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中原北地到处是战乱,要说谁最高兴,那自然是打着黄巾军旗号潜伏的管亥了。
逃难的百姓?宝贝!别人不要当成是累赘的妇孺幼童?也是宝贝!从战场上逃跑的溃兵?还是宝贝!
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懂得识文断字的文人,或者是精通商业的掌管这些,那更加是宝贝了!
反正管亥是趁着这一波乱战,四处搜罗因为战乱不得不逃亡的百姓,乱兵等等。高峰期的时候,一天就能收拢几千,搞的管亥带着的这一千多精锐有时候都忙活不过来。
好在夷洲那边很给力,很快派遣了十多艘双桅帆船组成的大型船队,不但给管亥送来了精干人员辅助,还送来了海量的粮食。
红薯粉,玉米面,土豆淀粉,这些可都是十分饱腹的粮食。尤其是对逃难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上美味,别说逃难了,就是以前都不一定能吃的上。
管亥也不笨,趁热打铁告诉这些人,只需乘船前往夷洲,那里不但没战乱,能过上安宁平静的生活,还能天天吃上这么美味的食物。
有了实实在在拿到手上的食物做参考,管亥的话效果出奇的好!所以难民基本上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前往夷洲。
跟着这批船队返回的还有太史慈,此时太史慈的伤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亲眼在夷洲了解,又跟陈星宇深谈后,太史慈选择了归顺。
因为陈星宇的目标跟太史慈的目标一致,那就是拯救天下苍生,让黎明百姓过上好日子。跟那些只喊口号不实际行动的诸侯不一样,陈星宇是真实的在行动,而且是全力在拯救这些苦难的大汉子民。
所以哪怕陈星宇还只是个地位低微的校尉,他太史慈跟过去无名无分也都认了,只因为为了心中的理想!
伤好后,太史慈赶着这一批船队返回了东莱郡,想回去接上母亲一起去夷洲,相比战乱四起的中原,夷洲简直就是天堂!
至于那些山夷?不是他太史慈自大,太史慈还真不把那些野人一般的山夷放在眼里。等返回夷洲后,太史慈就准备先拿这些山夷开刀!
山夷擅长吹针是吧,看是你山夷的吹针厉害,还是我太史慈的弓箭厉害!
跟忙碌的管亥打了个招呼后,太史慈骑上稍微有点晕船,有点萎靡的战马就往家里跑去。现在青州,徐州,冀州,幽州乱成一锅粥了,早点把年迈的母亲接过去,太史慈才能放心大胆的上阵杀敌。
此时的淡水港口,陈星宇还乐着呢。陈星宇还清晰的记得,当太史慈表示归顺那一刻,视线里显示的:天速星,金枪手太史慈:金枪银戟,太史子义。(目前归属势力:陈星宇,忠诚度88%)
现在等于就有两位超一流武将,一位勉强能够上一流武将的人才在手了。加上郭嘉这个顶级谋士,和吴懿这种没明显短板的常青树,不知不觉间,似乎某些实力比刘跑跑都要强了。
陈星宇为什么要来港口呢?因为淡水这边已经稳定了,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郭嘉必须返回颍川,说服家族。一个是加强对陈星宇的支持,一个是动用人脉物资运作,趁着现在朝堂乱七八糟,赶紧给陈星宇弄个身份。
要么到了以后,陈星宇没官面上的身份,在号召力和招募人才上面,那将是一个十分致命的缺陷。
就比如刘跑跑,在招募人才的时候,知道自己无官无职,从来自我介绍都是汉室皇族血脉开头,自称皇叔。哪怕汉末的皇族烂大街了,也好过没有身份。
此次郭嘉回去是乘坐一艘单桅帆船,走广陵进淮水,逆流而上可直达颍川。
由于一路是水路,相比陆地安全不少,所以郭嘉就只带了四个军士当护卫,加上单桅帆船上的二十多个水手就可以了。
不过夷洲的特产,陈星宇弄出来的美酒,红薯粉,玉米面,细盐,还有不是那么成功的麦芽糖,郭嘉是把一艘帆船装的满满当当的。按郭嘉的话说,这是偿还之前的欠账!
“念中兄,我这就走了,你不必记挂。”
郭嘉站在船头拱手示意:“夷洲这边就按我们之前的谋划,逐步慢慢蚕食遗民,那些野人,能抓活的就抓,那可是极好的奴隶,还是有价值的!”
