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俺不理解,他们都是宋朝人,又都是学儒法的,为何看待彼此如仇人一般?”张飞挠着头十分的不解,“这群读书人就非得分个你我第一第二出来吗?”
“那大宋的天下还没一统,内讧倒是挺多!”
众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目光最后放在了孔明的身上。诸葛亮轻轻的摇着手里的羽扇,道:“当年世宗皇帝选官学的时候,天下学派不也是争个你死我活吗?”
“这里面不但代表着未来谁家的学术能够发扬光大,还代表着谁才能一直活下去啊!”
【与之相反,二程师门倒是经常从张载这里汲取营养。
张载写有一篇奇文,叫《西铭》,全文仅253字,却被视为千古名篇。
在《西铭》中,张载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大家庭,“乾称父,坤称母”,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以前说“君父君父”,以皇帝为父,张载在文中却说,皇帝只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即所有人无论贤愚、不管地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着名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也出自这篇文章。
明朝人说,“读《西铭》,有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气象”。
有学者分析,张载此文将家庭关系推广到整个世界,意味着赋予世界以普遍的伦理之序。
这一观念为后来的理学家所反复确认,从二程到王阳明,都一再肯定“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一体,便可以视为“民胞物与”说的引申。
张载在《西铭》里认为,佛老的盛行和儒学的衰微,是导致当时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冲突的思想根源。
张载批评佛道二教,“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佛教否定现实世界的实存性而追求自我的涅盘寂静,道教否定现实世界的运动性而追求个体的长生久视。
虽然二者立言本旨有所差异,但都否认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实存性,失却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抛弃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因而不是合乎世界本真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要解决社会问题,就要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价值观。
所以,张载以千古寥寥之勇,造道关中,与佛老计得失,为儒学阐新命,他仰思俯读,博闻强记,稽天穷地,探赜索隐,终其一生而未尝止息,最终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实际,确立了以儒学为价值本位、以“天人合一”为理论特色的哲学体系。
《西铭》正是张载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的集中表现,而张载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关学也是一直在提倡以社会现实为关怀。
二程兄弟很喜欢张载的《西铭》,认为此文所说“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他们把此文列为洛学的基本教材,要求每个弟子必须研读。
由于关学本身的传承没有洛学强盛,张载的很多思想借助其他门派得以流传。
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直到20世纪初,近代革命先驱在发展新人、培养志士时,还会将《西铭》当作训词。
从这一意义上说,张载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门派,超越了时代。】西铭石刻局部 “善!”
战国时期,在宋国的一处杏坛学舍之中,墨子正和自己的诸弟子在一起研究学问。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墨子看到天幕上张载的那个被对家也极称赞的《西铭》的内容时,也忍不住张口抚掌而赞道。
“这与我墨家的兼爱天下的理念何其相似啊?”
墨子继续言道:“虽然后世继承的是孔孟的仁爱儒家之道,但如今我观后世之学术,其实糅杂了诸家的学术之精华啊!”
“这很好!诸子学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后世之人却能以儒皮去诠释诸道,不拘泥于一家之言,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好学问!”
大汉。
“这什么气啊什么理啊,朕有些不甚了解啊!”刘彻大着脑袋,已经快被关洛两家的故事给绕迷糊了。
“这和朕现在用的天人感应说难道不一样吗?”
