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师被攻破,身处南京的大臣们仓促之间建立了南明政权。】
【你以为的南明:励精图治,众志成城准备复国大业。】
【实际上的南明:内讧不断,对外窝窝囊囊,对内重拳出击。】
【不说其他的,光是为了拥立谁继位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这倒是崇祯没想到的,他不是立了太子吗?
难道慈烺没能顺利摆脱追捕吗?
朱元璋面无表情甚至想呵呵一声,这不就是南宋的翻版吗?
又是一个在南方窝着等死的!
叶楚:emmm,准确来说,比不上南宋呢亲。
【崇祯虽然冒险把自家三个儿子都提前送出了京城,但很可惜。】
【三位皇子最终都没有在应天府现身,这也导致皇位没有了直系继承人。】
【这是什么?】
【妥妥的天赐良机啊!】
【皇帝的人选还不是他们这些臣子说了算,从龙之功谁不想要?】
【但究竟要推谁坐上这个皇位,众大臣之间也是存在分歧的。】
崇祯: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他头疼得紧,都来不及心疼那几个倒霉儿子,已经开始琢磨起来。
论血缘亲疏,还得是福王叔一家最具备这个资格。
只是,崇祯不由得叹气,福王叔那个骄奢淫逸的性子,大明不完蛋都不行。
朱元璋虽说心中不敢期待,但人嘛总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万一呢,万一大明的气数还没有尽呢。
不求能延续多久,哪怕像南宋一样有100多年,也已经足够了。
【其一就是辗转从洛阳逃到南方的福王朱由崧,他是万历帝朱翊钧之孙,福恭王朱常洵的庶长子。】
【按照 “兄终弟及” 的原则,以及他与崇祯帝的血缘关系来看,他是具有皇位继承资格的。】
【崇祯死后,留都应天府的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主张拥立朱由崧为帝。】
【朱由崧他爹,朱常洵大家还记得吗?】
宋朝,王安石从脑海中搜寻了一下这个人物。
是那个国本之争里郑贵妃的孩子?
王安石了然,拥立他儿子做皇帝,自然有人不同意。
他没记错的话,东林党的士人大多出自南方,又曾在国本之争与福王一家结怨。
于情于理,恐怕都不会支持朱由崧继位。
【按理说,其实他们一家是和崇祯的血缘关系最近的。】
【可惜死得比崇祯更早更惨,这福王之位自然就落到了他儿子朱由崧的身上。】
万历(焦急):我的宝贝儿子怎么了?!
崇祯也不由得打了个寒颤,福王叔死得惨啊!
谁能想到享尽荣华富贵的福王叔,最终成为了一道食材?!
【唉,说起朱常洵,估计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难看吧?】
【明史记载他的死法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被砍头示众了。】
【一说,是被李自成来了一整套杀猪手法,成为了桌上的一道食材。】
【其中真假难辨,但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
【朱常洵绝对死得非常难看,不过也是罪有应得。】
此话一出,万历年间的众人一片哗然。
郑贵妃更是花容失色,惊慌的抱住同样懵逼害怕的朱常洵,哭哭啼啼起来。
万历则是十分生气,常洵乃是堂堂皇子,更是自己最宠爱的孩子。
那李自成怎么敢?!
一国亲王被杀,就没有人为之复仇吗?
洛阳百姓表示:虽然手段残忍了些,但是干得漂亮!
崇祯表示:呃,我吗?
我大明江山都要保不住了,更别说去追究福王之死了!
【在这场惊变之中,朱由崧幸运的逃出了洛阳,一路逃亡到了南方,也因此获得了候选人身份。】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位福王,毕竟先前国本之争的时候,东林党和郑贵妃福王母子那是结过仇的。】
【谁知道他朱由崧上位会不会展开清算?】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朝廷政治纷争。】
【并且在当时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看来,朱由崧其人昏庸无能,看不出有什么明君之质。】
【反倒是隆庆帝的孙子潞王朱常淓素有贤名,看起来相对靠谱一点。】
天启年间,朱由校眉头紧皱,叹了一口气。
如果非要从这两个人里挑一个,他还是比较支持朱常淓。
其他人不说,福王叔朱常洵他还是了解的。
那是在金银窝里长大的,享乐他是一流,搞政治还是算了吧。
儿子肖父,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朱由崧是个什么模样他也能猜测一二。
【就在朝中还在为了谁继承皇位而争论不休的时候,马士英果断先下手为强的行动了。】
【要知道北方落入大清之手后,史可法为了抵抗清军在长江设立了江北四镇。】
【偏偏马士英担任的正是凤阳总督,直接说动了江北四镇的将领与他联盟。】
【在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亲自带兵护送福王朱由崧从淮安直接动身了。】
【这下子有军队支持,而且人家福王都已经快到应天府了,史可法也只能妥协了。】
永乐年间,朱棣挑了挑眉,妥协?
只是快到应天府,又不是大局已定,若是执着于党争,也不是不能继续争斗。
朱高炽呵呵一笑:“看来这南明,也不全是权欲熏心之辈。”
“也有识大体,顾大局的臣子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
【因此,福王朱由崧顺利继位,改元弘光,史称弘光帝。】
【在这个时候,南明基本上还掌控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一切还没有走到最糟糕的地步,如果能够励精图治,复兴北方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在这种大敌在外,内部动荡的时刻,国家危亡根本无人在意。】
【本应该着急上火的南明君臣却放着大清不管,反而自家人彼此打成了一锅浆糊!】
宋朝,赵匡胤深吸一口气,熟悉的窒息感迅速就涌上来了。
嗯,当时他听南宋史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
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濒临成功,又失败!
