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微风拂过,吹动着庭院中枝叶,沙沙作响。屋内,阿列克谢身着一身彰显东斯拉夫帝国荣耀的服饰,胸前的勋章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他神情严肃,带着女王叶卡琳娜的指令,前来与清国代表曾蕃国会面。
曾蕃国端坐在太师椅上,身着清廷官服,朝珠整齐地挂在胸前,他面色平和,可微微蹙起的眉头却透露出内心的忧虑。见阿列克谢进来,他微微欠身,示意对方坐下。
阿列克谢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开口:“大人,我已收到我国女王陛下的回电。女王陛下同意了你们提出组成联军的要求,这本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他顿了顿,目光紧紧盯着曾蕃国,加重了语气:“但在原有的基础上,清国需割让乌苏江以东地区,那片广袤的土地资源丰富,战略意义重大,这是我们出兵的重要考量。另外,还需再出四百万两军费给我们,帝国出兵作战,各项开支巨大,这军费是必不可少的。”
曾蕃国听到这些要求,心中猛地一沉,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怎么也没想到,东斯拉夫帝国的胃口竟然如此之大。乌苏江以东地区,那可是清国的重要领土,物产丰饶,有着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更关乎着国家的尊严与主权。而四百万两的军费,也是一笔天文数字,清国如今内忧外患,财政本就捉襟见肘,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曾蕃国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深知,阿列克谢不过是个传声筒,真正做决策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东斯拉夫帝国女王。若是贸然拒绝,很可能会让这来之不易的合作机会化为泡影,可答应这些要求,自己又担不起卖国的骂名。
犹豫片刻后,曾蕃国强装镇定,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大使先生,您提出的这些要求事关重大,绝非我一人能够定夺。等我回禀太后,再找您商量。”他心里清楚,这种大事必须交由朝廷最高决策者来决定,自己可不能擅自做主。
阿列克谢听后,微微点了点头,他心里明白,清国方面不可能轻易答应这些苛刻的条件。但他作为帝国的使者,必须完成女王交代的任务,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大人,希望贵国能尽快给出答复,时间可不等人,革命势力的发展不容小觑,我们双方合作的时机也很关键。”他不紧不慢地说道,言语中带着一丝催促。
曾蕃国站起身来,拱了拱手:“大使放心,我定会尽快将此事上报。只是还望贵国在等待期间,也能多考虑一下双方的实际情况,毕竟合作是为了共赢,还需相互体谅。”他试图在言语上为清国争取一些缓冲的余地。
阿列克谢也站起身,回礼道:“那我就静候佳音了。”
曾蕃国望着阿列克谢离去的背影,长叹了一口气。
紫禁城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分列两旁。曾蕃国站在大殿中央,声音微微颤抖,将东斯拉夫帝国那近乎苛刻的要求一一禀报。
“太后娘娘,东斯拉夫帝国同意组成联军,条件却是要咱们割让乌苏江以东地区,还索要四百万两军费……”他的话音落下,大殿内瞬间一片哗然,官员们交头接耳,脸上满是震惊与愤怒。
“这简直是狮子大开口!”一位年轻的官员忍不住出声,声音中带着愤慨。
“乌苏江以东怎能轻易割让?”另一位老臣也皱着眉头,连连摇头。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李章鸿往前迈了一步,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
“太后娘娘,臣以为应当同意东斯拉夫帝国的要求。如今革命军势头正盛,已经危及我大清根基。若是能借助东斯拉夫帝国的力量,将其一举剿灭,保住大清龙兴之地,眼下这些代价,臣以为是值得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抬眼观察着禧濨太后的神色。
禧濨太后坐在那华丽的凤椅之上,微微眯起眼睛,神色莫测。她头戴凤冠,上面的明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光芒。听到李章鸿的话,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之色。
“李爱卿所言,正合哀家心意。”禧濨太后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只要能打败革命军,保住祖宗留下的基业,即使付出些代价,哀家也在所不惜。”她目光缓缓扫过大殿内的众人,最后落在曾蕃国身上。
“曾爱卿,此事是你牵头,如今你便立刻与东斯拉夫帝国大使商谈合作事宜,务必尽快达成协议,莫要耽误了战机。”
曾蕃国心中暗自叫苦,组成联军的提议的确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本想着能与东斯拉夫帝国携手,以较小的代价平定革命军,可没想到对方的条件如此苛刻。如今太后已经表态,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臣遵旨。”
曾蕃国无奈地应道,声音中透着一丝无奈与苦涩。他心里清楚乌苏江以东地区的割让,意味着大清将失去大片领土,这无疑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划下一道深深的伤痕;而四百万两军费,更是会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大清财政雪上加霜。但在太后的旨意下,他已没有退路。
退朝后,曾蕃国回到家中,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渐渐暗下去的天色,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年轻时的抱负,本想着能在仕途上一展身手,为大清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可如今却不得不参与这样一场出卖国土的谈判。他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可又深知,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的意志显得如此渺小。
第二日,曾蕃国再次与阿列克谢会面。阿列克谢见到他,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曾大人,看来贵国已经考虑好了。”他不紧不慢地说道。
曾蕃国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大使先生,我国太后已经同意了贵国的要求,但在具体合作细节上,还需再商议一番。”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