天幕上关于张载的故事还在慢慢的讲述着,其实张载的影响力很伟大,但他的一生真的很“平淡”。
他就像一个乡野的老教书匠一样,默默以身体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张载写过一首咏芭蕉的诗。28个字用了7个“新”字,很好玩,又饱含哲思: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有人说,这是张载对改革变法的支持。也有人说,这是张载对创新的执念。
他确实从未停止对新知的追寻。即便在他成名之后,他仍“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读仰思。冥心妙契,虽中夜必取烛疾书”。
他教导学生说,“夜间自不合睡,只为无可应接,他人皆睡了,己不得不睡”。当然,他夜里不睡,或说不想睡,不是想起来嗨,而是要下苦功夫读书悟道。朱熹很佩服张载终生用苦功,说他这是“勇”,没有勇气打底,谁也下不了这么大的苦功。
他讲了很多道理,但从不用于苛求他人,而是用来要求自己。面对问题,总是反躬自问,从不指责别人。包括他最为着名的“横渠四句”,也是用于自律,不是用于他律。
尽管我们在无数的场合听过“横渠四句”,但要知道,它随时指向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一位着名的学者说,张载为什么说“为万世开太平”,不说“为万世致太平”?很简单,“致”是实现的意思,“开”则是一种期待,张载“有德而无位”,他根本无法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有机会去“致太平”,所以只能说“开太平”,垂法于后世,以待圣贤致太平。
但从张载的“无力”,不正说明他讲的道理,都是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吗?
根据他的学生回忆,张载是听到灾荒、百姓没饭吃,他自己就吃不下饭的那种人。他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要求自己“感同身受”。
张载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但财富的有无和多少,从未影响他修炼成为一个颜回式的大儒。
在公道大义面前,他从不畏惧。而对于自己,则了无所求。他愿意为理想献身,但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也绝不苟且,辞官,回乡下,讲学,种地……富贵于他如浮云。
无论读历史,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用道德大棒指挥别人的人。千万记住了,一个人一旦要求别人高尚,他自己已不高尚了。你要拿着“横渠四句”去要求他人,张载听到了也会不高兴,真的。
1077年,张载获推荐再次回京任礼部副职。因为不能按照他的理想来,很快,他再次辞官。
同年冬天,在返回横渠的路上,行至临潼,58岁的张载安然辞世。
他去世时,身边仅有一个外甥。在长安的学生闻讯后赶来,筹资将老师的灵柩送回横渠安葬。
大雪纷飞,圣人无声离去。
但千百年来,他的理学思想,他的“横渠四句”,成为一代代华夏人的座右铭,象征着最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坐标:
张载死后大约180年,一个江西人在殿试时,一字一划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成为了那一年的状元,最后也成为了一个朝代最后的脊梁;
又大约400年后,一个浙江人在书中击赏张载,击赏“横渠四句”,他最终活成了榜样的模样,少年刺奸,中年抗清,晚年鸿儒,抨击君主专制,成为千年一遇的大思想家;
又大约280年后,一个现代思想家在抗战烽火中,向大学生们普及了“横渠四句”,寄希望于抗战的胜利,国族的复兴……
或许,张载并未真的离去。】
【网友说:
“理想都是横渠四句之人,结果都是东林党人。”
“我个人认为能和横渠四句相伯仲的是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横渠四句让我每次读起来都有种想哭的感觉,那种敬佩油然而生,古人的信仰值得我们点赞和传承。”
“儒家其实早在后三国时期就已经衰落了,是唐宋的思想家们一代接着一代不懈努力的在拯救儒家。”】
南宋
鹅湖的湖心亭里,与老友坐在一起的理学大师朱熹看完了自己的这个老前辈的盘点,心里难免有些羡慕上了。
张子真是说了厉害的话就让后世之人盘点到天幕了,老夫我要不要也说几句?
甭管能不能实践上,听着就很激励人心的那种就对了!
思绪纷飞之后,朱熹呼出心中的一口浊气,道:“张载曾言‘心统性情’,这个观点极富洞见。对人我学于二程,但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关洛早就如一家一样融合一体了,对于张子的学术,其中更多的是认可啊!”
张子提倡关怀社会实践,而老夫也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大明
“呵呵!这群小兔崽子!”
老朱看到天幕上后人关于横渠先生的评论被逗乐了。“真会开玩笑的,东林党人那群不是纯国家虫豸吗?”
“不过,老朱今天也是才知道二程与张子之间也有那么多的故事,怪不得关洛两派在北宋时争的你死我活啊!倒是那程颐……呵,活得久就能吞并他派?咱看他是活得太久,忘了‘百家争鸣’才是正道!”