【作为君主的朱由崧果然是不出所料,开始放飞自我。】
【不仅沉迷于酒色,而且生活也极为奢侈。】
【他在应天府大肆修建宫殿,搜罗美女,日夜饮酒作乐,完全不理朝政。】
【甚至清军都要打到家门口来了,仍然坚持每日玩乐,丝毫不停止自己的这种荒淫行为。】
大臣们:陛下!大军压境了!大明要完蛋了啦!
朱由崧:不要慌张,接着奏乐,接着舞!
【至于朝政,那是根本不管,完全当一个甩手掌柜。】
【马士英作为拥立皇帝的头号功臣,也因此获得了报酬,成为了头号权臣。】
【可惜呢,皇帝不是个好东西,这位也不是。】
【好不容易一朝大权在握,自然得要清理朝堂,排除异己。】
【正事没干多少,党争搞得飞起,导致朝廷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秦朝,嬴政手中批阅奏章的动作停都没有停一下,眼皮子都懒得抬。
这样的蠢货,这些时日以来他不知道已经见识了多少。
说他们无知吧,还知道挖空心思的去争权夺利;
说他们聪明吧,连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谁都分不清。
南明的混乱,对于那个大清来说简直把饭给喂到嘴边!
【你马士英来这套,那我东林党人也不是吃素的啊?】
【本来福王上位就阴了我们一手,福王不像个样子就算了,你们还处处打压不放过。】
【因此东林党的大臣开始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天天弹劾上奏。】
【整个朝廷斗得鸡飞狗跳,谁都不服谁,根本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施政体系。】
【更糟糕的是,牵连到党争之中的不只文臣,更有武将。】
朱元璋能说什么呢?
猪猪叹气罢了。
还看不起人家南宋,他听着这些狗东西建立的南明更是一团糟!
什么时候了?!
国破家亡了都,还在争个毛线?
人家南宋有中兴四将,呵呵,我们南明估计也有亡国四臣。
哦,四个,可能还太少了,哈哈。
殿中的众人都不敢说话,眼看着自家陛下一会儿怒一会儿笑的。
小朱棣偷偷瞟了两眼,老爷子不是被气疯了吧?
【本来是为了对抗清军南下而设立的江北四镇,还起到了反作用。】
【对外我是一点不管,对内我是重拳出击!】
【江北四镇的四个将领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和黄得功之间矛盾重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武装势力,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
【为了争夺扬州等富庶地区的控制权,他们互相攻讦,甚至还发生武装冲突。】
【天知道,老朱家的兵力那是用一点少一点,本来就所剩不多。】
【这一波自己人打自己人,直接严重内耗了南明的内部力量。】
汉朝,霍去病表情难评,就这还防御清兵呢?
恐怕这样的情况下,长江防线根本就是形同虚设吧?
防御体系混乱,将领之间内斗,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抗清合力!
一旦清军从北方腾出手来,南明恐怕立马就处于危机之中了。
【其中心情最糟糕的不是江北四镇的将领,而是驻守武昌的大将左良玉。】
【比起马士英等人,他和东林党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自然也是被打压的对象。】
【相比于朝中的文臣,左良玉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自然更加是马士英等人的眼中钉。】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马士英等人不断打压左良玉,限制其势力的发展。】
左良玉目光阴沉,深深看了天幕一眼。
看来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要瞒不住了,必须要加紧行动才行。
他不屑的冷哼一声,那些只会狺狺狂吠的老匹夫,也想吃下自己的势力?
那也得看看自己的牙齿够不够硬!
再说了,时局危难,这些个祸乱朝政的奸臣只会把大明带入更糟糕的境地!
他左良玉绝不为人鱼肉!
【老好人史可法是两边调解,然而难以平衡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关系,双方还是矛盾不断。】
【左良玉面临的不仅仅是党争的压力,作为抗清防线上的一员,他也要为自己打算。】
【与其不断地被清兵和起义军消耗,还不如主动出击,为自己拿下更多的利益保障!】
史可法闻言惊怒,左良玉要做什么?!
如此乱局,如果他左良玉要是反了,大明就真完了!
马士英眼神阴冷,也有些慌乱。
就知道他左良玉是个只顾着自己的乱臣贼子!
手下的左军更是一帮流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实在是毒瘤,不得不除!
大清:美美隐身中^_^
【而恰逢此时,发生了令人惊疑不定的太子案。】
【一位自称皇太子的少年被人带到了应天府,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
【朝中公卿多方验证,更有昔日东宫的臣属指认,都说这并不是太子。】
【尽管当时多数官员都认为北来 “太子” 是假冒的,但此事直接牵涉到了帝位。】
【要是真太子,那朱由崧这个皇帝之位的合法性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掀起了一片喧哗。】
唐朝,李治摇摇头,这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的人就越会怀疑这是真的。
一团烂账,反倒会给有心之人作乱的机会啊!
【这不就巧了吗?】
【现成的借口就送到了本就有心思的左良玉手上,不用不行啊!】
【结果大清还没有打来,左良玉打着“清君侧,杀佞臣”的旗号先反了!】
【原本就脆弱的南明政权,在面临清军强大压力的同时,还要应对内部的军事冲突。】
【平乱你总得有兵吧?】
【马士英等人为了应对左良玉的军队,居然将原本用于抵御清军的江北四镇军队调回平乱。】
永乐年间,朱棣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风太大,他好像没听清???
把哪里的兵调回来平乱了?!
朱高煦冷冷说道:“蠢货!连主次敌人都分不清!”
明知他左良玉手握重兵还要步步紧逼,还以为大明是以前那个大明吗?
把人家逼反了,不想着安抚解决,居然抽调抗清的军队?
什么样的猪脑子才能想出这种办法?!
【这一波,给敌人表演了一出我自己打自己!】
【那人家大清能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