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陈泽渊在电脑前已枯坐许久,凭借着对美食的执着和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收集到了海量关于制作红糖糍粑的详细文字资料。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从糯米的品种挑选、浸泡时长,到糍粑成型的手法,再到红糖浆的熬制诀窍,事无巨细地堆满了他的电脑桌面,连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要点,可他的心里却依旧被一层若有若无的不安所笼罩。
他是个对美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深深明白美食的传承绝非仅仅依靠这些冷冰冰、机械罗列的文字记录。在他看来,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历经无数人舌尖传递、口口相传间流转的细微之处,比如火候的微妙拿捏、搅拌节奏的自然韵律,才是一道美食真正的灵魂所在,而这些,恰恰是文字难以完全捕捉的。
于是,他打开社交软件,在长长的好友列表里翻找了许久,滑动屏幕的手指因为紧张与期待而微微颤抖。他深知,这是探寻地道味道的关键一步。终于,他找到了玉软软的妈妈。
怀着既忐忑又期待的复杂心情,他在聊天窗口中输入文字,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反复思量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脑海中不断预演着长辈看到消息后的反应,生怕因为表达不够准确,而无法清晰传达自己渴望了解地道红糖糍粑做法的来意,让这珍贵的线索就此断掉。
出乎他意料的是,消息刚发出去不久,长辈就热情地回复了。长辈不仅毫无保留地详细讲解做法,从最开始糯米浸泡时水的温度、浸泡时长,到舂米时木槌落下的力度、频率,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还十分贴心地发来了自家制作红糖糍粑时的照片和小视频。
在照片里,饱满的糯米浸泡在清水中,米粒吸饱了水分,圆润而饱满,像是一颗颗莹润的珍珠;小视频里,舂捣糯米的过程被完整记录,那有力的手臂、均匀的力度,每一下舂捣都伴随着糯米软糯质感的变化,让陈泽渊仿佛身临其境,甚至能感受到舂米时空气中弥漫的热气。而在熬制红糖浆的环节,长辈更是耐心地解答着陈泽渊提出的每一个疑问。
原来,红糖浆熬制时,红糖与水的比例必须精准无误,多一分则太甜腻,少一分则不够醇厚。要用小火慢慢熬煮,同时不停搅拌,锅中的糖浆从最初的稀薄变得浓稠,渐渐泛起细腻的泡沫,颜色也从浅红慢慢加深,直到糖浆变得浓稠挂壁,像一层细腻的琥珀,轻轻滴落在勺子上能缓缓滑落,才算大功告成。
陈泽渊全神贯注地看着,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一眨不眨,眼睛因为长时间的专注而微微发红,不时点头表示理解,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重点内容,字迹因为书写的急切而略显潦草。
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他就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反复询问,一次又一次地确认细节,从火候的变化节点到搅拌的速度变化,直到心中的疑惑被彻底驱散。
就这样,陈泽渊在书房里沉浸了许久。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一刻也不敢松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哪怕是画面中一闪而过的细微动作。手指在键盘和笔之间来回快速切换,时而在键盘上输入长辈分享的经验,敲击键盘的声音急促而密集;时而用笔在笔记本上圈圈画画,标记重点,笔尖在纸上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给玉软软做出最地道的家乡味道,让她品尝到记忆中的甜蜜,看到她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那笑容会比这世间任何风景都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