽盘剥,甚至是敲骨吸髓也是他自家事,但这些大小土司几乎没有安分守己的。
隔几年总会有土司叛乱,攻打大周州县。
抢掠财货,乃至人丁。
土司也要人种地,挖矿,当苦力。
最好就是抢汉人男丁去做苦力,妇人抓回去给土着光棍当女人生娃。
这等事就叫“抓娃子”。
汉人就是这些土着眼里的娃子,奴隶,地位比土着奴隶还要差一点。
这都算小事了。
烧杀抢掠在所难免。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些土着世代相袭,等于一个个小型国家的君主,拥有自己的臣属和军队,甚至他们的权力比中原王朝的皇帝要大的多,对臣下完全能生杀予夺随心所欲。
这样的土司王国,挂着官员的名,其实完全是化外邦国,他们抢点东西,烧几个村子,抢点人口,在他们自己看来算什么?
如果单个的土司,大周能随便踏平。
但一旦讨伐某个土司,该区域基本上所有土司都会站在一条线上。
他们不蠢。
如果大周能肆意征伐某个土司,总有一天会打到他们头上。
所以一乱就是乱一窝。
又基本上都在山区。
说起来比北虏还叫人头疼。
事实也是如此。
不提这些土司在明中后期一直不停的闹事。
就算是常备军始终保持相当高水准的清朝,对土司也是头痛无比。
乾隆年间把准部都杀绝种了,西南夷的大量土司还在。
雍正也算是个有能耐的,他搞的改土归流成就相当有限。
一直到清末,湘西,四川,云贵,还保留着大量世袭土司,乃至到民国都是换汤不换药,到了新中国才彻底解决掉西南土司问题。
很多千年土司家族,至此才消亡。
大周也解决不了,只能尽量震慑。
展现强大武力,叫他们自己心里多掂量。
其实效果不大。
这帮家伙根深蒂固,就算把他们寨子给烧了,田给毁了,他们往大山里一钻,躲上几年一点事没有。
等再出来,收拢治民,仍然是土司。
他们的地位牢固的很,传承最久的是从唐朝乃至隋,南北朝就开始了。
那里的人又最讲血脉,没有所谓高贵血脉的根本成不了头人。
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的移民,把汉民掺过去,慢慢改变土着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贵州以贵阳为中心,云南以昆明几个府为核心,明初时开始大量移居汉民,这才稳下来。
……
投掷过首级,又是献俘,就是把俘虏牵到午门下方。
然后隆正帝在上面讲一句:“拿去!”
接下来太监们和禁军纷纷跟着喊叫。
声音越来越大,效果堪比大量扩音喇叭。
今天是大典,为了彰显大周朝廷威力,宣扬武力,皇城大开,任百姓过来围观。
当然,普通百姓很难靠近广场,这边更多的是官吏和相关人员。
就这样也是好几万人,沿着皇城御道到东安门,西安门,大周门,足足围了好几十万人。
毕竟几十年未有的大胜。
哪怕是掺水的大胜。
随着拿去声响起,献俘大典也是到了高潮。
几千俘虏被押走,送到城外西山大营那边分批砍头。
只有那几个台吉和一些千夫长级别的,加起来几十人,留在城里的东市斩首。
总不好在城里砍几千人,血淋淋的有点有碍观瞻。
俘虏们步履蹒跚,仿佛待宰羔羊。
但无人同情。
这帮人在草原上是老实巴交,骑马放牧,安分守己。
甚至有远客来,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喝的,都会拿出来招待客人。
但这是对他们自己人。
到了汉地,他们就化身成了恶魔。
他们连汉民的锄头都不会放过,锅碗瓢盆都照抢不误,如果时间充裕,他们连家具都抢。
村落有一个算一个,一律烧光。
男女老幼,老人一律杀光,男丁抓回去种地,女人抓回去分给牧民。
孩子能活下来,带回去当小奴隶。
可怜这些人,被他们残害的人有话要说。
不要机械思维,拿后世套古人。
这时候没有形成一个国家,也不存在民族融合。
得等一方彻底强势,才谈的上融合彼此,和睦相处。
隆正帝脸颊微红。
扫视着自己的几个皇子,再看廉亲王,智亲王,勇郡王等诸王。
皇帝心中冷笑。
这几年他开始发力,疏理政务,插手军事。
涮新吏治,责任地方官补齐府库。
朝廷用度开始缓解窘迫,不像景和末年那样捉襟见肘。
加上这一次大胜……
隆正帝的威望水涨船高。
现在叫这些兄弟说嘴?