“我知道了,奉孝兄,祝你一路顺风!早去早回!这夷洲还需要你出谋划策!”陈星宇也拱手送别。
“放心吧!只要我郭某运气不太差,碰上那海上风暴,最迟不超过两月,定然回来的!”郭嘉笑笑,双眼看向逐渐建设完毕的淡水城,流露出一丝不舍。
这淡水城可是郭嘉亲眼见证,亲自参与,从无到有,一砖一瓦盖出来的。比起中原那些雄城或许规模和大小差的很远,可是淡水城的整齐,干净,秀美却是天下间所有城池都没有的,郭嘉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好!奉孝兄,时辰也不早就,早日平安归来!”陈星宇一挥手,几名军士吹响了号角,这是给郭嘉壮行的号角。
单桅帆船上的水手们连忙解开了绑帆的缆绳,拉起了船锚,帆船慢慢的离开了港岸,越来越快,朝着茫茫大海航去。
送走了郭嘉,陈星宇立刻就返回了淡水城,在安保相对严密的工坊区,陈星宇站在作坊里,望着面前又一次失败的纸浆,眉头紧锁。这已经是第三十七次尝试了,每次不是纸张太脆,就是纤维分布不均。
\"公子,\"老匠人王师傅抹了把额头的汗,\"这次用的是您说的构树皮,加上麻布、浆液,按您说的法子蒸煮了三天三夜,可还是......\"
陈星宇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块未成形的纸浆。阳光从窗棂斜斜地照进来,他能清晰地看到纤维的走向,努力回忆起以前书本上写的每一个字,试图找出技术的突破口。
\"王师傅,您看,\"陈星宇指着纸浆中的纤维,\"这些纤维是不是太粗了,我们需要更细的。\"
\"可是公子,这已经是最细的......\"
\"不,\"陈星宇站起身,脑子里快速思考,回忆起之前看过的纪录片,很有自信的开口:\"我们可以用石臼多捣几次。您还记得我上次说的'打浆度'吗?纤维要捣得更细,更均匀。\"
说完,陈星宇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在泥地上画起来:\"我们可以改进石臼的结构,增加一个脚踏装置,这样省力,还能控制力度。\"
一个类似明清时期舂米的结构图在泥地上逐渐成型,随着陈星宇仔细解释每个部件的要求作用。
王师傅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妙啊!老朽这就去改!\"
三天后,新的石臼做好了。王师傅一把扯开学徒,亲自上手,脚踩踏板,石杵有节奏地落下,一下一下,力度均匀......\"
石臼里的纸浆材料越来越软烂,开始出现黄白色的浆液,王师傅额头的汗水也越来越多,顺着脸颊滑落。
纸张是否能成,这对陈星宇来说是很重要的。汉代虽然有了菜侯纸,可是菜侯纸造价高昂,工艺复杂,根本不能普及,而且用起来并不好用。
竹简和皮革也有着各自的天然缺点,所以这极大的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导致识文断字的人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士族门阀子弟,这在陈星宇看来是很不好的。
如果研究出纸张,夷洲以后的教育文化传播就有了保障。而且纸张也可以售卖到中原,赚取丰厚的利润!因为这个时代,只要跟文化挂上钩的东西都是奢侈的。
正在自己书房处理淡水城事务的陈星宇没等来纸张成功的消息,反而见到一个亲卫急急忙忙的跑进来。
“校尉!不,不好了,”亲卫擦了把额头大汗:“冶炼工坊的高炉出问题了!”
一听到这个坏消息,陈星宇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炼钢高炉是他另一个重点项目,这段时间经过陈星宇亲自参与改造,汉代原本的高炉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按照陈星宇的估计,炉温应该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就让冶炼技术最好的张师傅试着开炉。
陈星宇骑着战马来到冶炼工坊附近时,远远就看见炉口冒出浓烟。也不顾上门口守卫的军士问好,直接下马把缰绳丢给军士,提起长袍就往里面跑去。
抵达高炉前,发现高炉没炸也没塌,陈星宇这才松了一口气。看向在一旁唯唯诺诺的张师傅和匠人询问:“怎么回事?怎么搞的乌烟瘴气?”
匠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办法,汉朝的工匠身份地位太低了,最后张师傅只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回禀校尉,按照您说的,我们改进了风箱,增加了预热管道,\"张师傅有些颤抖着说,\"可刚才炼出来的还是生铁,不是钢,所以我就加了些燃料进去,谁知道就这样了。\"
陈星宇仔细观察炉口的火焰颜色,又摸了摸炉壁温度。\"炼不出钢肯定是温度不够,你都加了燃料,怎么反而温度降低了?还冒出了浓烟?\"
习惯性的,陈星宇喃喃自语:\"难道是预热管道的角度不对,热量损失太大?还是因为燃料热值不够?或者是供氧不足?\"
没多久,陈星宇双眼精光一闪:\"王师傅,你加燃料是不是一股脑丢进去的,中间没有留孔洞的?所以就导致高炉内的燃料氧气不足,从而燃料燃烧不充分,简单的说就是加了燃料后反而闷火了......\"
张师傅的眼睛越睁越大:\"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我明白了,我马上改进,马上改进!\"
看着张师傅似懂非懂的明白了氧气与燃烧的关系,陈星宇继续跟张师傅讲解着,能回忆起关于冶炼的知识都仔细的讲着。比如说可以在铁水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碳,就可以得到碳钢。
当然,也可以加入不同比例的其他金属粉末,这样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合金。
陈星宇并没因为张师傅出错责怪于他,反而是给张师傅鼓励。陈星宇自我认知很清楚,单说理论,可能十个张师傅都比不上一个自己,可是实操,一百个陈星宇都比不过一个张师傅。
毕竟张师傅是在铁矿石冶炼混了二十来年的老匠人,不靠温度计,就靠一双粗糙的大手就能敏锐判断炉温存在的牛人。
讲解完后,陈星宇就走了,淡水城现在稳定了,百业待兴,陈星宇有处理不完的事,恨不得连睡觉的时间都用上,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太少啊!
三天后,张师傅还在亲自拉着高炉的风箱,掌握好炉温。通过这三天的实验,张师傅慢慢大概对氧气和燃烧的关系有了个粗浅的认知,也总结出了大概比例。今天是第四炉了,张师傅小心翼翼的控制着高炉的温度,确保温度精准。
随着红的耀眼,几户亮成白色的铁水缓缓从炉中流出,很快灌满了几个模具,张师傅立刻关闭了风箱起身来到滚烫的铁水前,双眼充满了期待。
等冷却一个时辰后,张师傅的亲传徒弟一桶凉水浇上去,等蒸汽散去。张师傅拿起小铁锤就砸了上去。
“当!”
表层的氧化层被砸掉,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泛着青光的色泽露了出来。张师傅眼睛瞪的老大,周围的匠人们也倒吸一口凉气。
张师傅徒弟捂着嘴巴不可置信:“师傅,这就,这就直接炼出钢了?我怎么看这成色,比很多锻打的钢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