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领河东、朔方、河西三镇的剩余兵力。
以及于阗、回纥诸胡等部,合计十五万兵马,并借回纥精锐骑兵四千,号称二十万,由凤翔出发,向长安推进。
唐军这边,总体上来说是以李嗣业、郭子仪等部的安西军组成的一个大军团,这一部分的唐军可能是因为之前唐玄宗几次着急的骚操作,让高仙芝和哥舒翰葬送了两波。
所以皇帝这次也算聪明了,没有微操指挥,于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边将们便开始稳打稳扎的从甘肃道推进攻势,直到唐军在长安以南的香积寺遭遇了前来应战的安史叛军。
作为总帅的李嗣业年轻时应募为安西都护府驻军,因作战勇敢,屡立功劳,升官为中郎将。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随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西征小勃律,进逼天险娑勒城,因功升为右威卫将军。
高仙芝在当安西都护府大都护的时候,李嗣业还只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兵。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和李隆基逼死了高仙芝军团,按照以前的李嗣业的升迁立功速度,爬到他现在的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位置,不知道又是几年。
真是时也命也。
李嗣业此人本就是高仙芝手下的一员猛将,天宝十年,安西两万唐军被十五万大食军队包围残战的时候,由于人数劣势大唐兵败后溃散。
当时就是李嗣业又奋力断后,救出高仙芝和部分将士,随后他被朝廷提拔为骠骑左金吾大将军。
香积寺这地方的位于长安城以南,北邻子午谷,东临澧水,坐落于山川之间,战场宽度不算太大。
子午谷大家熟悉吧?
三国时由魏延提出过的子午谷奇谋,但是被诸葛丞相给否决了。
虽然诸葛丞相否决了,但是不管是诸葛亮还是魏延,他俩属实是真没想到还真有人能不要命的偷渡蜀关,后来这才有了邓艾偷渡阴平迫使成都投降的故事。
也由此让剑门关的姜维等大军都懵了,“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不得不说,当时的邓艾也真是拼命了!
五十多岁的人了,硬是让人用草席等把他包了起来,从山上丢下去。整个魏军就是这样偷袭到了成都。】
季汉的大堂沉默了,这是一个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的角度。
“魏延将军的这个计策被孔明否认了是正常的!”
片刻后,庞统出声道:“不正常的是这个叫邓艾的人!”
“这可真是从一个无人想到的角落发现了一个妙策啊!”
张飞:“军师,你不是号称算天算地算人无所不知吗?你怎么没算到北方的曹贼会偷渡阴平啊?”
关羽一巴掌呼了过去,道:“三弟,你没看当时的蜀国大将军是姜维那小子吗?”
“现在那小子跑都不会的年纪,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大将军了,你说军师怎么没算到?”
“......”
【唐军根据地形在北面安营,东靠澧水掩护右翼,对应的叛军也同样在南边扎寨,双方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首先,叛军这一方有跟随安禄山起义到现在的安北安东两个都护府的唐军边军主力,也就是范阳军和平卢军,还有叛军一路南下沿途收服的唐降军,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此前兵败的西部边军。
还有安禄山在安北都护府那里做节度使时候收服的边疆少数民族的部落军。
总的来说虽然成分复杂,但是依然是唐军的精锐所在。
安北、安东军可不是什么杂牌军。
安西军一路向西打,胜仗无数,也是当初灭突厥的主力。
但是安北安东可是薛仁贵当年率领灭九姓铁勒和三箭定天山、以及李世民晚年亲政高句丽的军队,这也不是什么杂牌驻军。】
嬴政:“好家伙,唐军怎么这么多的军队,还都是精锐?”
“后世之人说朕穷兵黩武,朕怎么看着唐朝武事比朕用的还多?”
【所以这场战役本质就是:
安西、河西、北庭打安东、安北、范平等的边军之间的战役、精锐之间的战役!
于是乎,咱们就瞧见这场被历史所记载的超级血腥的战斗,居然没有充斥一点儿的花哨,也没啥高超的战术,就像原始人打架一样:
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
换到这场战争就是:纯粹的你一刀我一剑地相互对砍。
率先发动进攻的是安史叛军中的叛将李归仁,他率领部队跟由悍将李嗣业带领的唐军前军接触交战,在一段拼杀后,落入下风向本阵撤退。
看见贼兵后退,唐军先锋为了扩大战果紧咬敌人不放,不停追杀直逼叛军本阵。
就在这时,叛军突然调转马头,联合中军本部人马反向唐军冲来,原来这是叛军佯败诱敌的计策!
追了一路的唐军气喘吁吁疲惫不堪,面对敌人的反冲锋,一时间方寸大乱,被叛军冲散阵型,扔下辎重不断溃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为前军总指挥的李嗣业站了出来。
他脱下铠甲赤膊上阵,手持陌刀站在唐军阵地前,一边大声喊:
“ 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
给自己立下人设喊了口号之后,李嗣业就是冲向敌阵,手里拿着把陌刀来回砍翻,锋刃所到之处人马俱碎,无人敢挡,一口气连斩数十名敌军。
要么说李嗣业是个猛将呢!就他这么一号,真的有当年张翼德在长坂坡的气势了。
唐军受到了指挥官亲自下场的鼓舞,马上组织了反击阵型,重新将叛军又给推了回去。】
“好将军!”李世民忍不住赞道:
“有此将立于军中,军魂便成矣!”