换了义忠亲王,廉亲王,智亲王,勇郡王,这些人能比朕做的更好?
皇帝内心对冯唐,贾芸等人,尤为感激。
最感激的当然是贾芸。
两篇文章,打响了隆正新政的头两枪,使得隆正帝部署更加得心应手,少了许多阻力。
运输粮饷,保障军需,使得这一次的大胜再无悬念。
战场破敌,斩首颇多,军功也不小。
真的是……圣君在上,国出祥瑞啊。
祥瑞也不一定非得是灵芝瑞兽,人才也算。
隆正帝是把贾芸当祥瑞了。
“着赐冯唐忠勇侯,赐银青光禄大夫,骠骑将军,金百两,银千两,玉带一,麒麟服一……”
给冯唐的赏赐相当优厚。
勋,阶,侯爵世职都有了。
还有玉带,表里,麒麟服,绢,丝等实物赏赐不提。
另赐在辽东庄园一座,大约有万亩余地,一年有几千石粮和几千两银的收入,和贾家在辽东的庄子差不多。
冯家不太缺钱,主要是家族规模不大,冯唐又以军法管家,所以开销不大。
多这么多赏银加庄园,冯家底蕴又上一层。
关键是,皇帝虽没明说,但大伙心里有数,冯唐必授节度使。
就是冯唐资历够了,但战功不过硬,估计最多是边境节度,想任京营节度还差火候。
象贾家,强行推王子腾为京营节度,到底被排挤到九边外镇去了。
武夫就是这样直接,你行你把战功拿出来咱们比比?
比不过就是比不过。
王子腾几乎没战功可言,哪能坐稳京营节度?
大周的官职向来是以京官为重,阁臣为文臣第一,六部,科道其次。
能在京任职,肯定强过在地方。
军职也是一样,能在京任职,肯定是要比外镇高一级。
京营副节度能外放为外镇节度,外镇节度,得战功显赫,资历老,背景硬实,才有机会调到京营为京营节度。
就算如此,冯唐也值了。
从一个空头将军到节度副使,再到侯爵节度使。
冯唐才五十左右,还能在边镇干十年,搞不好能封公。
接下来就是贾芸。
排在诸多高官边将之上。
这也在很多高层的意料之中。
贾珍就是一脸诧异。
在他预料之外。
按贾珍得到的消息,贾芸能排在十几位就不错了。
朝廷赐给一些金银,给他加个将军号,就算相当丰厚的赏赐了。
“绣衣卫指挥使贾芸,封宁远伯,加骁骑将军,赐蟒服一领,玉带,金鱼袋,禁城骑马……”
一系列封赏读下来,贾珍人整个麻了。
贾芸这么一封,已经是开国勋贵第一人。
镇国公府也是开国八国公家族,但镇国公论资历人脉要远逊贾家。
牛继宗也是伯,但是没有伯号,也就是二等或三等伯。
加伯号的才是正经伯爵,一等伯。
地位尊贵,位在超品。
也就是说能和内阁大学士分庭抗礼。
当然,实际上伯爵权势远不及大学士,没有哪个伯爷会不知好歹,跑去和大学士对线。
也就是实权侯爵,差不多能和大学士顶几句,和六部尚书真正势均力敌。
到国公级别,才算真正能上场,能因为补给,军需,军械,兵部权力过大等话题和文官大佬过几招。
若是贾代善那种级别的国公,普通阁臣的能量还在其之下。
就如现在的赵国公田铎,足够与首辅分庭抗礼。
贾芸这个一等伯,加将军号,足够领兵,一入军中,在京为都统制,在地方足够任节度副使,这个封赏,怪不得排第二名。
毕竟不是真正大胜,这种档次的封赏已经相当丰厚了。
此后贾芸的权势,当和六部侍郎级别相差不多,抵一个寺卿。
也就是说,贾芸初入仕途,权势官职就在贾赦,贾珍,贾政等人之上。
贾珍诧异之余,又是觉得无比羞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