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都城蓟城,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兴衰的古老城池,此刻正被战争的阴霾死死笼罩。厚重的城门在秦军的猛烈撞击下,发出沉闷而绝望的呻吟,每一下都似重锤砸在城中百姓的心间。城墙上,燕军将士拼死抵抗,箭如雨下,石块纷纷滚落,可面对如潮水般汹涌不绝的秦军,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瓦解。
秦军的投石车在阵后扬起巨臂,一块块燃烧的巨石划过天际,砸进城内,所到之处火焰冲天而起,房屋瞬间化作火海,滚滚浓烟弥漫天际,刺鼻的焦糊味混合着血腥气,令人窒息。街道上,慌乱的百姓四处奔逃,妇孺的哭喊声、老人的悲叹声交织一片,他们相互推搡,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无助,不知何处才是安全之所。
燕王喜在宫殿内如热锅上的蚂蚁,来回踱步。他身着华丽却有些凌乱的王袍,头顶的王冠歪斜,平日里养尊处优的脸上此刻写满了惊慌失措。“这可如何是好?秦军怎如此厉害!”他喃喃自语,声音颤抖,双手不断揉搓着衣角。身旁的臣子们也各个面如土色,有人提议拼死一战,却难掩底气不足;有人建议投降,话音刚落便招来一片怒斥,朝堂之上乱成一锅粥。
城外,秦军攻势愈发猛烈。王翦身披重甲,亲自督战,手中令旗挥动,指挥着各路人马冲锋陷阵。秦军的云梯一架接一架搭上城墙,士兵们如蚁附膻,攀爬而上。燕军将士虽奋勇砍杀,用刀枪挑落不少秦兵,可架不住对方人多势众,城头的燕军渐渐不敌,不断后退。
眼见城破在即,燕王喜在近侍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出逃。他匆忙换上一身便服,带上几名亲信,从宫殿后门狼狈奔出。临行前,他回望一眼巍峨的宫殿,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与悲凉,这座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如今却要弃之而去,国破家亡的痛苦狠狠揪着他的心。
刚出王宫,街道上已是一片混乱景象。大火肆虐,热浪逼人,逃亡的人群拥堵不堪。燕王喜等人艰难穿行,不时有百姓认出他,投来绝望又略带愤恨的目光,那目光似在质问:身为君王,为何不能保国安民?燕王喜羞愧地低下头,加快脚步。
行至城门处,只见城门已被秦军攻破,黑甲秦军如洪流般涌入。燕王喜大惊失色,忙转身欲寻他路。此时,身边一名亲卫高呼:“大王,这边!”众人跟随着冲进一条小巷。小巷内阴暗狭窄,弥漫着腐臭气息,燕王喜平日里哪受过这等委屈,此刻却也顾不上嫌弃,深一脚浅一脚地拼命奔跑。
出了小巷,前方是一座废弃的宅院。众人翻墙而入,暂作歇息。燕王喜瘫坐在地,大口喘着粗气,回想起往昔的荣华富贵,再看看如今的狼狈模样,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孤王悔啊,当初若不听那苏秦之言,与他国修好,何至于此……”他哽咽着,臣子们只能在旁轻声安慰,可谁都知道,大势已去,安慰的话语显得如此无力。
城外,秦军彻底占领了蓟城,黑旗在城楼上高高飘扬。王翦下令安抚百姓,可战火之下,生灵涂炭,百姓们对秦军的到来充满恐惧与抵触。秦军士兵挨家挨户搜寻,收缴兵器,抓捕燕军残部。城中的财富珍宝被一车车运往秦军营地,曾经繁华的蓟城,如今沦为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间,只有百姓的哭声在回荡。
燕王喜等人不敢久留,稍作喘息后,又在夜色掩护下向着城外山林奔去。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干粮很快耗尽,只能靠野果、野菜充饥。山林中荆棘丛生,燕王喜的衣衫被划破多处,手掌也磨出了血泡,可他不敢停歇,身后仿佛有秦军的追兵随时会出现。
一日,行至一处溪边,燕王喜正欲俯身饮水,突然听到一阵嘈杂声。他惊恐地以为是秦军赶到,正要起身逃窜,却见一队燕国残兵路过。为首的将领见到燕王喜,忙跪地参拜,眼中满是悲愤:“大王,我等拼死抵抗,却无力回天,如今只剩这几十号人,愿继续追随大王,寻机复国!”燕王喜闻言,心中又燃起一丝希望,忙扶起将领,众人抱头痛哭。
然而,复国之路谈何容易。秦军在燕国境内四处搜捕燕王室余脉,悬赏缉拿燕王喜。燕王喜一行东躲西藏,几次险些被捕。他们曾试图联络他国相助,可各国自顾不暇,无人愿为燕国得罪强秦。在这艰难困境下,燕王喜心中满是懊悔与绝望,望着满目疮痍的燕国山河,不知这片土地何时才能重见天日,摆脱强秦的统治,而自己又能否在有生之年,挽回这破碎的家国……此后的故事,可围绕燕王喜的挣扎求生、燕国残部的奋战,或是秦国进一步的统一举措展开,历史的车轮在战火中缓缓滚动,留下无数悲欢离合供后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