东汉
张飞:“天幕也知道我长坂坡的故事?”
“怎么不继续说了?”
俺老张的高光时刻怎么就一句话带过了?好歹像二哥的襄樊之战一样,多说几句啊!
【故而此事后来在新唐书记载道:“挡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再次组成阵线的唐军手持陌刀,组成了一面刀墙,在李嗣业的鼓舞带领下,各个士气高昂,奋力拼杀,又将战线向敌人的阵地方向推了回去。
无论是叛军还是唐军都知道,大家都是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唯有血拼才能战到最后成为赢家。
而叛军的人数明显劣于唐军,在这样持续的消耗之中,早晚要输,只能另想他法。
为了挽回局势,叛军出动了埋伏阵地东侧的精锐骑兵,打算偷袭唐军的侧后方的王思礼所在的安西后军部队。
好在大唐这边也是精锐,安西军的侦察兵提前发现了埋伏,于是安西军将计就计,还带领回纥骑兵从半路劫击了这支叛军骑兵。
随后李嗣业又率安西军想要冲杀叛军侧翼,准备给叛军来一个夹饭!
而李嗣业的这一招数果然奏效了!
由于叛军防备不足,而且为了快速迂回,叛军部队构成多为轻骑兵,面对突如其来的回纥重骑兵难以招架,最终这支精锐骑兵被尽数消灭。
正面战场上叛军因为计策被识破而损兵折将,士气大大受损,战争的天平终于开始向唐军倾斜。
绝境之下,安守忠与李归仁犹如困兽一般,率领着叛军拼死回击。
但是,叛军还是因为人数差距不敌唐军,只能如潮水般败退,率残部逃回长安。
为了稳固军心,安庆绪下令叛军对长安掠不封刀!
以此来挽回将士的军心。 根据记载,这次战役从午时打到酉时,总共八个时辰便分出了胜负,相比其他类似体量的大兵团作战,不能说不快。
在这16个小时的血战里,唐军总计斩首六万级,俘虏两万余人,而自身也承受了近七万人的伤亡,双方交换比可以说是1:1,要不是唐军兵力更足,战役的最终结果恐怕真的难以论说。
叛军在大索全城后就逃到中原去继续困守了。
而唐军也在第二天顺利的进驻到了帝国的首都!
讲完了香积寺的过程,大家也能从中发现,这场战役的阵亡率高的吓人,纸面来看叛军战损高达60%,而唐军也承受了近一半的损失!
由此也能看出,双方的伤亡大都来自于正面战场,因为古代作战一旦一方士气崩溃进入掩杀阶段,战损比就会出现巨大的倾斜,除非对面跑的太快或者人数太少!
其实,这就是香积寺之战被称为冷兵器战斗巅峰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根据数据统计来算,封建时代的冷兵器战斗,部队崩溃的伤亡临界点大概只有10%,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倒下10个人,进行冷兵器作战的部队就会难以维持士气发生溃败。
毕竟面对面进行白刃战可不比远远地放枪放炮,战士会更直观的面对战友伤亡的压力。
而香积寺之战双方表现出来的坚毅和顽强,则远远地超过了这个临界点。
就算除开记录的误差还有追杀阶段的成果,战斗中的伤亡率也远远高于冷兵器时代的平均水平,这样的伤亡率,即使是近代化的职业军队都难以维持战斗。
恰恰在冷兵器战斗中,部队的组织度,正是评判战斗力强弱最重要的指标。
所以说此战的双方都足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战斗力量。
这场战役中的双方主角如果是对外打仗的话,此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的军队都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纵然是那个在此时崛起,未来会在世界上代替大唐辉煌二百年的大食国也不行。
更不要说那些的弹丸小国了,仅仅只需派出一两万名精锐士卒,便可如秋风扫落叶般将它们尽数横扫,让这些蕞尔小邦在铁蹄之下瑟瑟发抖、俯首称臣。
然而,让人不禁扼腕长叹的是:
原本属于大唐帝国的这支用于缔造一切强大的军队,却并未被用于开疆拓土、保国安民之上。
相反,它竟在长安城之外,如同自相残杀的困兽一般,自己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惨烈至极的血腥搏杀。
最终,双方玉石俱焚,双双“陨落”在这片曾经见证过它们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土地之上,徒留在香积寺满地尸骸。
和留给后人无尽的缅怀与哀伤。】
“血战了整整八个时辰,从天亮一直战到了天黑,双方阵亡人数皆是过半,就这都没有出现任何溃逃的现象。”
嬴政第一次直面感受到了那个被后人称之为“巨唐”的朝代,它的实力究竟有多么的强大!
“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强军啊!”
刘彻:“真是可惜,如此强军消耗在了内战之中,若是都能给朕去攻克匈奴这样的外敌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